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群體免疫」背後,我希望你明白這件事

英國「群體免疫」背後,我希望你明白這件事


最近,英國決定實行「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計劃的消息,在社交媒體上引起激烈爭論。 我看到這樣一種觀點,非常有趣。


01 群體免疫


有人認為,故意讓數千萬人感染應該是誤讀了英國官方的策略。


英國政府之所以這麼做,其實是用心良苦呀。


要知道,歐洲史上第一個被公開處死的君主“查理一世”,就是英國的。


對於一個國王都曾被議會送上斷頭臺和爆發過“光榮革命”的國家而言。


英國政府可能認為,對於自己國家這些民眾:你越想讓他們幹什麼,他們就越是不幹。


如果宣佈:


大家都關在家裡,不要出去,必須帶口罩。


民眾肯定又要鬧革命,鬧抗議,鬧罷工,高聲宣呼自由、民主,人權。


如果換種說法:


政府考慮將不採取隔離措施,任由病毒發展。


等到有足夠多的人被感染(60%的人口都感染),也就產生了群體免疫力來對抗新型冠狀病毒。


你看,同樣一件事,換種說法,後者民眾估計心裡會想:


這..政府不是玩我嗎?你讓我自由出去,我偏不出去!


我還是乖乖躲在家裡,不要出去算了,我才不要成為那感染的60%!


於是,有人開始推理,認為英國政府決定讓 60% 民眾感染新冠,為了獲得「群體免疫」,其實是一種聰明的宣傳策略。


因為英國畢竟醫療資源有限,無法收治和集中隔離所有的新型冠狀病毒的感染者。


於是只能把有限的醫療資源留給重症患者的方案,以儘可能降低病亡率。


而之所以宣佈“讓60% 民眾感染新冠”,其實是利用了民眾群體心理,“反其道而行之”。


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英國「群體免疫」背後,我希望你明白這件事

02 把結果當動機


我們並不能確認,英國不是這麼故意計劃的。


但,結果的正確,其實往往並不能證明“行為動機”的正確。


舉個例子,在《魔鬼經濟學》一書中,提到過這麼一個有趣的案例:

英國政府想要提前識別恐怖分子,避免恐怖分子襲擊。


但是,恐怖分子哪有那麼容易識別?


首先,這群人往往是在中東的一些山裡和沙漠裡,源頭很難找到。


其次,如果用現代化工具進行信息和情報監控,對方很多采用人傳人,根本不用現代化工具。


最後,想要監控資金往來?很多襲擊並不是大宗的銀錢來往。


政府一籌莫展。於是,邀請了一位專家來分析。


這位專家想啊想,列出一些有趣的推理:


1)恐怖分子,基本不買保險。


2)他們會先存入一大筆錢,然後定時領取,卻沒有固定的進項。


3)他們的賬戶沒有正常的生活消費,比如房租、水電費等。


4)他們常打出或收到國際匯款,而金額必然低於申報額。......


其中第1條推理,一下子把恐怖分子的懷疑範圍縮小了。


後來英國警方果然就根據這個識別抓到了一些恐怖分子。


為什麼呢?


因為英國福利特別好,而發福利的一個重要渠道就是買保險。


如果是一個20多歲的英國公民,或者是當地的居住者,他不可能不買保險。


但是恐怖分子不買。


為什麼呢?因為保險兌付的時候,就是你死了之後,保險要賠給你家人的時候有一個條件。


你不能是恐怖分子,你只要是恐怖分子,那就不賠了,這是保險業慣常以來的一個習慣。


那恐怖分子就會覺得,那我就不買啊,萬一哪一天我要實行恐怖襲擊,然後我交這個錢,將來我家人什麼都得不到。


恐怖分子基本不買保險,根據這個“條件”,警察執行抓到了恐怖分子,取得了好結果。


這看似就是故事的結局了,然而一切還沒有結束。


03 打哪指哪


還沒有結束?為什麼?


因為根據“某個條件”,成功取得“好結果”,這其實是“把結果當動機”。


好比你拿著一把散彈槍,近距離發射了很多子彈,突然成功“擊中目標”。


這是“打哪指哪”。


下一次,你還能“打中目標”嗎?


再舉個例子:你的公司某個部門發展遇見了困難,你帶領團隊開始“關注”研究這個問題。


你通過分析“假設”關鍵“條件”,堅決“執行”後,“驗證”得到了“好結果”。


你會不會驚喜若狂,以為抓住了“顯而易見的真理”?


於是,你按照“結論”,開始迅速推广部門按照這套“成功方法論”執行。


最後,公司終於在“正確的執行”中,滑向了更加可怕的失敗深淵。


你一直以為自己的團隊是“指哪打哪”的常勝雄兵,卻不知道是“打哪指哪”的矇眼盲兵。


很多時候,我們看到一個人因為執行了一件事,獲得了成功,就會立刻認為這件事是十分正確的。


並且將遇見問題得到的改善,全部歸因到“執行的這件事”上面。


於是,我們開始在“錯誤的假設”下,驗證出一個“錯誤的結論”,並基於“錯誤的結論”,執行了一個“錯誤的方案”。


最後,當公司死在因果錯亂的執行後,才發現,原來當初以為正確的執行路徑,前面居然是無底深淵。


這時,你會突然發現:那個引以為傲的優點,竟然是公司最致命的弱點。


那個引以為豪的優勢,竟然是制約公司取得更大成就的原因。一身冷汗。


最後的話


回到今天的案例上,英國政府宣佈“群體免疫”,很多網友說“政府故意”的,這個做法真聰明。


這可能就是“打哪兒指哪兒”,把"結果當成動機",自認為得出了一個“十分正確”的結論。


這是一種“十分可怕”的心態。


雖然,我們並不能確認英國政府就一定不是這麼故意計劃的。也不能說通過不買保險來辨別恐怖分子就一定是碰巧。


只能說看問題視角存在“打哪兒指哪兒”的風險。


看見一條新聞,你認為自己早就想到了,而且根據碎片化的信息,假設出一個完整的結論。


然後,堅定不移的認為自己是正確的。


如果經常這麼做,就很容易矇蔽自己,以為自己“十分明智”。


假設-驗證-結論-調整,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才是一個處理問題的完整流程。


對於曾幫助我們取得成功的優點,我們更願意關注它帶來的正面影響。


卻經常不自覺地選擇性忽略可能存在的負面問題。


對於過去屢試不爽的方法論,我們會下意識的認為現在仍然管用。


並且堅信不疑的執行。


但往往:


過去屢試不爽的方法現在未必仍然管用;


過去引以為傲的優點未來未必不是阻礙。


祝願你成為一個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指哪打哪”的常勝將軍。


而不是成為一個根據碎片化信息確定結論,“打哪指哪”的矇眼驕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