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尼之戰創造了以少勝多圍殲強敵的奇蹟


坎尼之戰創造了以少勝多圍殲強敵的奇蹟

一代名將漢尼

戰役點評

坎尼之戰創造了以少勝多圍殲強敵的奇蹟,充分展示了一代名將漢尼拔曠古爍今的指揮藝術,被後人視為殲滅戰的經典範例。霍爾沃德在《劍橋古代史》中如此評價這場戰役:“這是漢尼拔的最高成就。它以其時機選擇上的無比精確,步、騎戰術的高度協調,表現出它是古代戰爭史上一個無與倫比的軍事藝術典範。“此後,指揮了完美殲滅戰的西方將領們總會驕傲地宣稱:“我們重現了坎尼之戰!“漢尼取得偉大勝利的原因至少包括以下方面:

坎尼之戰創造了以少勝多圍殲強敵的奇蹟

圖為剛開始的羅馬進攻陣型圖


出敵不意的戰略方向選擇是避實擊虛和奪取主動的前提

第一次布匿戰爭失敗,迦太基丟失了西西里、科西嘉和薩丁等地中海島嶼,海軍實力大減,制海權已落入羅馬中。漢尼拔的父親哈密爾卡深知,迦太基與羅馬必將再戰,而物產豐富、民風彪悍,具有戰略意文的西班牙是迦太基

重振河山的關鍵支撐。公元前237年,他帶全家來到此地,在西班牙東南沿岸建立了新迦太基城,並將幾個互相孤立的貿易據點連成一片,父親和姐夫去世後,漢尼拔接管西班牙,不過3年,第二次布匿戰爭爆發。漢尼拔對迦太基的劣勢洞若觀火:羅馬人口數倍於迦太基,如果羅馬出兵登陸北非,受迦太基壓迫的北非各民族極有可能趁勢揭竿而起,缺乏戰略縱深的迦太基很難招架。最佳的策略是以攻為守,將戰火燒到意大利半島。渡過地中海進攻羅馬需要大量規艦隻,面且必然要與優勢的羅馬海軍進行海上決戰,勝算很低。漢尼拔選擇了從西班牙出發,翻越阿爾斯山遠征意大利。這是一條完全出乎羅馬人意料的行軍路線,寒冷的天氣。泥濘的道路,艱苦的行軍,匱乏的補給造成了部隊大量減員。漢尼拔硬是憑藉超凡的勇氣、頑強的意志和卓越的組織領導能力,克服一切困難,率軍抵達意大利。漢尼拔大軍是歷史上第一支翻越阿爾卑斯山的軍隊!雖然代價很大但贏得了時間,取得了主動,避開羅馬海軍實現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戰略意圖。

坎尼之戰創造了以少勝多圍殲強敵的奇蹟

利用矛盾、整合力量、加強訓練提供了以弱勝強的物質基礎

第二次布匿戰爭爆發前,羅馬共和國經過500多年的積聚發展,已經成為地中海周邊地區最強大,最先進的國家。人口眾多、農業發達、公民兵制度先進、軍隊紀律嚴明、訓練有素、裝備精良,周邊小邦幾乎都臣服於羅馬。迦太基雖然建國時間比羅馬早300年,是老牌強國,但這個民族更擅長貿易,民族性不夠堅韌,加上第一次布匿戰爭失敗,軍隊,尤其海軍受到極大限制,綜合實力明顯遜於羅馬。而漢尼拔不僅是一位偉大的軍事統帥,政治和外交才能也很出眾,他首先運用高超的外交手腕和聯姻的辦法拉攏了西班牙驍勇善戰的凱爾特部落,從中招募了戰鬥力強悍的重裝步兵和重騎兵,還從巴利阿里群招募了一批極富特色的輕步兵(裝備輕便圓盾和短劍的彈弓兵),既鞏固了對西班牙的控制,又大大增強了迦太基的軍事實力。到達意大利以後,漢尼拔利用波河平原高盧部落與羅馬的矛盾,招募了大批高盧士兵。高盧僱傭兵以打仗為生,好勇鬥狠但缺乏紀律,沒有好的指揮官,這樣的部隊對陣羅馬軍團豪無勝望。漢尼拔對高盧部隊的訓練極為成功,短短1年時間就使他們懂得遵守紀律,能與友軍協同作戰。漢尼拔還用繳獲的大量羅馬兵器取代高盧士兵五花八門的武器,提高了他們的戰鬥力。在漢尼拔的精心調教下,數萬名相互間語言不通、膚色習慣迥異,裝備和訓練水平差異極大的“烏合之眾”,花腐朽為神奇,凝聚成一支令人生畏的力量。

高明的眼光睿智、排兵佈陣和臨機決斷是取勝的根本保證

坎尼之戰,羅馬大軍之所以敗得如初狼狽和徹底,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們沒有一位能與漢尼拔相匹敵的戰役指揮大師。漢尼拔在戰前就仔細分析研究了預定戰場的地形、氣候情況,搶佔了有利的戰場位置。迦太基軍隊在一個緩坡上佈陣,居高臨下,坐西向東,位於上風頭,左邊緊靠奧凡託河,掌握了天時地利的優勢。羅馬大軍佈陣時,漢尼拔迅速窺破對手的意圖,針對對方陣型特點,巧妙佈局,充分發揮各民族、各兵種的優長合力制敵。

坎尼之戰創造了以少勝多圍殲強敵的奇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