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肉食品產業的發展,宋朝人肉食品消耗量與日俱增

宋朝肉食品產業的發展,宋朝人肉食品消耗量與日俱增

宋代吳自牧的《夢粱錄》中記載:杭州城內外,肉鋪不知其幾,“每日各鋪懸掛成邊豬,不下十餘邊。如冬年兩節,各鋪日賣數十邊。至飯前,所掛之肉骨已盡矣”“壩北修義坊,名曰肉市,巷內兩街,皆是屠宰之家,每日不下宰數百口”。

宋代肉食品文化研究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宋朝是飲食文化相對發達的一個朝代,在宋朝時期,即使是作為副食品的肉食也成為了宋朝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消費。宋朝時期的肉食品種類比前代多了不少,傳統的豬、羊、牛、雞、鴨、鵝這類家畜已經不能滿足宋朝人們的需要了,發達的交通狀況為當時的宋朝百姓帶來了不同地區的多種特色肉食產品。

宋朝時期的肉食品除了突破地域限制並銷往全國各地之外,也出現了大規模養殖肉食的案例,一些僅限於貴族階層食用的珍貴肉食產品也成為了一些商人的主要養殖對象。在宋朝時例,肉食品的養殖生產以及銷售都形成了一個相對完善的閉環鏈條,當然在這種相對比較發達的肉食品產業鏈條之中,也存在著一些獨屬於封建社會的特色,不同社會階層在肉食消費中的不同待遇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之一。

宋朝肉食品產業的發展,宋朝人肉食品消耗量與日俱增

肉食品的生產過程

1.宋代肉食產品的養殖模式

經過封建社會前期的漫長髮展之後,一些從事肉食產品銷售的商人開始意識到了人工養殖的優勢。在宋朝時期,由於經濟繁榮以及人口增加的原因,導致了宋朝人們肉食品消耗量的與日俱增,這種需求的大規模增加又促成了原先僅靠從大自然獲取食材的銷售路徑的逐漸崩潰。原有的供應數量根本無法滿足宋朝百姓的日常需求,在這種供不應求的情況之下,大規模的人工養殖肉食品的產業開始紛紛出現。

在最開始出現人工養殖之時,宋朝大部分商人養殖的肉食產品都是常見的家畜以及部分牲畜,隨著社會需求的不斷擴大,一些格外特殊且難得的野味也開始出現了人工養殖的現象。這種人工養殖模式的出現不僅僅滿足了宋朝百姓的日常生活需要,同時也為宋朝的肉食文化結構增添了更多的色彩。

在宋朝肉食產品供應數量增長的同時,一些依附於肉食產品而生存的其它食品產業也開始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冒出。在養殖肉食產品的行業經過發展之後,一些專門化的養殖逐漸成為商人營利的主要產業,比如南方的魚類養殖以及北方的野生動物養殖等都是在優越的自然條件之下促生出的具有高額利潤的人工養殖產業。

宋朝肉食品產業的發展,宋朝人肉食品消耗量與日俱增

根據《宋代肉食品消費研究》一文描述可知:“呂德卿以石城宰詣府,道經零都縣肅陽鋪東。暫泊於居民廖少大旅舍。”而摩少大與其採弟少因就有兩個魚塘,“各廣賣二十由,田疇素用,只作角利以資生。”在宋朝時期,專門的去養殖某一種或某一類肉食產品是大部分人工養殖產業的基本模式,因為肉食產品需求量在不斷的增加,所以當時從事人工養殖肉食品產業的收入遠遠大於農業生產收入。

除了魚類養殖之外,在宋朝時期,一些普通農戶的養殖對象主要是家畜,豬是家畜之中選擇最多的一種肉食品養殖動物,宋朝的養殖規模能夠到達什麼樣的程度呢?根據《春渚紀聞》記載:“宋建炎初(1127—1130年)秀州(嘉興)東城居民韋十二者,於其莊居豢豕數百,散市杭秀之間數歲矣……”這種數量能夠達到數百隻的家畜養殖規模即使是放在現代也是十分可觀的,說到底,這種養殖模式還是因為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而產生的。

2.宋代肉食品的加工

宋朝肉食品產業的發展,宋朝人肉食品消耗量與日俱增


根據《宋代肉食品消費研究》一文描述可知:“肉食的深加工,也是宋代肉食生產的重要部分。各種肉醬的製作,動物內臟的加工銷售。各種肉食加工成的鮓,脯等等,都對宋代肉食消費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在肉食品養殖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之時,宋朝以及前朝原有的加工方式已經無法滿足人們對於肉食產品的需求了,深加工模式是在原有的加工模式基礎上進一步的挖掘部分產品的特性從而形成優勢特色產業的一種肉食加工方式。

宋朝時期人們對於人工養殖的肉食產品的加工比較重視,畢竟大部分人工養殖的產業都坐落在人口相對稀疏的地方,而想要把這些養殖的肉食產品運輸出去併成功銷售到其他地區,就必然需要進行再一次的加工,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運輸的產品不會在路途中就變質。

宋朝時期的肉食品深加工模式在最初產生之時,其目的是為了應對食品變質問題,不過在品嚐過深加工的肉食品之後,這種加工模式的實用性功能反而敗給了商業功能,這種深加工方式所造就的產品成為了一種深受普通百姓青睞的肉食品種類。一些原本只存在於南方地區的海產品經過深加工之後,成功地變成了一種深受宋朝其他地區百姓喜愛的食品。

宋朝肉食品產業的發展,宋朝人肉食品消耗量與日俱增

在宋朝時期,這些經過深加工的肉食品曾一度成為人們送禮的專屬,它逐漸變成了人們相互寄送的禮物之一,這在宋代的許多文獻典籍中就有相關記載,根據《宜州家乘》記載:“二十四日癸巳。得曹醇老書。以元明至宜,予暫開肉故,寄一羊及子魚、鯫朐、蛤蜊醬、……“初八日甲辰,雨。陶君送牛脯、雀蚱、蜜梅。”“二十九日丙申。....秦禹錫送蚱。”

宋朝時期這種肉食品文化的發展帶動了宋朝商業的繁榮,宋朝的一些大城市之中出現了專門從事肉食品深加工產業的店鋪,據說南宋時期杭州的肉食品深加工店鋪就超過了百家。這些肉食品的深加工原材料大部分都來源於加工產業附近的一些人工養殖農戶,這些深加工的產業所遵循的原則就是因地制宜,因此這種肉食品文化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

宋代肉食品的銷售

宋朝時期,由於人們的日常需求以及經濟繁榮發展的需要,城市之中大多都分佈著多種多樣的肉食店鋪,只是在封建君主專制的統治之下,一些極為特殊的肉食產品還是要供給特權階層食用的,而對於宋朝的普通百姓來說,他們日常能夠食用的大多是一些較為普通的肉食產品。

關於宋朝肉食品店鋪的位置選擇都被寫進了宋朝的律法當中,在宋朝的法律規定當中,不同的肉食產品需要在不同的地區進行售賣,當時甚至出現了一些具有官方名義的售賣肉食品的店鋪。這些分佈在不同地區的肉食品店鋪在最大限度上方便了當時宋朝百姓的購買行為,除了固定的店鋪售賣之外,宋朝時期也存在著一些走街串巷叫賣肉食產品的小販。

雖然宋朝時期的交通狀況已經有了明顯的改善,但是在當時封建社會的低生產力作用之下,各種技術都具有絕對的時代侷限性,因此當時交通的便利優勢在肉食品運輸上體現的並不明顯。儘管宋朝時期開封府的肉食產品已經出現了魚類以及其他海產品的蹤跡,但是相比於市面上的其他肉食品來說,這些海產品的數量還是非常稀少的。

宋朝肉食品產業的發展,宋朝人肉食品消耗量與日俱增

宋代肉食品的不同消費層次

根據《紫微雜說》記載:“飲食高下,固自有制度,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此猶是極盛時制度也。大抵古人得食肉者至少,而食肉之祿,冰皆與焉。”在宋朝時期,肉食品的消費水平隨著社會階層的變化而變化,一般情況下,只有皇室貴族才能夠享受所有極為難得的肉食品,這些特權階層的肉食品消費水平屬於頂尖級別,這樣不同階級的差別消費層次和當時的社會分層十分貼合。

宋朝時期因為都城位於北方的原因,所以北方的肉食品消費水平相對比較高一些,基於封建社會時期的等級劃分因素影響,宋朝的皇宮貴族所享受的肉食產品並不一定是味道最頂級的,但絕對是最為稀有的,比這一消費階層低一級的是宋朝官員的肉食消費。

相比於特權階層的稀有消費來說,宋朝官員消費的肉食種類普遍比較普通一些,當然,他們的消費水平與普通百姓還是有一定差別的。相比普通百姓來說,這些官員的肉食消費種類更多一些,而且在數量以及質量水平方面也比普通百姓高出不少。

在宋朝的飲食觀念之中,一些肉食品的消耗並不僅僅代表著食慾的旺盛,古代時期的中醫認為某些肉食產品具有一定的藥用效果,這些產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以形補形的藥效,為了實現這種藥用效果,宋朝時期的官僚階層以及特權階層幾乎包攬了所有具備這種效果的肉食產品,這也是造成宋代某些肉食產品只出現在某一消費階層的主要原因。

宋朝肉食品產業的發展,宋朝人肉食品消耗量與日俱增


總結

在古代封建社會時期,特有的社會權力劃分模式造就了獨特的飲食文化以及消費模式,在宋朝肉食品產業不斷髮展的同時,肉食品的階層分化也在逐漸形成,稀有而特殊的肉食產品只屬於掌握大部分權力的統治階級而已。

生活在宋朝時期的普通百姓所能接觸和食用的肉食產品大多都是日常生活中極為常見的人工養殖產品,在社會固有階層的影響之下,越是稀有特殊的產品越能夠得到特權統治階層的青睞,彷彿所有的特殊物品都是專門為其而生。

參考文獻:《宋代肉食品消費研究》、《春渚紀聞》、《宜州家乘》、《紫微雜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