科技創新 居家辦公實現“上山入地”

疫情期間,網絡辦公成為人們的首選。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各直屬單位一方面加強疫情防控,一方面利用新技術開展網上辦公,保障了各項工作有序開展。

居家辦公,防控生產兩不誤

2月24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召開全局疫情防控視頻工作會議,在局機關設主會場,局各直屬單位設視頻分會場,通過“地質雲視頻系統”接入,總計3100餘人參加了此次會議,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由發展研究中心開發的“地質雲”網上平臺,向社會提供各類地質信息產品服務,包括1.5萬個資源環境信息產品、500萬件館藏地質資料、100萬個鑽孔數據、37萬米重要巖芯圖像數據、上百萬地學文獻等,讓地質工作者真正做到了在家可以“上山入地”。另外,“地質雲”平臺針對局屬單位開通了網上辦公功能,可在線開展地質調查業務協同與管理、信息共享協同辦公等服務。

全國地質資料館積極在網上開展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工作,全面推進地質資料網絡訂單服務,登錄該館網站即可提交地質資料索取申請。據瞭解,全國地質資料館已向社會提供各類地質資料服務近百人次,提供地質資料170份次、724件次,提供服務的領域包括生態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西氣東輸工程地災評估、城市地質調查、高速鐵路勘察設計、黃河流域水文地質調查、鈾礦資源國情調查與評價、地震調查、區域地質調查、頁岩氣調查及煤礦安全等。

在電子資源服務方面,文獻中心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了維普、萬方以及Elsevier、Springer、Wiley、SEG等數據庫部分專題信息資源,同時聯繫中國知網CNKI提供了疫情期間的試用賬號,開通了期刊、碩士、博士論文的全學科使用權,有效保障了電子資源的遠程服務,為科研人員居家辦公遠程使用文獻提供了便利。

在資源採集與加工方面,該中心通過網絡查找整理了科研人員需求的國內外地學相關文獻書目,查重?後由書商配送,滿足了科研人員的需求;在做好國際交換機構溝通聯繫的基礎上,繼續加大國際網絡資源的獲取力度,做到了疫情防控期間地學文獻資源的有序收集。

成都地質調查中心利用互聯網技術做好數據支撐,發佈了成都地調中心資料清單,項目人員自行查詢,地質信息室為項目人員提供預約服務;提供疫情期間地質圖書館的訪問和使用方法,方便業務人員及時有效獲取相關資料。該中心依託“地質雲”平臺,對本單位“地質雲”節點的安全穩定運行提供技術支持,加快數據產品申請的審批,提供高效服務,加強疫情期間保密工作管理;在線開展地質調查業務協同與管理,組織技術人員解決外網訪問“地質雲”業務網問題,編寫使用手冊,實現在線項目實施方案填報、審批等項目管理工作。

疫情期間,武漢地質調查中心積極創新工作方法,實行彈性工作制+網絡化辦公相結合的辦法,及時為業務人員提供網絡技術支撐服務,充分利用好地質雲平臺,在居家隔離的同時紮實推進工作,確保了疫情防控與重點工作推進兩不誤。

網絡會議,搭建數字交流平臺

成都地調中心強化在線會議支撐,梳理並測試網絡視頻會議系統,提供“好視通雲會議”和“學習強國視頻會議”供選擇使用,並提供相關使用說明。在上級單位為其申請了華為welink系統團體用戶的基礎上,成都地調中心組建並測試完成了本單位組織框架、各部門負責人用戶賬號建立和設置,開展了多次試用測試,滿足了當下居家辦公的需求,為下一步網絡視頻會議的召開奠定了基礎。

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聯合中國礦業報社、中國礦業聯合會礦業生態產業工作委員會主辦了“西北地質大講堂”系列講座。該活動最高在線人數達8974人,累計觀看次數20759次,參加培訓人員除西北五省地勘單位等受邀單位外,湖北、江西、山東、廣東、西藏等省區的地勘單位也積極參與其中。培訓期間,科技人員在線提問,專家進行同步解答和指導,形成了良好的互動氛圍。該活動創新了地質科技在線化培訓模式,為西北地質大講堂後期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網絡安全,為居家辦公保駕護航

正值全國上下眾志成城,抗擊病毒的時刻,另一種“病毒”也在悄然擴散。據網絡媒體報道,目前在全球各地已經陸續出現了一些新的病毒程序,它們被黑客偽裝成為與新冠肺炎疫情有關的“合法信息”,如“冠狀病毒”、“疫情”、“武漢”等熱點詞彙借可疑文件充斥網絡空間,讓用戶真假難辨。為此,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信息所及時出臺《關於充分發揮信息化作用助力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充分發揮“互聯網+”和信息技術優勢,迅速行動,增加功能,擴展服務,保障信息基礎設施及關鍵應用系統安全穩定運行。同時,該局信息所按照中國地質調查局和廣東省網安中心的要求,組織開展了網站、信息網絡系統和視頻監控系統網絡安全檢查工作,以及全局幹部職工的政務郵箱、公共網絡商業郵箱排查工作,達到了以查促學、以查促教的效果,進一步提高了全體幹部職工網絡信息安全防範意識。

非常時間,中國地質調查局各直屬單位順勢而為,面臨新情況、新問題,將創新是第一生產力這一理念貫穿於日常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我們相信,地質調查決策智能化、辦公遠程化、設備數字化的時代將很快來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