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先进工作者、师德标兵,每年都是那几个人,合理吗?

小学班主任张老师


评选这优秀那优秀本来就是控制人的一种手段,控制的方法就是定评价标准。

谁有定标准的权力?

在学校肯定不是老师,也不是学生。

而且,教师优秀不优秀很难有一个量化标准,全凭有权人的解读。

结果就是人们看到的那样,学生特讨厌的班主任能成为优秀班主任。

总之,在学校评选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学生,弊大于利。


白海东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搞清楚你们学校的评优评先是否公正公开?如果是公正公开进行评选,每年都是那几个人,这是合理的。如果评优评先有暗箱操作行为,这是不合理的。我们学校的评优评先都是公正公开,按照年度考核综合分进行评定,我最近几年都被评为"优秀教师",在别人看来觉得有点不合理,我只想说,付出与收获成正比。


最近几年,我都从事毕业班教育教学工作(接断班),我所教班的中考成绩在片区都是数一数二的。教学业绩考核是满分。我每年也承担有市级普教课题研究,现目前有三个课题已结题,分别获得市级一、二、三等奖。对于已结题和获奖的课题研究,在年度考核时,依据教育局的相关文件规定,可以加年度考核分,而且他老师很少有加分项。


每当有学科竞教比赛时,学校都会派我出去参加比赛,也获得过不少荣誉。而我们学校有部分老师,工作也有一二十年了,连区上的竞教活动,一次也没参加过。也没有一个课题研究或论文发表。有的老师看到别人获得荣誉时心里就不爽,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也要看到别人的辛勤付出。

我认为,付出与收获是成正比的,那种坐享其成的年代已过去。要认真分析每年的评优评先为什么都是那几个人?再对照那几个人的平时表现和工作能力,看看是否名副其实?


Lance课堂


上世纪1972年返城后,有幸在一家国大中型厂子弟中学任教(并立字据“永不反悔当老师”)走上了教师工作岗位,背上了“老九”的臭名。授课语文教学二个月后,因学校缺体育教师又改教体育(因学生时代荣获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组织了校田径、蓝球合一的运动队,经历了两年风雨无阻(包括寒署)训练荣获了全区32所中学校田径运动会初中组(新办的中学仅有初一和初二两个年级)团体总分第二名,74年秋荣获全区初中组团体总分第一名,战胜我的母校。区教委和体委点名要我去给区教委办的体育教师师训班毕业生作一次报告,报告内容要以“一个知识青年如何能在两年中作出了光荣的成绩”。76年我率领的高中田径男队夺得了径赛(除4OO米外)5个项目的第一名,第二名,初中田径女队夺得了径赛6个项的第一名。78年被评为由市教委、市体委联合举办的“重庆市学校体育先进工作者”。连续三年荣获区中学生田径运动会总分第一名。为市区业余体校输2O名学生,参加省、全国中学田径运动会。77年为省工队输了一名学生,79年为北师大体育系输一名学生,(西南三省唯一的一个学生)8O年为西师大输送一名学生。(当年全校高考文考为O)26年体育教学获区、市体育室外课、体育理课、体育教学教案、体育论文评比四个一等奖。

在厂里没有一次评奨,在学校的会议室里挂满体育的奖牌,可体音美组评先没份,调资没份。评职称全是初级。

体育教师也要养家糊口,90年代后三名体育教师先后提前带退休离职,新的大学毕业体育教师到来,学校体育竞赛伦落为全区2O多名了。我98年应聘到了私立学校,教了二年体育,体育中考获全区第二名,升职校政教副主任,后到省外私立学校任政教主任,兼体育业余训练,为大学输送三名体育大学生,O6年落叶归根。好在本人心态好,身体也随之好,冷眼向洋看世间,除身体是自己的,钱财名利都是身外之物了!

学校照样在办,先进照样在评,太阳照样东升西落,长江照样滚滚向东流……

这就是我们社会的学校教育的缩影之一,“马俊仁现象”盘旋何时了?评先评职称犹如“撕杀”……小小的学校、可悲的教师又何能改变当今教育的丒陋呢?


山里人光津墨趣


别让“评先评优”走了形、跑了调、变了味!

假如一所学校里,确实有那么几位能力和成绩出挑的教师,他们的德能勤绩廉能绝对碾压其他同仁,假如每一回评先评优都按照正当、规范的程序操作,荣誉总是花落在这几家,其他人还有什么可非议、腹诽的?

但是前面所说的都是“假设”,实际情况并不完全是这样的。

学校里评先评优除了评价功能之外,还同时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一旦不能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势必走形、跑调和变了味。因为就像一杆秤,本身的定盘星都不准,它衡量出的东西有什么意义?就像失灵的导航,它能把人领到该去的地方吗?

笔者猜测,之所以出现题主所说的这种现象,有可能是该学校的评先评优工作是采用了“计算积分”的方式。而积分办法则是以过去的几年里取得的各种荣誉为依据,证书越多,积分越高,结果形成了“滚雪球”,最终是“赢者通吃”——偌大的一所学校里,荣誉和奖励几乎年年都落在某几个人身上。

后来者有机会吗?这公平吗?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校长说了算。荣誉成了他恩赐属下的福利,想给谁就给谁,谁与他走得近给谁:“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这个更可气。

除了题主所说的情况,还有评先评优采用全体教师投票产生这种方式的。这种方式看似“民主”、尊重民意,而实则必然导致某些教师为了胜出而不择手段。比如提前打招呼、拉关系,甚至设宴请吃。笔者原来所在的中学就曾经多年采用这种方法,每当即将开始评先评优的前夜,无意参评的教师都成了竞争者竞相拉拢的对象。有的许诺事成后兑现好处,有的则立即采取行动,一时间电话不断,手机能被打爆了。在这种情形下,那些工作虽有实绩奈何生性腼腆或者有些清高的,他能够顺利当选吗?说实话,确实也有能秉着公正之心能客观评价同仁工作的教师,但他们抵不过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短的那些“拉偏架”的。结果不言而喻。

说起来好笑又可气,那就是还真有不少学校实行模范“轮流坐庄”的!比如为了照顾某些教师晋级的需求,不问其平时工作表现,一概论资排辈。这好像要比照顾某个特定的教师,总把好处倾斜给他显得要“公平一些”。但是,在这样的学校如能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那也一定会成为奇迹。

学校也成了名利场。


花眼看花


除了班主任,其他三项本人都获得过,先进工作者是连续三年获得,同时获得晋升一级工资的指标,但领导说我年轻还有机会,让给了其他老师。一句话,是你的,想跑都跑不了,不是你的,得到了也会跑掉。做老师,学历,能力,资历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责任心。有些事不必太在意


GRD雨林


教师想评优、评先进,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职称,为了增加点工资。如果你把评优先进当作鞭策自己,把评优先进当作荣誉,令人可敬可佩,因为你把教师的职业当作事业来做。学校每年评优先进之类就是原来那几个人,别人也怀疑其公正性,挫伤教师的积极性,激化矛盾不利于和谐。

评优先进之类在规模越大的学校相对更合理,通常都按制度执行,量化打分所得,不然学校许多工作难以开展,挫伤年轻教师的积极性,当然也不排除暗箱操作的。就拿我们学校来说,每年对于优秀教师、班主任的产生分两步走,首先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给那些特别需要的,这样一来减少不必要的矛盾,也有利于团结大多数老师,更有利于和谐稳定。其次,如果想要的人多,那就按制度量化打分实施产生,权重突出体现在工作量、教龄上,兼顾成绩。每年评优先进矛盾较少,相对而言大家还是感觉满意的,不可能老是给个别人。

话又说回来,年年评优先进有啥意思,能当饭吃不成。学校里评优先进之类说通了,不就想为评职称,说来说去也是评职称惹的祸,不然大家也不会争来争去,有的学校为此闹出矛盾,打举报电话,寒了老师的心。


江南烟雨220667845


合理,但不一定合法!我们单位的所有优秀荣誉称号,都是那两个人!那两个人公开说,过年过节你不给领导送煮肉吃,领导为啥给你优秀!这是合理的!到不合法!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反过来,领导为啥白给你这些,还不是想换回点啥?这也合理!但不合法!


城市教育研究员


现在这些已经是变了味的,不存在合不合理的问题。

目前的情况是优秀的可能不一定优秀,不优秀的也未必不优秀。

以前是根据各项指标来评选优秀老师和优秀班集体的。特别是在评选优秀老师的过程当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现在这样的评选更倾向于近两年可能要评职称的老师。因为他们对这个有强烈的需求。我都不记不清楚我有多少年没有评优秀了。

以前会按照一定的硬性指标进行全校性的投票,或者上台演讲。相当于拉票吧,我觉得这个也算公平。

现在有些学校为了处理老师之间的矛盾,然后把相应的名额分到年级组,然后在年级组内自己解决。最后形成结果,然后在全校进行公示,没有问题的话,一般就那样选定了。

作为优秀班集体的话,可能会根据你平时的德育评分等等考核分数的问题。如果出现数量过多的情况下,一般都是通过全校性老师投票决定。这个评价还相对公平一点。

反正我已经不在乎这些,无所谓公不公平和不合理。如果领导考虑的周到的话,你需要评职称也可能倾向于你。


杨锅来了


说“不合理”的人我不太明白这些人是怎么想的,是不是惯性思维的认定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因为这些人被特殊照顾了?又或者是这些人是善于钻营的人,并不是实至名归?问题是题主并没有说明在他们学校是这种情况啊,只是说了每年的这些荣誉都是那些老师得到,然后问合理不合理。

我认为这种情况很合理!但是这种情况不正常!

优秀的人获得荣誉是最基本的合理

题主是一位老师,那么我问您一个问题:你所教的班级里孩子们所得到的荣誉你是雨露均沾轮流给他们发放呢,还是会实事求是确保实至名归?

很显然,最合理的方式一定是后者。

那么问题来了,一所学校的所有老师就好比一个班级一样,每位老师的能力是不一样的,人家有这个能力为什么不能得到相应的荣誉呢?仅仅是因为“他得过了”,所以就得让给别人是吗?

这样做合理吗?

那些优秀的教师人家主动让出来这是人家的“风格”,人家不让,这也没毛病啊。

除非是那些人根本没有这个能力,名不副实!但是这种情况你觉得会一直发生吗?这种事儿肯定会有,一般都是“急需”这些荣誉的时候会操作一下,但是这些人年年都得这也太没可能性了,得情商、智商多低的人才能搞出来这种事儿?

这种情况不正常

说不正常是因为如果一所学校所有的荣誉都是集中在一小部分人的头上,这说明这个团队在“传承”、“培养”上是有极大问题的。

各种荣誉除了对优秀人的奖励之外同时也具有对一些不断进步的人激励、认同的作用,

如果题主说的学校一直是这样的模式,那么可以想象其他的老师是何种工作状态——要么有能力得不到认可,要么大都是混日子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一所学校的所有荣誉总是集中的发给特定的人,那么别的我不敢保证,我可以比较确信的亮点是:

1、管理层的领导艺术太渣;

2、这是一个没什么活力、激情的团队。


随便看看微笑不语


这样肯定不合理!我是这样认为的:

1、长期是这么几个人,这里的“优秀”,就起不到激励作用了。你想呀,优秀老是那么几个人,还有谁去努力拼搏呢?干好了,也得不到肯定。干不好,也无所谓,反正优秀与我无关。长期“优秀”的那些人,因为自己干不干好都是优秀,他们也会产生惰性。

2、学校要有一个优秀的评价机制。(1)优秀教师、优秀 班主任、先进工作者、德育标兵,这些称号要分类评选,尽量不集中在几个人上。让更多的老师有机会。

(2)评选时,分领导、教师、学生多个方面进行。

(3)可以结合家长的意见。可征求家长意见,但只作为参考。

总之,学校要让评优活起来,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