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地區帶數字的地名及其來源

南通數字地名文化

來源:《江蘇省地方誌》2016年第5期

南通地名精闢有趣,文化底蘊豐厚,不少帶有數字的地名,加上典故寓於其中,成為人們飯後茶餘的閒聊話題。曾受《總而言之》的傳播,孩子們學唱童謠時變成藉助的母語,無愧上傳下襲,能夠延傳至今。

一人巷

位於城西和平橋下的花圃旁,原在南通市人民廣播電臺大樓下的一條小巷,因巷子實在狹窄,大家趣稱它為“一人巷”。相傳從前有對鄉下闊佬夫婦,千里迢迢搬到這條不知名的小巷居住。老夫妻間為了點雞毛蒜皮小事,常常吵鬧數日,潑婦罵街,指桑罵槐,周圍鄰居送她一個“鬧嘶鬼”的外號,並相繼巧砌院牆,彎彎曲曲,形同兔穴,以此堵隔。一日,為與周鄰一尺糾紛,鄰居無奈相讓,方才化干戈為玉帛。但是不盡人意的,使原本不寬的巷子更顯得狹窄擁擠,故被稱為“一人巷”。

二溝頭

位於小石橋朝南,龍王橋向西,那裡原有兩條俗稱“溝”的小河流,在雨水水充沛時溝裡水流盈滿,兩溝相通,數月無雨,溝底朝天而斷流,兩溝又相隔。在兩條水溝交界的一塊緩衝地段,集中居住了十幾戶人家,時今已被高樓大廈所覆蓋。乾隆四十年(1775)有個進士出生的錢兆鵬就住在這裡,居“萬淥山莊”,砌有“望山樓”,藏書很多,園中栽植著羅浮蝶,花兒盛開時偶然飛出來“翅如東輪”,使人看了驚歎不已,錢兆鵬晚年自詡“雙溝魚叟”,雙者,二也,二溝頭又一註腳。嘉慶年間金榜著《海曲拾遺》,書中留有錢氏撰寫的篆書序手跡。

三里墩

位於公交 18 路車終點站,為南通大學師院校區,古名三里墩,建國後一直是南通師資進修的地方,無論小學、中學教師進修學習,經常會說:“到三里墩”。

明代嘉靖年間,皇帝任命巡撫都御史李遂為抗倭統帥。李遂“博學多智、善於用兵”,為抗倭蕩寇立下了汗馬功勞。嘉靖皇帝頗為讚賞,以聖旨予以表彰,其平倭碑亭設在狼山幻公塔向上的小亭,古時叫少憩亭,碑高3 米,寬 1 米,立於嘉靖三十九年(1560),由馬探花撰寫,記錄李遂平倭功績。平倭碑歷經歲月滄桑,不少烽火墩也已經先後泯歿,只有三里墩最負盛名而流傳至今。南通情歌中唱到:“送郎送到三里墩,妹拿荷包來相贈;不求郎哥話多甜,只怕郎哥心不真。”為讓三里墩在人們記憶中永不泯滅又增添了浪漫的色彩。

四海樓

清末狀元張謇選中風景秀麗的濠河之濱,建造了一座專供收藏經史典籍的書樓,取名“崇海樓”。其意是“積書如崇山峻嶺之多,匯詩如瀚海浩淼之廣。”

張謇後來將此樓贈予書童季竹軒,季竹軒特將此樓重新粉刷修葺後,於樓上砌牆開設旅館,曰崇海旅館,樓下改做浴室,取名海潮浴室,張謇特地內室撰寫了一副楹聯:後池春溫入宜浴,華屋冬暖客更多。浴室門面撰寫:海一滴水;潮天佛言。將海潮二字作為藏首聯。

“崇海樓”後來改名為“四海樓”,表示潔水來自四海。在《豁拳謠》中這樣唱的:吆三侯,兩拳頭,三條牛,四海樓,五經魁……一直在民間口頭傳誦著,“四海樓”仍然佇立在長橋畔的繁華地段。

五步井

位於城中的五步井,相傳兄弟二人分家之後仍然合用一口井,本來一口井兩家人用,並沒有什麼奇怪,偏偏妯娌們心眼淺,挑動起各自的丈夫為她倆撐腰,常常為汲水斗毆罵架,有時還大打出手,弄得雙方不是傷筋斷骨,便是頭破血流,親友長輩聞訊規勸亦無結果。

家庭不和,老父無奈,請來匠人在井欄上雕刻上曹植的《七步詩》——“煮豆持作羹,濾豉以為計。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老父79 親用該詩來告誡兩個兒子。兄弟倆方才有所醒悟,慢慢地說服妻子,兄弟間不再發生干戈。因而有人叫“七步井”,畢竟井周圍沒有如此寬闊,還是叫成“五步井”。

陸洪閘

數字地名中唯陸洪閘是大寫的陸字,追溯其源與一位姓陸名洪的英雄好漢有關。陸洪閘為南川河南畔的一座古老集鎮。

小集鎮起初並沒有名字,因某年夏天,此地的南川河發生了水災,洪水氾濫,水壩一築,立馬被水沖垮,四周村莊的房屋多數泡在水中,災民們如同熱鍋上的螞蟻束手無策,這時正巧有個身材魁梧的壯漢陸洪經過,他剛從城裡買回一口鐵鍋,順便將鍋當箬篷戴在頭頂上,以避風遮雨。

陸洪經過災民抗洪搶險的橫壩地方,見災民們啼哭悲哀,實在目不忍睹,再一詢問,方知因壩築不起來,擋不住洪水。陸洪素性耿直,又講義氣,猝然動了惻隱之心,毫不猶豫頂著鐵鍋跳進激流的漩渦之中,率領災民並以身搶堵壩口。經過眾志成城的搶險,缺口土壩終於築牢成功,可不幸的是陸洪在搶險過程中因疲勞過度而歿於洪濤激浪之中。

為緬懷壯士而將土壩改稱“陸洪壩”。辛亥革命之後,拆壩改造水閘而改名叫陸洪閘。陸洪閘旁形成的小集鎮叫“陸洪閘鎮”。

七佛殿

原在城北小輪船碼頭的倉庫旁,曾有座小廟叫七佛殿,又名七佛庵,據考建於宋初。

按理講,佛祖為釋迦牟尼,而七佛殿所供的佛則是挺著大肚皮、滿臉微笑的彌陀佛,這尊佛怎麼落戶通城,這裡引有個有趣的傳說。相傳有一個叫阿彌的人多次用自己的辛苦錢救助窮苦的人。花開花落,阿彌甘心助人為樂的佳話,連神仙也知道了。有個神仙在過河時故意裝成跌跤,讓阿彌馱著,眼睛一眨,就來到一座仙山,仙人笑著對阿彌說:“以乃仙境,你也苦了一生,我是特來度你成佛的。”阿彌舉手摸摸後腦勺怔在那裡:“我雖然成了佛,但我還有一班窮兄弟不是照樣過苦日子嗎?”神仙見他不願成佛,嘆了一口氣,又將阿彌送回了家。窮兄弟們埋怨罵他是“壽頭”。據說那個彌陀佛就是這個阿彌,你看他成天樂呵呵的,人們就把他供在七佛殿,另外的幾尊佛,就是阿彌的佛兄弟。

建於宋初的七佛殿,在 1951 年建水陸碼頭時,該廟已無僧人管理,徵得當時佛教界“抗美援朝工作委員會”的同意,七佛殿被拆除,神像移天寧寺火星殿。七佛殿雖被拆除了,但其名依然存在。

八里廟

秦灶境內的八里廟,其廟早就蕩然無存,而其名依就,大名鼎鼎的八里廟村,路牌明擺豎著在金通公路旁的八里廟。

八里廟的來歷相傳有二。古時還曾叫八仙廟,一年三月初三,八仙來到此地,誤以為是東海邊的小瀛洲,他們載歌載舞、自娛自樂,何仙姑也耍出個絕招,將舉於玉肩上花籃輕輕一擺,五彩繽紛的奇花異草頃刻間馨香四溢,連小河裡的魚蝦,也醉得紛紛躍上水面。最愛與女眷鬥技的呂洞賓,揭開寶葫蘆,霎時霧靄繚繞,結成絢麗斑斕的彩雲……正當八仙們輕歌曼舞之際,不料被一個叫花子撞見,叫花子獲寶發了“橫財”,就建了一座廟,塑上八仙雕像,謂之“八仙廟”。然而秦灶的老百姓未曾看見過像模像樣的八仙廟,只見過一座小廟,供著一尊不知名的菩薩,與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為鄰。後來人推測,這尊不知名的小神,大概就是秦灶開拓製鹽事業的“灶主”。由於小廟來歷不凡,無論是八仙也好,還是鹽灶灶主也行,關鍵是小廟正好離通州城的州府約八里遠,故叫“八里廟”。

九華山

古通州北鄉的一個地方,即現今如皋市的九華鄉,人們不叫九華鄉,而稱九華山。若要追溯其源,據史記載:建於南宋隆興年間,初名九華地藏寺。因地藏是地府中比較清正廉潔、體恤百姓的“好官”,他負責度化善良人們的靈魂早早升入天堂。據傳如皋九華地藏寺,曾有個安徽九華山雲遊過來的老和尚當過主持僧。不過這裡並無山石,而是習慣將廟門稱山門,所以九華地藏寺而稱為九華山。當地也因有此廟,地名也就跟著沿襲稱為九華山,地方政府所在地叫九華鄉。

十里坊

通揚運河兩岸三牌樓至南憩亭中間的路旁的小集鎮叫十里坊,古為通郵的驛站。

清末民初十里坊的手工業頗為繁榮,在運河兩側的染坊、磨坊、粉坊、油坊、碾坊、糟坊、書坊、豆腐坊、染紙坊、紙牌坊等等。正好眾坊集群加工離城約十里,故名“十里坊”。

百歲坊

南通為有名的長壽之鄉,百歲老人所佔的比例在全國名列前茅。無怪乎古時出現過不少的百歲坊,據州志記載最有名的要數州東北鷹揚巷旁的百歲坊。相傳,清嘉慶年間,有位非常善良又手腳勤快且寡居多年的老嫗,靠一點點微薄積蓄來維持生計。閒暇時,就主動幫助左鄰右舍料理家務,於是做父母的總是拉著孩子叫老人為“長壽奶奶”,有時小孩就索性叫她壽奶奶。老人更是笑靨滿面,一臉春風。有時適逢老人生日,鄰居們就拉著孩子為老人祝壽,固然不饋贈壽禮(因老人一直拒收)對著老人褒讚說:“來,伢兒(孩80子),祝賀壽奶奶活上百歲!”老人隨即,撫摸著孩子們的小腦袋而付之一笑。老人身子骨挺硬朗,不覺一直活到百歲。在左鄰右舍正準備為她賀百歲面時,老人含笑九泉。老人無兒無女,一生行善,又助人為樂,人們為了緬懷她,特地刻了一塊石碑,曰“百歲坊”,還登上了地方誌。

千佛寺

建於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的千佛寺,位於市區東南濠河一側,三元橋北,是被拆除南通晶體管廠原址,建立了新的樓亭館舍的金鰲坊。千佛寺距今已有 400 餘年歷史。唯寺廢,名尚存。

千佛寺是南通最大的廟宇之一,廟內樓臺亭閣,飛簷翹脊,青磚黛瓦的正殿廂房毗接銜連,共有七進佛堂,大雄寶殿巍峨高大,大殿正中塑有直立高大數丈的如來佛,後院是手持淨瓶、面秀眉善、足蹬金鰲的南海觀音。兩旁五百尊金身羅漢,寺內供有各式佛像千餘尊,所以叫做千佛寺。那些方丈、住持、僧侶、雜務僧眾達數百人之多。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張謇受當時全國“寺產辦學”風潮的影響,首倡廢千佛寺興辦南通師範學堂(今南通市高等師範學校前身)。張謇也知道阻力很大,在州府衙門往千佛寺送去文書的同時,還親臨現場督辦。那班不敢貿然觸碰大佛的工匠,直到張謇和他們一齊動手,才將大佛拉倒。這樣才使拆廟建校活動正常展開,於當年 7 月 9 日開始動工興建師範學堂,為此流下一句歇後語叫做:“千佛寺改學堂——時不從古。”

萬人墩(萬豬場)

我們到狼山去的城山路上,有兩處地方最出名,一處騎馬揚刀、坐著抗倭英雄曹頂的曹公祠,一處就是疊石之下埋葬倭屍的倭子墳,不過老年群眾習慣稱叫“萬人墩”,兩處均與曹頂抗倭有關。

據《瞻雲樓外史》載,曹頂抗倭奔馳沙場殺敵壯烈犧牲之後,“葬狼山東,建祠,墓側旁有大土墩,為當時葬倭屍之處,曰:倭子墳。民間傳說當年麵店老闆曹頂,不願眼看通州百姓慘遭倭寇塗炭,騎著拉磨的毛驢,手執磨得雪亮鋒利的鋼刀,一股英雄氣概,威風凜凜,殺得倭子屍橫遍野,血流成河。曹頂終因寡不敵眾而壯烈犧牲。老百姓收拾倭寇屍體時,也無法數清,一併葬在曹公祠旁,號稱一萬人為萬人墩,以儆示倭寇。

另有一處“萬豬場”在今港閘經濟開發區的龍潭村旁港閘河東邊。曾於割“資本主義尾巴”時,遍地括起“共產風”時,將個體農民家所飼養生豬的豬舍,統統拆除,集中建成集體豬場,飼養生豬的聲勢浩大,向上級報告有萬頭生豬,故名“萬豬場”。

南通地區帶數字的地名及其來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