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肉食品产业的发展,宋朝人肉食品消耗量与日俱增

宋朝肉食品产业的发展,宋朝人肉食品消耗量与日俱增

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中记载:杭州城内外,肉铺不知其几,“每日各铺悬挂成边猪,不下十余边。如冬年两节,各铺日卖数十边。至饭前,所挂之肉骨已尽矣”“坝北修义坊,名曰肉市,巷内两街,皆是屠宰之家,每日不下宰数百口”。

宋代肉食品文化研究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宋朝是饮食文化相对发达的一个朝代,在宋朝时期,即使是作为副食品的肉食也成为了宋朝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消费。宋朝时期的肉食品种类比前代多了不少,传统的猪、羊、牛、鸡、鸭、鹅这类家畜已经不能满足宋朝人们的需要了,发达的交通状况为当时的宋朝百姓带来了不同地区的多种特色肉食产品。

宋朝时期的肉食品除了突破地域限制并销往全国各地之外,也出现了大规模养殖肉食的案例,一些仅限于贵族阶层食用的珍贵肉食产品也成为了一些商人的主要养殖对象。在宋朝时例,肉食品的养殖生产以及销售都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闭环链条,当然在这种相对比较发达的肉食品产业链条之中,也存在着一些独属于封建社会的特色,不同社会阶层在肉食消费中的不同待遇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之一。

宋朝肉食品产业的发展,宋朝人肉食品消耗量与日俱增

肉食品的生产过程

1.宋代肉食产品的养殖模式

经过封建社会前期的漫长发展之后,一些从事肉食产品销售的商人开始意识到了人工养殖的优势。在宋朝时期,由于经济繁荣以及人口增加的原因,导致了宋朝人们肉食品消耗量的与日俱增,这种需求的大规模增加又促成了原先仅靠从大自然获取食材的销售路径的逐渐崩溃。原有的供应数量根本无法满足宋朝百姓的日常需求,在这种供不应求的情况之下,大规模的人工养殖肉食品的产业开始纷纷出现。

在最开始出现人工养殖之时,宋朝大部分商人养殖的肉食产品都是常见的家畜以及部分牲畜,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扩大,一些格外特殊且难得的野味也开始出现了人工养殖的现象。这种人工养殖模式的出现不仅仅满足了宋朝百姓的日常生活需要,同时也为宋朝的肉食文化结构增添了更多的色彩。

在宋朝肉食产品供应数量增长的同时,一些依附于肉食产品而生存的其它食品产业也开始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在养殖肉食产品的行业经过发展之后,一些专门化的养殖逐渐成为商人营利的主要产业,比如南方的鱼类养殖以及北方的野生动物养殖等都是在优越的自然条件之下促生出的具有高额利润的人工养殖产业。

宋朝肉食品产业的发展,宋朝人肉食品消耗量与日俱增

根据《宋代肉食品消费研究》一文描述可知:“吕德卿以石城宰诣府,道经零都县肃阳铺东。暂泊于居民廖少大旅舍。”而摩少大与其采弟少因就有两个鱼塘,“各广卖二十由,田畴素用,只作角利以资生。”在宋朝时期,专门的去养殖某一种或某一类肉食产品是大部分人工养殖产业的基本模式,因为肉食产品需求量在不断的增加,所以当时从事人工养殖肉食品产业的收入远远大于农业生产收入。

除了鱼类养殖之外,在宋朝时期,一些普通农户的养殖对象主要是家畜,猪是家畜之中选择最多的一种肉食品养殖动物,宋朝的养殖规模能够到达什么样的程度呢?根据《春渚纪闻》记载:“宋建炎初(1127—1130年)秀州(嘉兴)东城居民韦十二者,于其庄居豢豕数百,散市杭秀之间数岁矣……”这种数量能够达到数百只的家畜养殖规模即使是放在现代也是十分可观的,说到底,这种养殖模式还是因为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而产生的。

2.宋代肉食品的加工

宋朝肉食品产业的发展,宋朝人肉食品消耗量与日俱增


根据《宋代肉食品消费研究》一文描述可知:“肉食的深加工,也是宋代肉食生产的重要部分。各种肉酱的制作,动物内脏的加工销售。各种肉食加工成的鲊,脯等等,都对宋代肉食消费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在肉食品养殖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时,宋朝以及前朝原有的加工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于肉食产品的需求了,深加工模式是在原有的加工模式基础上进一步的挖掘部分产品的特性从而形成优势特色产业的一种肉食加工方式。

宋朝时期人们对于人工养殖的肉食产品的加工比较重视,毕竟大部分人工养殖的产业都坐落在人口相对稀疏的地方,而想要把这些养殖的肉食产品运输出去并成功销售到其他地区,就必然需要进行再一次的加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运输的产品不会在路途中就变质。

宋朝时期的肉食品深加工模式在最初产生之时,其目的是为了应对食品变质问题,不过在品尝过深加工的肉食品之后,这种加工模式的实用性功能反而败给了商业功能,这种深加工方式所造就的产品成为了一种深受普通百姓青睐的肉食品种类。一些原本只存在于南方地区的海产品经过深加工之后,成功地变成了一种深受宋朝其他地区百姓喜爱的食品。

宋朝肉食品产业的发展,宋朝人肉食品消耗量与日俱增

在宋朝时期,这些经过深加工的肉食品曾一度成为人们送礼的专属,它逐渐变成了人们相互寄送的礼物之一,这在宋代的许多文献典籍中就有相关记载,根据《宜州家乘》记载:“二十四日癸巳。得曹醇老书。以元明至宜,予暂开肉故,寄一羊及子鱼、鯫朐、蛤蜊酱、……“初八日甲辰,雨。陶君送牛脯、雀蚱、蜜梅。”“二十九日丙申。....秦禹锡送蚱。”

宋朝时期这种肉食品文化的发展带动了宋朝商业的繁荣,宋朝的一些大城市之中出现了专门从事肉食品深加工产业的店铺,据说南宋时期杭州的肉食品深加工店铺就超过了百家。这些肉食品的深加工原材料大部分都来源于加工产业附近的一些人工养殖农户,这些深加工的产业所遵循的原则就是因地制宜,因此这种肉食品文化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

宋代肉食品的销售

宋朝时期,由于人们的日常需求以及经济繁荣发展的需要,城市之中大多都分布着多种多样的肉食店铺,只是在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之下,一些极为特殊的肉食产品还是要供给特权阶层食用的,而对于宋朝的普通百姓来说,他们日常能够食用的大多是一些较为普通的肉食产品。

关于宋朝肉食品店铺的位置选择都被写进了宋朝的律法当中,在宋朝的法律规定当中,不同的肉食产品需要在不同的地区进行售卖,当时甚至出现了一些具有官方名义的售卖肉食品的店铺。这些分布在不同地区的肉食品店铺在最大限度上方便了当时宋朝百姓的购买行为,除了固定的店铺售卖之外,宋朝时期也存在着一些走街串巷叫卖肉食产品的小贩。

虽然宋朝时期的交通状况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在当时封建社会的低生产力作用之下,各种技术都具有绝对的时代局限性,因此当时交通的便利优势在肉食品运输上体现的并不明显。尽管宋朝时期开封府的肉食产品已经出现了鱼类以及其他海产品的踪迹,但是相比于市面上的其他肉食品来说,这些海产品的数量还是非常稀少的。

宋朝肉食品产业的发展,宋朝人肉食品消耗量与日俱增

宋代肉食品的不同消费层次

根据《紫微杂说》记载:“饮食高下,固自有制度,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此犹是极盛时制度也。大抵古人得食肉者至少,而食肉之禄,冰皆与焉。”在宋朝时期,肉食品的消费水平随着社会阶层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情况下,只有皇室贵族才能够享受所有极为难得的肉食品,这些特权阶层的肉食品消费水平属于顶尖级别,这样不同阶级的差别消费层次和当时的社会分层十分贴合。

宋朝时期因为都城位于北方的原因,所以北方的肉食品消费水平相对比较高一些,基于封建社会时期的等级划分因素影响,宋朝的皇宫贵族所享受的肉食产品并不一定是味道最顶级的,但绝对是最为稀有的,比这一消费阶层低一级的是宋朝官员的肉食消费。

相比于特权阶层的稀有消费来说,宋朝官员消费的肉食种类普遍比较普通一些,当然,他们的消费水平与普通百姓还是有一定差别的。相比普通百姓来说,这些官员的肉食消费种类更多一些,而且在数量以及质量水平方面也比普通百姓高出不少。

在宋朝的饮食观念之中,一些肉食品的消耗并不仅仅代表着食欲的旺盛,古代时期的中医认为某些肉食产品具有一定的药用效果,这些产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以形补形的药效,为了实现这种药用效果,宋朝时期的官僚阶层以及特权阶层几乎包揽了所有具备这种效果的肉食产品,这也是造成宋代某些肉食产品只出现在某一消费阶层的主要原因。

宋朝肉食品产业的发展,宋朝人肉食品消耗量与日俱增


总结

在古代封建社会时期,特有的社会权力划分模式造就了独特的饮食文化以及消费模式,在宋朝肉食品产业不断发展的同时,肉食品的阶层分化也在逐渐形成,稀有而特殊的肉食产品只属于掌握大部分权力的统治阶级而已。

生活在宋朝时期的普通百姓所能接触和食用的肉食产品大多都是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人工养殖产品,在社会固有阶层的影响之下,越是稀有特殊的产品越能够得到特权统治阶层的青睐,仿佛所有的特殊物品都是专门为其而生。

参考文献:《宋代肉食品消费研究》、《春渚纪闻》、《宜州家乘》、《紫微杂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