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出汗部位預示的健康問題,以及調理方法

出汗是人體的自然現象,出汗是人體排洩和調節體溫的一種生理功能,隨著天氣的回暖,很多人出汗量漸漸多了起來。

中醫學認為“發熱出汗”不僅通經活絡、活動全身器官,提高精神和恢復體力,而且具有可以調節神經的功能,擴張周圍小血管,改善微循環系統,促進人體五臟六腑的功能,使內邪隨蒸發的汗液排出。

但有時候出汗的方式,汗液的量、色和氣味發生改變,則可作為某些疾病的一種前兆,應引起重視。


一些出汗部位預示的健康問題,以及調理方法

動輒出汗

運動後的排汗是正常現象,而有的人稍微動一動就全身出汗,夏天甚至一天要換幾次衣服。中醫認為動輒出汗,多為氣虛。“汗為心之液”,若出汗太多、持續時間過久,容易傷精耗氣,出現精神倦怠、臉色蒼白、四肢乏力、容易感冒等症狀,損害人體的身心健康,進而引發關節、腸胃不適等。

調理建議:調理氣虛引起的多汗應以補脾益氣為主。古人說:“藥補不如食補”。氣虛者宜吃雞、蛋、山藥等有營養價值的食物,不宜吃生冷瓜果及蔬菜。每天多飲水,維持體內正常液體量,期間要注意休息,避免熬夜和長時間上網,適當運動。


晚上睡覺汗多

有些人在睡覺之前,完全沒有熱的感覺,但是一覺睡醒之後,身上流了很多的汗,更嚴重的是頭髮直接全部溼了,身上的衣服也都溼透了。這類人常會有手腳心熱、心煩、面部發熱發紅、口咽乾等症狀,中醫稱之為“盜汗”。


一些出汗部位預示的健康問題,以及調理方法


調理建議:盜汗屬於腎陰虛,在飲食上可選擇百合、雪梨等滋陰食品,少吃羊肉、姜、洋蔥等熱性食物,日常可用西洋參泡水喝。


鼻子時常冒汗

如果平時鼻子愛出汗,說明肺氣不足,需要調理補氣,而從西醫的角度看則需要提高免疫力。

調理建議:每日用雙手反覆敲打雙腿,並按壓雙腿兩側,通過這樣適當的刺激來調理肺經。


手心、腳心出汗

許多人在情緒緊張或激動時容易手、腳心出汗。如果排除情緒因素,在天氣不是很熱時,手、腳心也時常冒汗,且汗量較多,嚴重時還會伴有溼疹等情況出現。中醫認為這種情況多半是脾胃溼熱,而且血虛。

一些出汗部位預示的健康問題,以及調理方法

調理建議:儘量不吃冷食,不喝冷飲。在飲食上,建議以清淡為主,少食肥甘厚味、油膩之物。如魚蝦、雞肉、羊肉等“發物”儘量不吃,避免辛辣油膩食物和酒精的刺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