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湘”堂」茶陵縣秩堂鎮傳統美食掠影(一)

春節以來,餐飲業因疫情受到很大沖擊,無論老字號還是新招牌,都在逆境中尋求突破。3月13日晚,株洲市領導帶頭到餐飲單位消費,協調解決餐飲行業發展難題,支持推動餐飲單位安全有序復工復業。

春暖花開,疫情緩解。被家常菜暖了兩個月的胃,嚮往何方美食呢?株洲新聞網推出《食“湘”堂》系列報道,推介株洲特色美食,助力餐飲業回暖。

今天推介的是茶陵縣秩堂鎮傳統美食,文圖均為譚穆喜先生創作。

譚穆喜先生是土生土長秩堂人,工作之餘及退休之後,筆耕不輟,賦詩作聯,寫作撰文,曾著述和主編《穆齋茶餘錄》《世家鼎新》《三大學士故里》《秩堂鎮志》《茶陵譚氏通志》《毗塘譚氏惇倫堂九修族譜》和《茶陵詩聯》等文學作品、歷史文化叢書、地方史志和族譜家乘,共計33卷、1500餘萬字,在省、市、縣媒體發表研討論文和詩詞楹聯及文藝作品300餘篇(首、副)。首任茶陵詩詞楹聯協會主席十年,創成了茶陵“中華詩詞之鄉”,是省市詩詞協會、楹聯家協會的多屆理亊,是中國楹聯家學會會員,其楹聯作品在多年的《對聯中國》中獲獎,被評為“湖南對聯文化傳承人”。2016年被授予“茶陵縣第四屆李東陽文藝獎一一特別貢獻獎”。2019年11月在湖南株洲“中國動力谷杯”中華詩詞全國大賽中榮獲一等獎。現任茶陵詩聯協會名譽主席。

美食津津,鄉愁悠悠一一毓秀秩堂傳統美食掠影

譚穆喜

千年古鎮秩堂鎮,史稱“茶鄉”,也謂“上三都”,現轄12個村,2.9萬人口,總面積165平方公里,位於茶陵縣城東四十四公里的偏隅之地,與江西一山之隔,地處“吳頭楚尾”。這裡,山川形勝,毓秀鍾靈;歷史悠久,人文厚重。明清兩朝,曾因迭出明代首輔大學士、茶陵詩派領袖李東陽,明代會元、文淵閣大學士張治,清代協辦內閣大學士彭維新,被榮冠“三大學士故里”盛名,享譽古今。

秩堂雖處偏遠山區,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優越的自然環境,孕育了自身獨特的地域文化。長期來,由於江西古廬陵文化的傳入影響,以及與湖湘文化的交流融合,形成了鮮明特色的地域歷史文化、學士名人文化、祠堂文化、民俗文化、飲食文化、紅色文化、自然景觀和風景名勝文化等系列文化。其中飲食文化,享譽盛名,頗具影響。因地處吳楚之界,四面環山,自然鑲嵌長天壠、田湖壠和小田壠三大盆地。境內山俊美,地豐膄,水充沛,又山岡起伏,丘陵綿綿;溝渠縱橫,流水潺潺;道路阡陌,田疇連連;屋舍群落,炊煙裊裊;林木蔥蘢,花團簇簇;氣候適宜,水旱無憂。由於地理環境得天獨厚,農耕條件十分優越,天道酬勤,物產豐饒,自古是湘東富庶之地。一直來,這裡山水自然齊榮,人物和諧共生,能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極大的滿足自給自足的生活需求,五穀自產自收,茶葉自制自品,茶油自種自榨,六畜自養自食,冬酒自釀自飲,菜餚自作自嘗。當地生活條件的寬裕,必然追求生活品質的提高。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的餐飲美食上,經年累月,發掘探索,創造了獨特的製作方法和廚藝,保持了原汁原味原生態,美酒美食美風情,從而使歷史悠久的傳統飲食文化傳承至今。

秩堂的傳統美食,是歷代秩堂人技藝才智的創舉,是勤勞智慧的結晶,是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地方濃郁獨特民俗文化的體現,更是歷史傳統文化的豐富積澱,值得發掘研究、傳承弘揚。古往今來,在秩堂系列傳統美食中,尤以如下十二大美食,最具特色和品質,聲名享譽湘贛。

★臘 肉

秩堂的臘肉,是當地具有悠久歷史的“非遺”食物,是最具地方特色和代表性的美食。每年冬至節,依時遵俗,各家各戶殺豬臘肉,一般一戶一頭,多的二至三頭。改革開放後,專業集中飼養水平高,農戶很少飼養,臘肉材料基本向市場購買。製作程序和方法是:

一、選肉買肉。儘量選擇帶皮的豬腰排肉,不肥不瘦最好。

二、抺鹽醃製。把豬肉切成四至五斤的條塊形,雙面抺鹽(每斤肉十至十五克的鹽,鹹淡適中),放入器皿中醃漬。

三、涼放火燻。肉醃漬五至七天後,用50度左右熱水沖洗一下,去白色涎液,逐塊用鐵絲扎孔串上,懸掛涼放一天,滴漬水,除腥味,最後懸掛灶臺上,離地面高二米左右,由柴火自然燻烤,連續幾年保持不會變質。現在柴火灶少了,大多釆用聯戶集中搭蓬熏製。期間,可燒桔皮、桂皮、油茶殼、花生殼等芳香物,禁用松柴和煤炭爐,兩者積炭澀味,影響成色品質。這樣,連續燻烤半月即可。

四、烹飪食用。臘肉的烹飪技藝,很有地方特色。一是清蒸臘肉塊。根據宴客需求,把一塊臘肉切下來,放在柴火上把豬皮燒焦燒軟,然後洗乾淨,整塊直接入鍋清蒸。待豬皮軟爛後,起鍋上砧板切成塊片,只見肥肉晶瑩透明,瘦肉鮮紅香豔,不放任何調料上桌,清香純真,風味原始天然。二是臘肉炒黃豆。取肥臘肉片若干,先放熱鍋爆炒出油,然後放入黃豆煎炒至熟,香味撲鼻,又脆又香,是下酒的首選。三是蔬菜炒臘肉。根據時令季節,主要由冬筍、春筍、大蒜(葉、苔)、蘿蔔乾等,分別與臘肉伴炒,雖是家常菜,但風味地道,各有千秋。

五、品質特色:不鹹不淡,乾燥有型,成色臘黃,通體煙香,風味純正,馨韻悠長。

「食“湘”堂」茶陵县秩堂镇传统美食掠影(一)

詩讚曰:

曾歷寒冬柴火燻,

方成煙色溢芳芬。

清蒸爆炒皆隨客,

美味名聲遠近聞。

★ 紅 燒 肉

紅燒肉,俗稱“坨子肉”,是秩堂人待客擺宴的主打菜和招牌菜,廚藝製作很講究。一般用於大型酒宴,一、二百斤豬肉,用大鐵鍋炒作燜熟,每桌酒席上盛一大臉盆(改革開放後,生活條件改善,為減少油脂油膩,改為小盆或鬥碗),放置酒席正當中,四圍配置十至十二碗菜餚,席名"雞婆帶崽宴″,雅稱“眾星捧月宴”,體面大氣,別有風情。

一、材料:釆用帶皮剔骨豬肉,五花肉更佳。

二、廚具:主要是 鐵鍋、木鏟(一杆類似划船的槳,不用鐵鏟,因鐵鏟容易把熟透的紅燒肉塊弄碎,損壞稜角形象)、柴火灶三大要件。

三、製作:先把豬肉用熱烙鐵烙毛、松皮,清洗後放滾水裡焯一下,去腥去味去油,待冷卻縮硬成塊形後,切成四角或三角形的肉坨。接著倒入大鐵鍋中,用茶油翻炒(一般按一百斤豬肉,配茶油、冬酒各三斤),待六成熟淋冬酒,放食鹽和醬油翻炒,儘量不用水,溫柴火直至燜熟起鍋。

四、特色:稜角分明,色澤金黃,肉香撲鼻,肥而不膩,回味無窮。

「食“湘”堂」茶陵县秩堂镇传统美食掠影(一)

詩讚曰:

稜狀分明四角方,

盈盆秀色燦金黃。

油光亮澤無肥膩,

酥糯融和滿口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