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袁绍兵败,曹操胜利,为什么斩草除根连袁绍儿子都不放过?

大马哈鱼12


张绣投降曹操后又反叛,曹操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也在张绣这次叛乱中死去。但等到张绣第二次投降后,曹操依旧大度地接纳了他,还和他结为儿女亲家。由此可见,曹操并不缺乏度量,但为什么曹操非要对袁绍儿子斩草除根呢?

这是曹操、袁绍出身的阶级决定的,也是当时的斗争形势所决定。此时的曹操已经开始实行屯田,攻占冀州、并州、幽州、青州,对于曹操来说,不论是打造自己稳固根据地,还是大力实行屯田,都是极有好处的。而且,还和当时的边疆形势有关,对袁绍儿子斩草除根也是搂草打兔子的举动。

曹操、袁绍的出身阶级对立

官渡之战的胜利,不仅仅是曹氏集团打败了袁氏集团那么简单。更深远的意义是,以曹操为代表的寒士集团,战胜了以袁绍为代表的豪门集团。两人的阶级出身不同,也注定了他们斗争的结果会更加残酷,因为要时刻防备对方的反扑。

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若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则山东非公之有也。

就连董卓这样嗜杀的人,最终都忌惮袁绍的家世而没有杀掉,反而赦免了袁绍,任命他为渤海太守。

而反观曹操父亲曹嵩,出身只是宦官曹腾养子,在儒家豪族眼中,曹操只是阉宦遗丑,是不应该有政治地位的。所以袁绍代表的是儒家豪门的利益,在河北的时候并不禁止豪门兼并土地。

但曹操不同,他不仅获得大量寒士的支持,也争取了部分儒家豪门(比如荀彧、杨修)的支持。但曹操对豪门是既拉拢又打击,一直保持着很高的警惕性。曹操实行的不是儒家那一套名教之学,而是实行的“申、商之法术”。曹操打击豪强,注重刑罚,实行的是法家那一套。

(建安九年)九月,令曰:“河北罹袁氏之难,其令无出今年租赋!”重豪强兼并之法,百姓喜悦。

在平定河北后,曹操对豪强是持打击态度的,但是扶植寒族。因此对于儒家豪门的代表袁氏,曹操肯定是比喻除之而后快。这是斗争的残酷性,也是曹操对袁绍儿子斩尽杀绝的根本原因。

同样,出身儒家豪门的司马懿,当年只是不应召曹操的征辟,曹操便下令要杀掉他,吓得司马懿乖乖出来做官,亦是同样的道理。

儒家豪门遭此挫折,且袁绍儿子都被曹操斩草除根,这些豪族便不得不暂时忍耐起来。他们选定司马懿为儒家豪族新的代表人物,支持司马氏和曹氏斗争,这也是后来西晋得以建立的一个重要原因。

曹操南北斗争形势决定

官渡之战后,袁氏集团力量遭到大幅削弱,曹操的实力更强了。但此时,曹操对江东、荆州还是河北袁绍动兵,便摆在了曹操的面前。

在江东方向,曹操开始控制了扬州。孙策被人刺杀,孙权新即位,无力往外扩张。可以说,原来江东对曹操的威胁,暂时已经解除。

而在荆州方向,刘表趁官渡之战,力量也得到极大发展。但随着曹操在官渡之战的胜利,荆州的战略地位削弱了。且刘表只是一心守着荆州,并无远大志向。

相反,袁绍经过官渡之战后,部下离心,给了曹操可乘之机。如果袁绍再纠集残余力量,对曹操后背会形成很大的威胁。因此,在接受了荀彧的建议后,曹操决定不给袁绍喘息之机,予以坚决的打击。

因此,曹操封孙权为讨虏将军,承认孙权占有江东的事实,以为北伐袁绍做准备。而刘表被曹操视作“看家之犬”,自然也无需担心。

曹操用大半年时间安定自己统治的地区后,开始一心一意地对付河北袁氏。而在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袁绍病死,袁绍的几个儿子展开争位大战,给了曹操逐个击破的机会。在这种情形下,曹操坐山观虎斗,最终坐收渔翁之利。

曹操统一北方的雄心

在官渡之战之前,曹操已经开始试行屯田制度。但因为时间比较短,在官渡之战时才刚要显示出威力。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屯田的优势越来越明显。而曹操想要大范围地实行屯田制度,则需要快速扩大自己地盘。

因为屯田不仅可以解决粮食问题,还能把汉末黄巾起义以来的流民问题,给同时解决掉。这样一箭双雕的好事,曹操自然乐见其成。而袁绍占据的冀州、幽州、并州、青州,不仅有大量良田,也有大量的人口。在这些地区屯田,收获粮食的同时,亦可以招募大量士兵。

除此之外,曹操控制的兖州、豫州、徐州,都是地处中原,虽然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但却也是四战之地,没有大的战略纵深。如果曹操能拿下冀、青、并、幽四州,则无疑会改变曹操的军事上的劣势。

综合来说,夺得冀州、青州、并州、幽州,可以解决曹操后方不稳的难题,可以提供大量用于屯田的土地,可以解决流民、军粮和士兵招募的问题,从而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后来,曹操打下河北之后,用汉献帝的名义任命自己为冀州牧,后来更是晋封魏国公。河北成为曹操的根据地,而在河北的邺城,曹操建立了魏王宫铜雀台,邺城成为曹氏的“王霸之地”。面对如此诱人的蛋糕,曹操对袁绍几个儿子斩草除根,也就不足为奇了。杀了一了百了,防止死灰复燃。

和当时边疆斗争形势密切相关

曹操一直揪着袁绍儿子不放,也和当时边疆的斗争形势密切相关。在中原的西方、北方、东北方,分布着匈奴、鲜卑、乌桓等游牧民族。

这些游牧民族强盛起来后,往往侵略边疆。尤其是当中原政权衰落的时候,这种情况更加严重。而曹操实力强大起来后,对此自然不会视若无睹。

及绍子尚败,奔蹋顿(乌桓王)。时冀、幽吏人奔乌桓者十万余户,尚欲凭借其力,复图中国。建安十二年,曹操自征乌桓,大破蹋顿于柳城,斩之,首虏二十余万人。袁绍与楼班、乌延等皆走辽东,辽东太守公孙康并斩送之。其余众万余落,悉徙居中国云。

袁尚与哥哥袁熙,胁迫幽冀十余万人投奔乌桓蹋顿单于,蹋顿也趁势侵扰边塞,引来了曹操亲自带兵反击。而对于袁尚等人,不过是搂草打兔子罢了。

蹋顿被斩后,袁尚失去靠山,又去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还想趁机夺取辽东的基业。但对公孙康来说,内心想以杀掉袁尚等人,从而结好曹操。

(袁熙、袁尚)未及坐,(公孙)康叱兵禽(通擒)之,坐于冻地。尚谓康曰:“未死之间,寒不可忍,可相与席。”康曰:“卿头颅方行万里,何席之为!”遂斩首送之(曹操)。

至此,袁绍的三个儿子都被杀死。

综上所述,首先曹操、袁绍两人的出身,便决定了两个势力集团斗争的残酷性,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尤其是两人最终走上了敌对的状态,更加放大了这种残酷。

其次,袁绍占据的幽、冀、并、青等四州,在官渡之战后,符合曹操斗争的方向。且占据四州后,曹操便能有稳固的大后方,解决流民、军粮、募兵等各大难题,从而奠定统一北方的基础,进而有机会统一天下。这个诱惑足够大,大的足够让人撕破脸皮。

最后,袁尚等人竟勾结外族以侵略中原,这是中原各阶级都不能容忍的。当曹操大兵压境时,公孙康无论是保护自己不被袁尚所害,还是出于讨好曹操的目的,都有足够理由对袁尚动手。袁熙、袁尚上赶着送人头,是曹操搂草打兔子的意外之喜了。


飞熊说历史


官渡之战以后,袁绍内心忧郁不已。他和曹操一起长大,曹操论家世,论相貌,论才干都不如意自己。可惜他不懂得用人之道,嫉贤妒能,好些像沮授这样有才华的人到他这里受不到重视,官渡之战过后没多久袁绍就积郁而死。

他死后,袁家分为两派,两个势力争得不可开交,最后他们作死,自己人整死了自己人,曹操乐的坐收渔人之利。

袁绍死后曹操并不急着铲草除根,要杀光袁绍的儿子,他要去攻打冀州。而路上有三只有勇无谋的拦路虎,他们分别是袁绍的大儿子袁谭,二儿子袁熙和小儿子袁尚。

他们没有想着为袁绍报仇而团结一致,反而为了继承权争得不可开交,自己人打自己人,最后把袁绍就给他们的人马消耗殆尽。

曹操每次打他们胜利后,都故意让他们溜了,然后让袁家自我消耗,这几个纨绔子弟没有参透曹操的意图。

曹操自己没有杀任何一个袁绍的儿子,毕竟他们是从小玩到大,小时候过家家,成年了领着部队干仗玩。无仇无怨,无非就是为了争天下夺地盘玩玩,也没有非要置于死地嘛,袁绍死后,曹操还落了泪,小时候一起抢过亲,荒唐过,长大带部队过家家的好朋友说走就走了,好不令他伤感。他曹操也是人怎么能没有一点感情?曹操夺了袁家的地盘后袁家三兄弟投靠了公孙康。

公孙康收下了投降的袁家三兄弟后,为了讨好曹操,把他们的人头砍下来,献给了曹操。历史上模糊的说袁家还有一个人叫袁买延续袁家的烟火。

袁家从袁绍和袁术两兄弟起就不合,内部消耗,到他们儿子手里依样不变,可见是家风有问题,如果袁术和袁绍联手,天下唾手可得,可惜他们偏偏要争个你死我活。如果袁绍的几个儿子能共同抗曹,胜负不可知。可惜袁家一团散沙,四世三公的家底就这么没落了,被败光了。他们是历史上最具破坏力的败家子啊。

官渡之战袁绍失败后,并非输的只剩一口气苟延残喘,他们还有人马还有卷土重来的希望,只怪袁家不争气,又怎么能说曹操要赶尽杀绝,斩草除根呢。



弯月钩玉楼


建安四年,曹操率军屯于官渡,准备迎击袁绍,由此拉开了官渡之战的序幕。建安十年,以曹军大获全胜,斩首七万余级,结束了官渡之战。曹操击溃了最大的敌人袁绍,由他统一北方已是大势所趋。官渡之战也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建安七年,袁绍病死后,曹操并没有放过袁绍的家人,他开始逐步除掉袁绍的三个儿子袁谭,袁尚,袁熙。袁谭和曹操是亲家,建安十年,曹操以袁谭毁约为名,断绝姻亲关系,把袁谭的女儿还回去,并大军出动攻打袁谭,曹操不仅诛杀了袁谭,甚至连袁谭的家眷也尽数被曹操灭门。

《三国志 武帝纪》记载:十年春正月,攻谭,破之,斩谭,诛其妻子,冀州平。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为了肃清袁氏残余势力,也为了彻底解决三郡乌桓入塞为害问题,决定远征乌桓。袁尚与袁熙再次不敌,败走到辽东,想着投奔割据平州的公孙康,结果两人被公孙康斩杀,并将其首级献与曹操。

《三国志 武帝纪》记载:初,辽东太守公孙康恃远不服。及公破乌丸,或说公遂征之,尚兄弟可禽也。公曰:“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不烦兵矣。”九月,公引兵自柳城还,康即斩尚、熙及速仆丸等,传其首。

至此,袁绍的几个儿子,全部被杀,袁绍残余势力也全部被肃清。

那么曹操为什么一定要斩草除根连袁绍的儿子都不放过呢?

担心死灰复燃,必须斩草除根,以绝后患。

要知道袁绍出生于汉末名门“汝南袁氏”,家族显赫,四世三公,门吏众多。所以就算袁绍官渡之战失败后,曹操也不敢乘胜追击,而是等袁绍死后才发动。

袁绍死后,袁氏兄弟坐拥四州之地,袁绍麾下得力大将虽然在官渡之战时损失殆尽,死的死,投降的投降。可是可用之人还是很多的,只要袁谭兄弟三人齐心,站出来振臂高挥,不愁没有人支持与拥护他们。

如果不杀了袁氏三兄弟,彻底肃清袁绍的残余势力,万一死灰复燃怎么办。

不清除袁绍势力,降将人心不稳

曹操麾下的将领谋士大半来源于与他对抗的诸侯。而作为曹操在北方最大的对手,袁绍也有大将投降于曹操,最后被曹操所重用的。袁绍死前,因为各种原因投降曹操的分别是:朱灵,张郃,高览,张南,何茂,还有一大批良材在曹操与袁绍的战役中陆续投靠曹操,从而形成了曹操阵营中的一投来自河北的新势力。

如果曹操留着袁绍的残留势力不杀,他无法保证哪天袁绍以前的手下会萌生反意,或者被袁氏兄弟蛊惑,到时候曹操又得一番折腾。

所以曹操为了防止自己势力有天被从内部击垮,为了大后方的团结,也得先下手为强,以绝后患。

袁氏兄弟的神助攻

袁绍死后,如果袁氏三兄弟能齐心协力,一起经营好四州之地的话,历史说不定就要改写了。可事实上呢:袁绍坐拥冀州、幽州、并州、青州——河北四州,袁绍临死前先出个昏招:派长子袁谭守青州、二子袁熙守幽州、幼子袁尚留守冀州,剩下并州交给高干。导致袁绍死后,袁氏三兄弟发生内斗,麾下势力拉帮结派彼此明争暗斗,三兄弟为了继承袁绍的势力,斗的不亦悦乎。

曹操一看,统一北方的天大机会摆在他面前,他肯定不会错失时机啊。于是就在袁谭,袁尚两兄弟,斗的要点起兵马,刀刃相见的时候,消息传来,曹操来了。

总结

袁氏兄弟终归还是没有把握住改变命运的机会,帮助曹操统一了北方,为曹操未来的宏图霸业奠定了强大的基础。也造就了三国争霸的雄壮时期。


历史杂谭


曹操能够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而后成为北方的霸主,在一定程度上和他霸道,心狠手辣的性格分不开的。从曹操打败袁绍,然后斩草除根一事就可以看得出来。

那么,作为曾经的好朋友,曹操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么果断和狠辣呢?原因如下。

其一,四世三公的名望非一朝一夕之事,且门生故吏广布天下

汝南袁氏,是一个豪门望族,与弘农杨氏并称“四世三公”。经过袁氏多代人的经营,袁氏家族的底蕴已经积累的很深了。而我们也知道,汉代是由举孝廉的制度了。别小看孝廉这么一小小的吏员,它可以当时的人们想从白身晋升为官员最为重要的一环。而举孝廉这一途径,大多数掌控在各地的世家豪族手中。所以,这也是袁氏门生故吏广布天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袁绍虽然是庶出的长子,但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被当时的袁氏族长所看重,早早的定为家族的继承人。有了族长的身份,再加上“四世三公”的名望,袁绍才能够在短短的时间内,得到了田丰、沮授、荀谌,等等一大批人才的投靠。

其后,在十八路诸侯讨董时,董卓任命袁绍为勃海太守;以及后来袁绍兵不血刃的拿下冀州。这些事件的背后,很大程度上都有着“四世三公”这一牌匾的影响。

所以,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时,虽然是一时的胜利,但袁绍的儿子还没有死,袁氏的名望犹在。在这种情况之下,曹操若想真正的掌控冀幽青齐等州域,就必须把袁氏的影响力给消除了。而善待袁氏一族,这是不太可能的,以曹操多疑的性格,曹操性不过他们会忠心于他。所以,为了一劳永逸,曹操只能把袁氏最有威望的一脉给斩草除根了。

其二,曹操最是多疑,且对人才有着绝对的掌控欲

曹操的多疑性格,让其对别人总有一种审视的举动。但是,曹操对人才的看重却是真的,这从他“唯才是举”的政策中就可以看的出来。

袁绍作为北方的前任霸主,其麾下的文臣武将必然是最多的,而其中的田丰、沮授、张郃,等一批人才也是曹操所眼热的。而在官渡之战后,曹操好不容易打败袁绍,得到了这些人的投靠。虽然曹操对此有着欣喜的情绪在里面,但是更深层次的,还是有种疑虑。尽管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但“四世三公”这样的号召力,完全不是曹操这位宦官之后所能媲美的。

所以,在一般的情况下,如果臣子想要得到主公的信任,有时会有一些所谓的“投名状”。但是,当时的袁绍已死,而张郃等人又是在曹操用人之际投靠过来的,曹操也不希望把事情做的太难看。

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曹操只好对袁绍的儿子们出手。这样一来,不仅避免了张郃等人的旧心复燃,还可以把之前袁绍的地盘给全面掌控。可是,曹操又不想做的太难看,最后只能以胜利之势逼迫辽东的公孙康,让其把袁绍剩下的两个儿子给斩杀了。

其三,对待敌人心狠手辣一贯是曹操的风格

曹操的朋友,除了袁绍之外,还有许攸和张邈等人。可这些人的下场却都不是很好。

许攸,作为曹操的好友,在官渡之战时曾前来投靠曹操,并且献上奇袭乌巢的计划,为曹操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可是,许攸的性格却让曹操不喜,要不然许褚也不会冒然杀了许攸,而曹操却没有处罚。

至于张邈,当初袁绍叫他杀曹操时,他多次拒绝。也正是因为这样,曹操对他总是礼待有加,很是信任。可是,当张邈迎接吕布入兖州,投了曹操的老家时,曹操二话不说的带兵从徐州赶回来,并且把张邈的全家和弟弟张超给斩杀了。

有这前车之鉴,曹操对袁绍斩草除根也就不足为奇了。

总而言之,曹操多疑的性格和霸道的处事风格,让他形成了心狠手辣的习惯。而且,为了能够以最优的方式来最短时间的掌控袁绍留下的地盘,曹操对袁绍斩草除根就是最好的选择。


韶华倾梦


因为当时的袁绍三子不仅是袁绍的儿子那么简单,他们还同时兼有朝廷任命的正式官职。是在地方上有一定号召力的实权人物,而且他们的身边一直有人拥护其继承袁绍的政治遗产,所以曹操必须斩草除根,否则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情况必然会出现。董卓欲孽李傕郭汜坐大的先例也可能会重演。

袁绍长子袁谭任青州刺史。建安元年,击败田楷、孔融,完全占据青州。次子袁熙为袁绍为幽州刺史。三子袁尚在袁绍死后,更是一度继承了袁绍的官职,自称车骑将军,冀州牧。这就使得他们在袁绍死后,继而成为了曹操在政坛上的对手,只有势同水火你死我活的结局。所以,曹操既使用反间计挑拨三人关系,同时又派驻大军进剿。最终,袁谭战死,袁尚袁熙逃亡辽东后被杀。

汉代末年,国家内部秩序崩坏。原本的国家行政官职也成为了可以继承的名号,各地的军阀纷纷都拥兵割地以自肥,并且实现了代际传递。这就导致无论祸福胜败都要延及子孙。刘璋、刘琮、袁氏三子都是这种继承制度下的产物。他们本身并无能力,只是由于血缘而得以掌握大权。但是,一旦风云突变,那么就会祸福逆转。今日为千乘之尊,明日就是阶下之囚。政敌会无差别地对他们进行政治追杀,难以善终的可能性也会随之高涨。因此,曹操对于袁绍的儿子斩草除根也就可以理解了。


经典守望者


官渡之战袁绍兵败,曹操胜利,为什么斩草处根连袁绍的儿子也不放过。经过和原因如下:

一,曹操剿灭袁绍儿子及攻取其地盘的经过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袁绍病死,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产生不和,发生火拼。袁谭不敌袁尚,向曹操乞降求援。曹操趁机动手把消灭袁绍儿子们的事列上日程。从建安九年(公元204年)至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历时三年,彻底铲除了袁氏家族的影响力。

1,第一步,攻取邺城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二月,曹操趁袁尚出兵攻打袁谭之机,进军包围邺城,并将回军救援的袁尚包围,袁尚乘夜逃走。曹操用袁尚的印绶节钺招降邺城守军,攻取邺城,并把自己的据点北迁至邺城。

2,第二步,平定冀、青、并州

建安十年(205年)正月,曹操以负约为名,攻灭袁谭,冀、青二州平定。袁尚兵败后,逃奔幽州刺史袁熙。不久,袁尚、袁熙又逃奔三郡。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攻灭高干,平定并州。

3,第三步,远征乌桓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为了肃清袁氏残余势力,决定远征乌桓。五月,曹操亲率大军到达无终(今蓟县)。八月,曹军进至离柳城,大胜乌恒军。袁尚等人逃奔平州公孙康处。

4,第四步,写信督促公孙康斩杀袁尚等

有人劝曹操乘势进击公孙康,曹操说:“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不烦兵也。”遂率军还师。公孙康果然斩杀袁尚、袁熙,并将其首级献与曹操。诸将不明所以,曹操说:“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其势然也。”于是,曹操攻破三郡乌桓,也彻底肃清了袁氏势力。

通过以上几步,曹操不欠剿灭了袁绍几个儿子,还将他们的地盘纳入了自己的版图。

二,曹操剿灭袁绍几个儿子所用的办法

综观整个过程,曹操的手段非常高超。

一是利用矛盾,各个击破。利用袁尚、袁谭之间的矛盾,先攻袁尚,后图袁谭,各个击破,避免了他们合力对付自己。

二是假借印绶,巧取要地。袁尚逃跑留下印绶节钺,曹操利用他的兵不血刃,招降了邺城守敌,占据了邺城。

三是利用借口,占据道义。以不守约的名义谴责袁谭负约,突然出兵攻灭袁谭。

四是麻痹敌人,突然出击。曹军远征乌恒时,隐蔽进发,至到离柳城不足二百里时,乌恒才发现,实现了进兵的突然性。

此外,准确分析出公孙康与袁尚等之间的矛盾,一封信就让其送上了袁尚等首级。

三,曹操这样做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斩草除根,杜绝后患。袁绍家族树大根深,在北方影响力极广,虽然袁绍病死,但其儿子还在,占据着北方广大地区,且门生故交遍布各地。只要他的后代还在,就会如旗帜一样影响他们。如果不加以剿灭,有一天就可能死灰复燃。所以斩草除根是最有效杜绝后患的方法。

二是扩大地盘,壮大实力。袁绍死后,其子占据青、冀、并等多个地区,剿灭其子,并攻取其地后,曹操就统一了北方,不仅大大扩展了地盘,还收降了大量降兵降将,实力大大提高,为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三是借机解决辽东问题,杜绝三郡乌桓入塞为害。汉未时,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与乌恒结合,称三郡鸟恒,其首领为辽西部的蹋顿,其与袁氏互为勾结,屡次侵扰边境,掳掠人口财物。这次借机远征乌恒,并阵斩蹋顿,收服降兵二十多万,基本解决了边境不稳的问题。

以上大概就是曹操在袁绍死后连他儿子都不放过的原因。此外,还统一了北方,壮大了实力,又在此过程中,解决了边境不安全的后顾之忧!


品鉴不凡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将蒙难献帝迎回许都(今许县)。是年九月,曹操领大将军,封武平侯,自此有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牢固政治基础,形成了可征讨四方的曹操政治军事集团。此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十一月,曹操擒杀吕布。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史涣、曹仁击破眭固,收河内。至此,曹操势力扩张至黄河以北。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绍破公孙瓒而据幽、冀、青、并四州,尽有河北之地,逐有南图以争天下之意。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率精兵十万,南攻许都,官渡之战拉开序幕。此时,曹操兵力处于劣势,荆州刘表亦声援攻曹,豫州除安阳李通外,其余各郡,皆附袁绍;关中诸将,亦表中立。十一月,南阳张绣归顺曹操。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受汉献帝衣带诏,欲诛杀曹操,但事泄,被曹操夷灭三族。袁绍奉衣带诏讨伐曹操,着陈琳布讨贼(曹操)檄文以怒曹,袁、曹两家公开宣战。二月,斩颜良诛文丑。十月,奇袭乌巢,斩淳于琼,降张郃、高览,歼灭、坑杀袁军七万。经一年多的对峙,曹操以两万兵力对袁绍十万兵力,出奇制胜,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取得了全面的胜利,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安七年(202年),袁绍病死。袁绍死后,曹操利用袁谭、袁尚继位的内部矛盾,于建安十年(205年)击杀青州袁谭;建安九年(207年),逃亡辽东的袁熙、袁尚兄弟,被辽东太守公孙康所杀,并献首级于曹操。至此,袁绍集团灰飞烟灭,袁氏血脉,一门尽除。河北之地,尽归曹操。

此间不禁有人要问: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后,缘何不肯放过袁绍的几个儿子呢?首先我们要知道袁绍是个什么人物。袁绍出身汉末名门(汝南袁氏),自高祖起四世三公。其早年便曾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参予诛杀宦官。与董卓对立后,被推举为关东讨董联军首领。后割据冀州,接连夺青、并、幽三州,革河以北,皆入囊中,一统河北之地。并分派长子袁谭守青州、次子袁熙守幽州,成为了汉末割据群雄之首,其影响力与当时的曹操,不可同日而语。官渡之战,实为袁绍率部南下攻曹,属于外线作战,虽然乌巢兵败后精锐尽失,但元气未伤,仍雄据河北四州,食千里沃野,拥数十万兵。反观曹操,虽有“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政治基础,但官渡之胜后,仍只据兖、豫、徐三州,乃四战之地,危机重重;为保障战略安全,平定河北四州,是当务之急。建安七年,袁绍病死,河北袁氏兄弟陷入奇嫡之争,这就为曹操统一河北,创造了有利时机,并通过一系列的战略战术的良好运用,逐个击破,最终实现目标,初具三分天下之大势。统一河北之后,曹操虽然占有冀、幽、青、并四州,并收纳袁部降兵,招抚四州官员,然而这些官兵从本质上来说,都是袁绍的残余势力。而此时的袁熙、袁尚兄弟,虽然远避辽东,但其对河北旧部的政治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袁氏兄弟一旦形成合力,就能振臂一呼,举旗生乱。为了稳固后方,保证新占河北的永治久安,曹操才必须对袁氏兄弟痛下杀手,一劳永逸。


涟漯


官渡之战(公元199年)后,曹操并没有完全打败袁绍,袁绍是自己病死的(公元202年) ,袁绍死后曹操还哭祭袁绍(估计和诸葛亮哭周瑜有一比),直到公元207年袁绍的两个儿子(袁尚袁熙)被公孙康斩首,并把首级送给曹操才标志着袁绍家族覆灭……曹操也没有完全把袁绍家族斩草除根,期间曹操儿子曹整还迎娶袁绍的孙女(袁谭之女),袁绍的后代还在南北朝(宋)做过官……所以古代的大家族之间的关系是理不清的,诛九族的活只是一个传说,弄不好连诛别人的一方自己也算进去[捂脸][捂脸][捂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