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縣古城考

提到曹縣古城,不得不提一個叫範希正的人。

範希正是誰?熟悉曹縣歷史的人一定聽說過這個名字。範希正,字以貞,號恕齊,本是吳縣(現在的江蘇蘇州)人,明朝宣德戊申舉賢,正統十一年時來到曹縣任知縣,正是在他任職曹縣知縣期間,曹縣開始築城鑿池。所以,沒有範希正,就沒有曹縣古城。


曹縣古城考

康熙二十四年《曹縣誌》中關於曹縣知縣範希正的記載


曹縣古城考

康熙二十四年《曹縣誌》中曹縣城的位置圖


修築完成的曹縣古城是什麼樣子?根據康熙二十四年的《兗州府曹縣誌》記載,“城周裡九”,就是古城的周長是九里,如果按照方城來看的話,四面城牆每面大約2.3里長。這樣規模的城池當然和西安、南京那樣的古城無法相比,但是對於一座縣城來說,這個規模已經不算小了。


曹縣古城考

康熙二十四年《曹縣誌》中曹縣城地圖


曹縣古城考

光緒年間《曹縣誌》中曹縣城地圖


根據縣誌記載,曹縣古城一共有四座城門,南城門叫阜民門,北城門叫迎恩門,東城門叫望嶽門,西城門叫鎮川門。明朝弘治十二年,曹縣知縣鄒魯重修城門,這次在城門之上增建了城樓,並且還修建了四座角樓。

因為曹縣距離黃河(改道之前的黃河)較近,自從曹縣建城後,黃河屢次決口發生水患,曹縣古城也多次被淹,直到明朝嘉靖年間,黃河改道北移,曹縣古城才結束了水患的歷史。明朝隆慶二年,曹縣知縣蔡壁對古城城牆進行增修,將城牆垛口改用磚砌,崇禎十二年,曹縣知縣霍達又把夯土築成的城牆改為磚城。

根據清朝康熙二十四年的《兗州府曹縣誌》中曹縣古城地圖的記載,曹縣古城內建有縣署、察院分司、井蓮書院、三官廟、三教堂、關帝廟、真武廟、磐石庵、城隍廟、奎文閣、文廟等。


曹縣古城考

居敬書院地圖


曹縣古城考

曹縣續古八景中的“玉帶橫橋”就是曹縣古城護城河上的幾座橋樑美景


在清朝光緒年間的《曹州府曹縣誌》的曹縣古城地圖中,曹縣古城內建有大學、居敬書院、考院、袁家祠堂、李祠堂、劉祠堂、王爺廟、火神廟、知縣廟等。

對比康熙年間的曹縣古城地圖和光緒年間的曹縣古城地圖,光緒年間除了曹縣城內多了一些建築之外,在城牆之上還多了三個建築,分別是西門鎮川門北側城牆上的武峰塔、東門望嶽門南側城牆上的文峰塔和東南城角上的魁星樓。根據縣誌記載,這三處建築都是清朝光緒八年到光緒十年時修建的。在曹縣的續古八景中,有一美景叫“文筆沖霄”,說的就是東城牆上的文峰塔。


曹縣古城考

曹縣續古八景中的“文筆沖霄”描寫的就是文峰塔的美景


北伐戰爭期間,北伐軍孫良誠的部下吉鴻昌師圍攻曹縣城,曹縣城被攻破的時候,古城的城樓、魁星樓以及文峰塔和武峰塔都在炮火中被毀,古城城牆也在戰火中毀壞嚴重,殘破不堪。根據後來曹縣縣誌的記載,1945年9月,中共冀魯豫軍區部隊與地方武裝攻克曹縣城後曾發動民眾將城牆拆除,第二年國民黨孫性齋部進駐曹縣城後又對城垣進行修整,再後來解放軍三野一縱一旅攻克曹縣城,再次將城牆拆除,曹縣古城從此不復存焉。

此時距離範希正修建曹縣古城剛剛過去五百年。


曹縣古城考

2015年曹縣老城區影像圖


曹縣古城考

2019年曹縣老城區影像圖


五百年的時光見證了一座城池的興廢。這塊“商湯開國地、華夏第一都”的土地又何止經歷了五百年時光?大禹曾從這裡走出,商湯征伐夏桀時曾在這裡作“湯誓”,伊尹、萊朱曾在這裡輔佐成湯建立殷商王朝,南燕國曾在這裡默默建國,楚霸王項羽曾在這裡奪帥……

和這些距今已有兩三千年之久的歷史人物比起來,曹縣古城似乎又太年輕了,但是它還沒來得及和我們這個時代的人說“你好”的時候,就已經匆匆離我們而去了。或許,曹縣古城也會像一首歌曲裡唱到的那樣“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

如果真是這樣,我們現代的人一定比這座古城還要高興吧,那樣就不必再像很多地方一樣挖空心思花費大量公帑去興建一座所謂的假古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