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江之源三大謎:連州


連江之源三大謎:連州

連江之源潭嶺天湖


連江之源三大謎:連州

漢代古墓發掘現場照片


連江之源三大謎:連州

連州出土的新石器時代文物

舉凡大江大河,都有其歷史的厚重與現實的輝煌,吸引人們去探究江河之源,正所謂“飲水思源”。小溪小河是大河的母親,她同樣有屬於自己的風流。今天,我們就來關注一條屬於清遠自己的河流———連江,一同探究連江源頭之謎吧

連江之源三大謎

引言:三溪匯聚連江之源

連江,古稱湟水,位於粵西北,起源於南嶺山脈南坡,集連州、連南、連山、陽山、英德之水,於連江口匯入北江,流域面積10061平方公里,佔清遠市國土面積的52.5%,流域人口約160萬。連江年均資源水量超百億立方米,約佔北江來水量的25%,是珠江流域北江水系的第一大支流,故又稱為小北江。幹流全長275公里,其中連州大橋至英德連江口河段航道長181公里,是通往珠三角各港口及出海的唯一航道。 連江源頭自連州龍船廠航電樞紐(即馬面灘電站)大壩算起,上游流域面積3093平方公里,佔全流域的30.7%,包含“三連”地區的大部分行政區域。唐代連州刺史劉禹錫說此地河溪眾多,“由湟之外,支流而合輸者以百數”,而較有名氣者,則有三溪。 星子河,又稱星江,古稱嶠水,發源於連州大東山潭嶺三姐妹峰,集雨面積1623平方公里,幹流全長95公里,是連江上游最大支流,故連江之源當屬今潭嶺天湖。 東陂河,又稱西溪,古稱盧溪水,發源於連州三水都龐嶺,集雨面積823平方公里,幹流全長72公里,在連州鎮鸕鷀嘴與星子河匯合。 三江河,又稱淳溪,發源於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橫坪,集雨面積647平方公里,幹流長64公里,流經連南瑤族自治縣三江鎮,在連州高堆與星子河匯合後稱為連江。

謎一:古籍記載與連江源頭之謎

連江發源地及與其有關的歷史大事,多見於古籍。中國遠古地理及神話故事奇書《山海經》、西漢司馬遷(前145~約前87年)的《史記》、西漢班固(32~92年)的《漢書》、東晉大學問家徐廣(351~425年)的《晉記》,對連江都有記載。 而集大成者,則見於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約470~527年)的《水經注》:水出桂陽縣盧聚。水出桂陽縣西北上驛山盧溪,為盧溪水,東南流逕桂陽縣故城,謂之水。《地理志》曰:水出桂陽,南至四會是也。水又東南流,嶠水注之,水出萌渚嶠之溪,溪水下流,歷峽南出,是峽謂之貞女峽。……《山海經》謂之潢水。徐廣曰:湟水,一名水,出桂陽,通四會,亦曰y水也。漢武帝元鼎五年,路博德為伏波將軍,徵南越,出桂陽,下匯水,即此水矣。桂水其別名也。” 前人早已考證,“匯水”應該是後人對“水”的傳抄之誤,潢水與湟水讀音一樣。從上面的記載可以看出,不管連江古稱潢水、湟水、水、y水,還是匯水、桂水,自《山海經》始,古代史書一直都未敢忘記這條河流,只是把連江源頭的方位往西北偏移了。 《山海經》不過3萬餘字,記載的範圍,數倍於今中國版圖,那為什麼小小的連江也能載於其上,而且還認定連江之源在連州的西北方向呢? 箇中原因,我們認為可能與中華聖祖舜帝葬於連州西北方不遠的湘南九疑山有關。 《山海經》與舜帝有關的記載多達9處,如“南方蒼梧之丘,蒼梧之淵,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長沙零陵界中”。九嶷也稱九疑,連州西北之方山,即今連州三水瑤族鄉右裡至新八一帶,還屬九疑山餘脈,故劉禹錫《海陽十詠》“切雲亭”一詩中,有“九疑南面事,盡入寸眸中”之嘆。《山海經》寫舜帝與九疑,必然就會涉及九疑山周邊的地理環境。主編了8冊《中國歷史地圖集》的譚其驤先生,在《論〈五藏山經〉的地域範圍》一文中,贊同東漢註釋家高誘的說法,認為《山海經》開篇之言“南山經”之第一山“招搖山”,就是連州西北的方山。不過也有人提出異議,認為方山應是“南山經”之第四山——陽山。 論證方山屬《山海經》裡面的第幾山,可能難度較大,而探詢連江之源,則不會很難。史書畢竟也有侷限性,孰是孰非,今天科學昌明,公論自在。不過,我們似乎應該為連江源頭能夠載入成書早於《史記》的《山海經》而感到震撼吧!

謎二:《山海經》與連州何時建縣之謎

連江上游最早的縣治,叫做桂陽縣,漢屬桂陽郡,東吳末帝孫皓甘露元年(265年),屬始興郡,隋朝開皇十年(590年)建州,始稱連州,但因州縣兼治,桂陽縣一直保留到了唐、宋兩朝。元升縣為州,稱桂陽州,至明初(1368年)復置連州為直隸州,才不再稱桂陽。 一般認為,桂陽建縣自漢代開始,有漢高祖元年(前206年)、五年(前202年)及漢高後呂雉五年(前183年)等3種說法。至於原因,可能猜測建縣與高祖建元、析長沙郡置桂陽郡,以及高後時趙佗南越稱王等重大歷史事件有關。唐杜佑《通典》說“桂陽,漢舊縣,在桂水之陽”,表面上加深了人們對漢置桂陽縣的印象,但他並沒有說縣由漢置,且一個“舊”字,引起人們“縣比漢舊”的聯想。 我國春秋時期已有郡、縣的設置,楚武王(前740~前690年在位)是以縣為地方行政區域的肇始者。秦統一中國,不再分封,實行郡縣制。房玄齡的《晉書·地理志》說,“及秦滅楚之後,分黔中為長沙郡”,秦滅楚發生在公元前223年,說明長沙郡是秦朝新成立的行政區域。《史記》說“吳、楚時……長沙無南邊郡”,《通典》說“連州……秦屬長沙郡之南境”,秦只有區區15年管治史,即為漢所代,估計秦對郡以下行政區域的重新劃定,並不顯得迫切,換句話說,秦或漢之桂陽縣,可能都是沿襲楚國的建制。 古代連州是軍事要塞。《史記》說漢武帝“元鼎五年秋,路博德為伏波將軍,出桂陽,下匯水”,此事發生在公元前112年,時司馬遷在世。而此前270年,即楚悼王二十年(前382年),著名軍事家吳起曾領命發兵逾嶺南征,“南平百越”,連州應是驅兵下湟水的水陸轉運點。征服只是統治的第一步,要使百越臣服,軍事的威懾與政治的管治都是必需的,有效的管治除了軍事移民外,就是建立行政機構。楚國的都城郢在今湖北荊州附近,在遠離都城的南嶺腹地連州地區,首先建立桂陽縣,對當地的管治,由鬆散型的部落社會向直接式的郡縣制轉化,以控制嶺南,也應是順理成章的事。 《山海經》卷十三“海內東經”,說“肄水(今北江)出臨晉(今湖南臨武縣)西南,而東南注海,入番禺西(今廣州)。潢水(今連江)出桂陽(今連州)西北山,東南注肄水,入敦浦(即浦關,今英德連江口鎮)西。”其所載北江、連江這兩條河的水流方向都沒有歧義,則桂陽即今連州是沒有疑問的。 一般認為《山海經》成書及補充修訂早於秦漢,其中已有關於“縣”的記載,如開篇之《南山經》就有“見則其縣多土功、見則其縣多放士、見則郡縣大水、見則縣有大繇”等語,為南方即楚國勢力範圍內的事,由此也可佐證《山海經》確指的桂陽即桂陽縣,因此,桂陽建縣的時間,應在《山海經》成書之前,可以推測在戰國的某個時期。 我們認為,戰國中葉,即楚悼王遣吳起南征百越時期(前382前後),有建縣傳統的楚國,在桂陽建縣的可能性最大。如果這一推測成立的話,至明朝初年連州建直隸州,此前被稱為桂陽縣的歷史,應超過1600年;而連州建縣的歷史,上溯至戰國,至今則有近2400年了。

謎三:考古發現與連州文明起源之謎

古代文明的發育與江河緊密相關,“三連”地區多山,但也有大片適合農耕的平坦河谷,所以,連江之源也是連州文明的發祥地。在文物普查及考古發掘過程中,連江上游發現過諸多古代遺址與墓葬群,發掘出各式各樣的古代器物,還有一座古老的人工水利工程——龍腹陂。 三處新石器時代遺址: 寨腳村遺址,也稱貓公山遺址,位於連南瑤族自治縣三江鎮寨腳;陳巷村遺址,位於連州市連州鎮協民村陳巷;虎頭腦遺址,位於連州市保安鎮保安村東北面虎頭山崗虎頭腦,星子河支流保安河的北岸。 在這些遠古遺址中,考古人員採集到了石斧、石鏃、石鑿、石磨輪等石器,豆、甕、罐、碗、陶紡輪等陶器,回字紋、方格紋、夔紋、菱形紋、雲雷紋等印文或硬陶飾紋。時間跨度約距今1萬年~公元前256年,屬新石器時代至東周時期的人類生活遺址。 九大古代墓葬群: 後山戰國墓,位於三江鎮後山;營坪戰國墓,位於三江鎮城西村;竹仔墩西漢木槨墓及歷代墓群,位於連州鎮龍咀村委會竹仔墩;瓦窯崗漢墓群,位於連州鎮高堆瓦窯崗村;良江漢墓,位於連州鎮良江村;九隍廟墓群,位於三江鎮城西村;龍口墓群,位於連州鎮龍口村;湟村茶地坳墓群和韶村平頭嶺墓群;星子河南岸磨車嶺墓葬群。 在上述墓葬中,出土器物有陶罐、陶盂、缽、陶甕、雙系罐等陶器;滑石豬、牛牽引的犁耙田模型和蒸酒陶模型器;廣東罕見、連州首次出土的陶製權形器;青銅劍、青銅斧、青銅鼎、銅鏡和國家一級文物朱雀玄武等青銅器;青黃釉碗、蓮瓣碗、盤口碗等瓷器;銅壺、銅鏡、銅錢、鐵刀、棺釘等金屬器具;還採集到大量的幾何花紋墓磚等。 特別是1995年5月發現的竹子墩西漢木槨墓,槨室周邊用白膏泥封填,故木槨沒有腐朽。出土的銅,其活環及拱形手的造型風格與廣州象崗西漢南越王墓銅鑑上鍊環和提手相近。由此推斷,該墓年代不會晚於西漢前期,隨葬器物豐富,墓主人身份應有較高的級別。時連州屬長沙國與南越國的過渡地帶,墓葬對探討西漢長沙國與南越國的關係有重要價值。 上述墓葬群的時間跨度為東周戰國時期至宋代,宋以後的墓葬未列入。最早的墓葬距今約2400年,與上面所推測的楚國在連州地區建桂陽縣的時間相吻合;出土的器物,對研究連州歷史文化的傳承,提供了最有說服力的實物依據。 漢代水利設施——龍腹陂: 龍腹陂位於連州鎮龍口村,源於連南的老婆陂,是東漢末年袁氏家族所建。《連州志》載:“漢袁忠,高良人,建龍腹陂灌田5千畝,民立廣利廟祀之。”據史載,東漢建安元年(196年)沛相袁忠與桓曄等浮海南投交趾(今越南一帶),後漢獻帝召他為衛尉,他由交趾經廣西、廣東北上的途中去世了。袁忠的族人留在桂陽(連州),並在高良即今連南三江至連州龍口一帶居住,開拓良田,修築水渠,築成“龍腹陂”,使連州成為了嶺南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龍腹陂歷1800餘年,現在仍然造福於民,可與建成於秦始皇33年(前214年)的靈渠相提並論,是珠江流域建於秦漢時期的著名水利工程。 連江上游的這些遺址、墓葬與農田水利工程,還有慧光塔、福山寺⒀嘞餐ぁ⒋笤貧詞刻群這些至今還見得到摸得著的古代名勝,充分證明了連州古代文明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萬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其後的發展不但沒有間斷,而且還領先於嶺南其它地區;古籍對連州的記載,見證了連州地理位置在政治、經濟及軍事上的獨特地位。 值得指出的是,連江上游的歷史遺蹟主要集中在三江河流域,星子河、東陂河流域較少發現,這就為我們提出了一個謎團:連州文明最早發源於何時何處?古代連州的中心在三江河流域嗎?星子河、東陂河流域還沉睡著有重要考古價值的遺蹟?這些千古之謎,有待進一步的探究。


連江之源三大謎:連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