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

章武元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為了給關羽報仇,揮兵攻打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稱臣,避免兩線作戰,一面任命陸遜為總指揮率軍應戰。陸遜與劉備相持七八個月後,最終於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夷陵之戰: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

夷陵之戰,是三國曆史上東吳孫權和蜀漢劉備為爭奪戰略要地荊州南部五郡而進行的一場戰爭,也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夷陵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國曆史上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那麼這場戰爭的經過是如何的呢?

公元221年7月,劉備親率蜀漢軍隊數萬人,對吳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當時,兩國的國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長江三峽成為兩國之間的主要通道。劉備派遣將軍吳班、馮習、張南率領約三萬人為先頭部隊,奪取峽口,攻入吳境,在巫地擊破吳軍李異、劉阿部,佔領秭歸。為了防範曹魏乘機襲擊,劉備派鎮北將軍黃權駐紮在長江北岸,又派侍中馬良到武陵活動,爭取當地部族首領沙摩柯起兵協同蜀漢大軍作戰。

孫權在面臨蜀軍戰略進攻的情況下,奮起應戰。他任命右護軍、鎮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統率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部共五萬人開赴前線,抵禦蜀軍;同時又遣使向曹丕稱臣修好,以避免兩線作戰。

陸遜上任後,通過對雙方兵力、士氣以及地形諸條件的仔細分析,指出劉備兵勢強大,居高守險,銳氣正盛,求勝心切,吳軍應暫時避開蜀軍的鋒芒,再伺機破敵,耐心說服了吳軍諸將放棄立即決戰的要求。果斷地實施戰略退卻,一直後撤到夷道、猇亭一線。然後在那裡停止退卻,轉入防禦,遏制蜀軍的繼續進兵。並集中兵力,準備相機決戰。這樣,吳軍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嶺地帶,把兵力難以展開的數百里長的山地留給了蜀軍。

夷陵之戰: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

相持

公元222年正月,蜀漢吳班、陳式的水軍進入夷陵地區,屯兵長江兩岸。二月,劉備親率主力從秭歸進抵猇亭,建立了大本營。這時,蜀軍已深入吳境二三百公里,由於開始遭到吳軍的扼阻抵禦,其東進的勢頭停頓了下來。在吳軍扼守要地、堅不出戰的情況下,蜀軍不得已乃在巫峽、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線數百里地上設立了幾十個營寨。為了調動陸遜出戰,劉備遣前部督張南率部分兵力圍攻駐守夷道的孫桓。孫桓是孫權的侄兒,所以吳軍諸將紛紛要求出兵救援,但陸遜深知孫桓素得士眾之心,夷道城堅糧足,堅決拒絕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議,避免了分散和過早地消耗兵力的行為。

從正月到六月,兩軍仍然相持不決。劉備為了迅速同吳軍進行決戰,曾頻繁派人到陣前辱罵挑戰,但是陸遜均沉住氣不予理睬。後來劉備又派遣吳班率數千人在平地立營,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八千人馬,企圖引誘吳軍出戰,伺機加以聚殲。但是此計依然未能得逞。陸遜堅守不戰,破壞了劉備倚恃優勢兵力企求速戰速決的戰略意圖。蜀軍將士逐漸鬥志渙散鬆懈,失去了主動優勢地位。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時節,暑氣逼人,蜀軍將士不勝其苦。劉備無可奈何,只好將水軍舍舟轉移到陸地上,把軍營設於深山密林裡,依傍溪澗,屯兵休整,準備等待到秋後再發動進攻。由於蜀軍是處於吳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嶇山道上,遠離後方,故後勤保障多有困難,且加上劉備百里連營,兵力分散,從而為陸遜實施戰略反擊提供了可乘之機。

陸遜看到蜀軍士氣沮喪,放棄了水陸並進、夾擊蜀軍的作戰方針,認為戰略反攻的時機業已成熟。為此他上書吳王孫權說:交戰之初,所顧慮的是蜀軍水陸並進、夾江直下。眼下蜀軍舍舟就陸,處處結營,從其部署來看,不會有什麼變化。這樣就有了可乘之機,擊破蜀軍,當無困難。孫權當即批准了陸遜這一由防禦轉入反攻的作戰計劃。

夷陵之戰: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

反攻

陸遜在進行大規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隊進行了一次試探性的進攻。這次進攻雖未能奏效,但卻使陸遜從中尋找到了破敵之法—---火攻蜀軍連營的作戰方法。因為當時江南正是炎夏季節,氣候悶熱,而蜀軍的營寨都是由木柵所築成,其周圍又全是樹林、茅草,一旦起火,就會燒成一片。決戰開始後,陸遜即命令吳軍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襲蜀軍營寨,順風放火。頓時間火勢猛烈,蜀軍大亂。陸遜乘勢發起反攻,迫使蜀軍西退。吳將朱然率軍五千首先突破蜀軍前鋒,猛插到蜀軍的後部,與韓當所部進圍蜀軍於涿鄉,切斷了蜀軍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軍馮習部,大破之。諸葛瑾、駱統、周胤諸部配合陸遜的主力在猇亭向蜀軍發起攻擊。守禦夷道的孫桓部也主動出擊、投入戰鬥。吳軍進展順利,很快就攻破蜀軍營寨四十餘座,並且用水軍截斷了蜀軍長江兩岸的聯繫。蜀軍將領張南、馮習及土著部族首領沙摩柯等陣亡,杜路、劉寧等卸甲投降。劉備見全線崩潰,逃往夷陵西北馬鞍山,命蜀軍環山據險自衛。陸遜集中兵力,四面圍攻,又殲滅蜀軍近萬之眾。至此,蜀軍潰不成軍,大部死傷和逃散,車、船和其他軍用物資喪失殆盡。劉備乘夜突圍逃遁,行至石門山,被吳將孫桓部追逼,幾乎被擒,後衛將軍傅彤等被殺。後依賴驛站人員焚燒潰兵所棄的裝備堵塞山道,才得以擺脫追兵,逃入永安城中。

這時,蜀軍鎮北將軍黃權所部正在江北防禦魏軍。劉備敗退後,黃權的歸路為吳軍所截斷,不得已於八月率眾向曹魏投降。同月,馬良由南方往西北撤退時被步騭截擊而死。

此戰,劉備軍幾乎全軍覆沒,陣亡數萬人,《傅子》更是記載吳軍消滅蜀漢軍八萬餘,劉備僅以身免。

劉備逃到白帝城後,吳將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張乘勝追擊,擴大戰果。但此時劉備收攏散兵以及趙雲的後軍來援,永安駐軍接近兩萬,陸遜已經失去攻克永安的機會。再加上他顧忌曹魏方面乘機渾水摸魚、襲擊後方,遂停止追擊,主動撤兵。九月,曹魏果然攻吳,但因陸遜早有準備,魏軍終於無功而返。次年四月,劉備惱羞於夷陵慘敗,一病不起,亡故於白帝城。夷陵之戰就這樣結束了。

夷陵之戰: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

這一場戰役可以說是劉備一生中最大的一次失敗,蜀漢也經此一役一蹶不振,再也無法恢復往日的輝煌。這也為日後諸葛亮北伐埋下了禍根,任憑臥龍神機妙算,卻終究無法改變缺兵少將的窘境。在這場戰役中,蜀國到底遭受了多大的損失?

第一:皇帝離世

在蜀國劉備是猶如信仰一般的存在,也正是因為他蜀漢集團雖然前期屢屢受挫,核心班底卻一直不離不棄。他的人格魅力毋庸置疑,五虎大將威名赫赫,鳳雛臥龍天下卻甘願為他付出一生。可以說劉備的去世對於蜀漢來說是最嚴重的打擊,因為沒有劉備的蜀漢便猶如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他在蜀漢的影響力無人可以替代,哪怕是“智多如妖”的諸葛亮都不可以。

第二:名將隕落

三軍未動,張飛先行,伐吳之戰剛剛提上行程,張飛便被麾下小人暗殺,並且割下了頭顱。劉備麾下有五虎大將,關羽因荊州之敗早早喪命令蜀漢痛失一臂,馬超因威望過高不敢委以重任,趙雲因能力原因並不能坐鎮一方,黃忠年邁雖有抱負之心卻難堪大任。所謂的五虎大將已經失去了年輕時候的輝煌,都因各種原因無法坐鎮一方,僅有張飛一人可堪大任。然而出師未捷身先死,伐吳之戰蜀漢損失的第一位名將便是蜀漢巨孽—張飛。

雖然五虎大將都步入晚年,但是蜀漢並不缺乏優秀的將領。在這場戰役中,劉備帶領了整整十位名將:吳班、馮習、張南、趙融、廖化、傅彤、輔匡、陳式、杜路、劉寧。他們雖然在小說中名氣不顯,但他們卻是五虎大將的接班人,蜀漢真正的核心力量。可是十位名將卻有四人戰死,兩人投降,真正生還者僅有四人。

夷陵之戰: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

第三:謀士歸天

龐統,法正等人死後,雖然諸葛亮獨領風騷,但是蜀漢依舊存在一批非常傑出的謀士。而在這場戰役中,雖然諸葛亮猶如坐鎮後方沒有參戰,但是依舊有六位非常傑出的謀士為劉備出謀劃策,他們分別是:劉巴、黃權、馬良、宗瑋、程畿,王甫。在這六人之中,又以馬良,黃權最為突出,其中黃權非常具備戰略眼光,深受劉備喜愛;而馬良更是被稱之為諸葛亮的接班人,是當時僅次於諸葛亮的謀士。然而隨著戰役的失敗,馬良、程畿,王甫三人因此喪命,黃權被逼無奈投降曹魏,最後歸來的謀士僅有劉巴和程畿兩人。

第四:精兵盡失

“夷陵之戰”蜀漢投入的兵力與小說中描述的75萬大軍猶如天壤之別,真正投入的兵力僅有五萬餘人。因此很多人產生質疑,這一場戰役是否損耗了蜀漢的根基。其實這一點毋庸置疑,劉備巔峰時期兵敗也在十五萬之內,荊州丟失後手中能兵力估計只有十萬出頭。而當時劉備還需要派遣大軍鎮守漢中等地,因為能出兵五萬餘人已經是一個很大的數字,稱得上是傾國之力。並且劉備率領的這五萬人盡是百戰之軍,其戰鬥力非一般軍隊可以比擬。但是隨著戰役的失敗,這五萬大軍卻僅有數萬人生還。

夷陵之戰: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

為何劉備寧願病死白帝城也不願意回成都?

一,天子守國門,君主死社稷

白帝城可以說是益州的一道屏障,陸遜想長驅直入必然需要從此經過。可以說此時的蜀漢已經在生死存亡的關頭,白帝城不容丟失。因此劉備需要向自己的失敗買單,替蜀漢留住最後的尊嚴。這時候,他必須擺出一副天子守國門的姿態,如果此時的他選擇了回成都養病,對於經歷過大敗的蜀漢軍隊來說無疑又是一種打擊。將士們會認為劉備害怕了,所以將爛攤子交於他人。兵慫慫一個,將慫慫一窩,當時的劉備便是面臨這種局面,所以他不能慫,必須留在白帝城。

二:核心力量已去,難以掌握益州

劉備巔峰之時,麾下有三股勢力,其一以關於為首,早早便跟隨劉備的嫡系:其二,以諸葛亮,黃忠為首來自荊州的力量:其三以李嚴等人為首的益州本土力量。荊州未失之前,這三股力量可以互相制衡,有一個平衡點。可是隨著荊州丟失,荊州派系和劉備的嫡系都遭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尤其是荊州派系,直接陷入了有家難回的窘境。這時候三大派系的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為關羽戰死,劉備的嫡系地位一落千丈,五大三粗的張飛並沒有頭腦成為劉備嫡系力量的領導者;荊州力量也因為荊州的丟失,地位逐漸下滑,而益州黨便趁機崛起。這一點想必劉備看得很輕,但是他無能為力,此時只能被迫倚重益州黨。

但是隨著“夷陵之戰”的失敗,劉備手中再無制衡益州黨的本錢。劉備的嫡系力量在這一戰中幾乎損耗殆盡,荊州力量也在這一戰中死的死,降的降。這時候有一個難以置信的現實擺在劉備面前,從前跟隨自己的關張趙,僅剩統兵經驗不足的趙雲,大批後起之秀戰死,荊州力量也接連損耗甚至到了難以掌控的地步。此時,原本便是用武力奪取的益州,如今的劉備還能如何制衡?

因此,劉備不能回去,回去便將面臨兩種局面:其一內部鬥爭愈演愈烈,其二被益州黨推翻。但是這兩種局面,不論哪種都是劉備不希望看到的,飽受失敗的蜀漢根本經不起一場內亂。所以當夷陵之戰失敗以後,劉備選擇了鎮守白帝城直到去世也不願意回成都救治。並且在去世以後,劉備又將託孤重任交給了速來謹慎,與益州黨十分融洽的諸葛亮,而蜀漢也正因為劉備的決定再一次化險為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