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在一起工作,同事当选全国优秀教师,而大部分连县优秀教师都不是,你怎么看?

绅士人生


这要看各人表现和对教学的贡献来定。一个城市,一个单位能评上几个标兵?明白了吧?


啸晚风2


这不是挺正常吗?全国优秀教师,这荣誉挺珍贵的,本校二十几年才有过一个。我入职不久她被评,现在她离55周岁退休还有两三年时间。是否延迟退休没听说,但估计学校非常希望如此。那时,很多比她入职早或和她差不多入职的老师对她获得这一至高荣誉颇有微词,但她确认实至名归,当时学校领导层眼光确实很毒。

这么长时间里,她一直在教学一线当普通数学老师。早几年当过班主任、备课组长和教研组长。我们这里这几个职位都不算中层,纯粹做事。作为数学组的领头羊,她历来重视年轻教师的培养。师傅带徒弟,徒弟带徒弟,到后来她成了“祖师奶”。她带学生,可以说是学生的福气,家长也争着要她带。成绩一直非常出色,在本市很有名气。

几十年来,她始终是一个普通一线教师,从来没有用荣誉成绩去谋升官发财。几十年来,她始终如一地用一颗赤诚的心对待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几十年来,她教学实绩一直非常突出。我自认为自己是个不错的教师,但对她确实心服口服,可以说她是我多年来接触到的最纯粹教师。

所以,一个学校教师队伍里面出了个非常优秀的教师,应该感到高兴。一个优秀教师离不开学校这个培养的温床,而这温床会培养更多优秀教师,更多县、市、省甚至全国优秀教师。


Scarett


妒贤嫉能,是很多无才人的本性。

我在刚工作时,比我早一年来的同事,老是比我要好,优先出国,在科研上也领先于我。很多人都在说,为什么你们做同样的工作,他处处优先?

我对此问题,一直是正确地看待,所以,当时要做的,是加强业务学习,深入研究,同时强化英语,五年后,不论在业务水平上,还是英语口语交流上,都超过了那位优秀的同事。公司上新项目,我很顺利地成了组长。在以后的开发中,陆续主持了工信部的专项项目,北京市科委项目,前获得很高的荣誉。而先前那位优秀的同事,这些都没参与。

所以,对待比自己表现好的优秀人才,正确的做法是找差距,通过学习,迎头赶上。而不是抱怨他(她)为什么有机会晋升。不提高自己,获得的只能是平庸;嫉妒别人,更是小人之举。


beijingwanger


全国优先秀教师是教师中的杰出代表,所以能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的毕竟是极少数,绝大多数的老师肯定还是默默无闻的。如果我的同事能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我为此感到高兴和自豪。我会向他学习致敬。不过我们要记住没有评上全国优秀教师的教师中也有很多优秀杰出的教师,他们同样是中国的脊梁。教师岗位本来就很平凡,我们为国培养人才,并不是为了什么先进,我们的初心是育人。无数孩子在我们手中成才成人就是我们价值的体现。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


我们这里也有一个女教师,近10年以来,每年都有嘉奖一类的奖项,据传和校长睡过了,最后老头和她离婚了,同事从心底看不起她。


行唐老赵18001


这是陕西省推荐参评全国优秀教师的名单,我们渭滨区也就推荐了一人而已。虽然在不同的学校任教,但是李老师的优秀事迹如雷贯耳,也是全区教师都认可的。再者说,李老师就是我渭滨区的教师代表,她的优秀事迹是个人努力和组织培养的结果,但在全国而言她代表着渭滨区,“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所以作为渭滨区的全体教师都将与有荣焉。

另外说一下,教师群体大部分都是很优秀的,但是优秀本身就是个比较级,优中选优,再加上名额限制,就不足为奇了。作为同事,我想肯定能够清楚的看到自身和她的差距吧,所以恭喜你的同事,再奋蹄扬鞭加油努力追赶就好。

另外,群体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你会发现优秀的教师都不是孤军奋战的,都有一群足够努力同行,如果能也希望你能加入她们,放你身处其中,你才能真切的感受到她们的不容易。



小小师者


优秀?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认真你就输了!

评先进,评优秀,懂吗?

很多干了优秀工作的评不上优秀,不少并不优秀的评上了优秀。

掌控评优秀的,最终是为了达到一种效应:以最少的投入,调动尽可能多的人钦佩、追逐,达到最大的管理效益。说白了,就是每人干的工作都优秀,评出的也只能是那几个,因为泛滥了就没有"高尚"的效益了,最好的是要达到向天空仅抛一分硬,就能使千万人群起争抢。可以先进行宣传,这一枚硬币与一般的多么不同。

嘻嘻嘻嘻!认真你必输!


用户5614402935689


有些人好酸。全国优秀教师名额很少,被推荐的概率太低了,所以被推荐的教师事迹都很突出。我们这里是地级市,今年推荐的是辖区唯一的正高级教师,一位放弃学校中层领导职位带着年轻教师做科研课题的教师,评上正高级不懈怠继续做教学工作,指导的众多科研课题都圆满结项,口碑很好。在省里还要再联评公示,层层选拔后才能推荐到国家级。所以,质疑国家级别优秀教师的人,是不是心态有点问题?多开阔眼界,相信高级别优秀教师推荐评选公正性和透明性。


雪满中条山


《高考,均科全才和优科专才,你选择谁?》

郝峰涛

这有可能是一篇改变中国教育命运的文章。

一个小问题:A生数学100、语文50;B生数学90、语文90,谁更具潜能?这不是一个分数多少的小问题,而是一个人才观念的大问题。

我们的社会、教育和高考一致认定B生为优秀人才,以分数高低论英雄,所以一位小学校长就敢这样说:“我这里没有天才,我只要考试的分数和名次。”教育怎能不陷入应试困境!钱学森老人发出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呢?”钱老希望培养出大师级的人才:一个孙子,胜过千万赵括。

正是这种落后的人才观念,是造成中国教育改革停滞的根本原因。

人才,你在哪里?A生具有优科(数学)优势,B生具有均科(均衡)优势,这两种不同的优势,哪一种最具潜能?

论一:天才优于专才,专才优于全才,全才只能算是个人才。植物有顶端优势,才成其高;动物也各有特长,故能生存。再纵观历史,横观社会,凡是有成就的人,皆是某些领域的专才(天才是更加卓越的专才),而非全才,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论二:专才(优科)的成功在于他们努力建设自我的专业兴趣、专业方向和专业高度,而所谓的全才(均科)其实是被误导的无兴趣、无方向和无高度的三无产品!人才都有一定的成长之路,越是卓越的人才越注重自我的专业发展。

论三:孩子们各有天赋,在发展中就会产生不同的优势,这是自然分化和社会分化的必然,也是专才成长、优科发展的内因外果。而全面均科发展,其实是一种违背人性发展的人才策略。

所以,专才(优科)的人才发展观是优于现代教育中盛兴的平均主义全才(均科)观。天才源于自觉,专才源于兴趣,全才源于误导,平均主义全才(均科)观是扼杀天赋、迷失兴趣的祸首。

我们要不要打破主副科,打破文理科,打破快慢班,打破填鸭式,打破应试观?要不要鼓励学生培养兴趣、寻找方向和建构高度?要不要给天才、专才(优科)更大的成长空间?

要!但如何做到呢?

一,高考是指挥棒,要从“均科固定文理制”向“优科自选建构制”转变。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发展,以自身优势学科为中心进行知识建构,可在高考科目“语、数、英、政、史、地、理、化、生、体、音、美等(皆百分制)”中自选四科进行计分选拔,其余参试科目的分数作为参考。如:A生自选“生数理英”四科计分,B生自选“生化数史”四科计分,可同时报考清华生物的相关专业,择优录取。

二,中学和中考可以让学生自选2-3门优势学科参加评价,其余参试科目作为参考,鼓励学生发掘自身的兴趣、方向和高度。

三,小学阶段,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逐步建立1-2门优势学科参加评价,改变填鸭式的主科均衡发展观。

我们的育才观念要从均科全才观向优科专才观转变,去培养孩子的兴趣、方向和高度,实现人的专业化成长,这是人的自然分化和社会分化的必然规律。

荒原开蹊径,枕草待晓钟。

十年心酸梦,只为此文生。

致敬:你我皆是微不足道的尘埃,只是希望给孩子更好的教育,若觉得此文不错,请惠心推送转载,举手之善,或将成为教育改革的最大动力!


大道者至简


怎么看?完全由个体对世界,社会,人生的认知程度和价值走向所决定。

想想,全国优秀教师名额何其少也,未必所有教师都会为这万分之一的可能性,整日胡思乱想,寝食难安吗?

同为教师,某种机遇有人拥之,有人失之,如果有人整日深陷这种计较之中,人生将会何等悲摧,无趣?

再想想,同为人,可一所学校只有一位校长,一座城市只有一位市长,一个国家,几千万甚至数亿之民众,只有一位国家元首,诸如此类,实在太多,如果以提问中所秉之思维,让人们整日纠结于自己怎么看之人生探讨中,身上之承载会日趋沉重,内心之枷锁会愈发紧酷,何以度日?何以寄世?

并不是所有的天空都属于我,但我有我的位置,我迎着太阳,大地就留下我的投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