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达街的外国洋行

早在一千多年以前的辽代,赤峰就已经成为重要的塞外商贸中心,号称“商贾会冲”。清朝统一以后,赤峰作为交通枢纽,因商路的开通和旅蒙商的作用,逐渐发展成为商业集镇,称为“乌兰哈达集”。1755 年,哈达街已发展成为拥有九街三市规模的塞北商业重镇,形成“人才蔚起,庶民殷阜,商贾辐辏,毂击肩摩,檐牙相错”的繁华景象。清末民初,哈达街出现了 前所未有的繁荣鼎盛,人口达到四、五万,店铺 1300 余家,英、美、德、法、俄、日等国均在赤峰开设洋行。1914年,赤峰被辟为商埠,外国经济开始侵入赤峰,洋行相比之前日益增多。


德商谦信洋行


德商谦信洋行早于晚清同治、光绪年代,洋行从其天津、大连的分行不断派员前来赤峰,推销其本国赫斯托化学工业、西门子五金工业及其他铁机纺织工业大工厂的产品。诸如绸缎呢绒、各色细布、轴线、世昌洋针、五金用具、缝纫机、留声机、唱片、自行车、照相器材、奢侈品、化妆品等,种类繁多,各色俱全。尤其是德国化学工业所产的染色颜料,质高价廉,成为本市大小染坊习用的必需工料,销路亦颇可观。由于谦信洋行所经营的商品种类很多,所以始终寻觅不到实力雄厚的商家为它独家包销。该行乃物色多家较大商号,采取商品分类,定期付款赊销代理办法谋求畅销之途。


哈达街的外国洋行

染坊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德国成为列强的众矢之的,海陆封锁。于是德货来源断绝,谦信洋行与赤峰的贸易关系亦暂时断绝。第一次欧战德国战败后,与我国的经济贸易逐渐恢复。民国10年(1921年)前后,德商谦信洋行卷土重来,但其独霸市场的气焰已一落千丈。此时它的商品大多种类不全,今非昔比。同时,过去与它有代理交往关系的商号,如万成兴等已倒闭。该行重来之后,只好把运来的各种货物在四五道街各杂货栈零散批售,以后又由通盛公司代理。


通盛公司的代理人是石郁周,他征得谦信同意,在他的门外挂出“德商谦信洋行赤峰代理店”的牌子,营业迅速发展。后来他逐渐靠拢日本各大商业株式会社,代理谦信就有名无实了,改字号为通盛兴。1945年8月日本投降,通盛公司被入城之苏军处理了一部分物资。延至光复后的1946年春节,倒闭。


日本大和洋行


民国5年(1916年),日本大和洋行最早在昭盟开始活动。其范围仅限于采购甘草制造甘草流膏,资本家为日本三共大药厂的枝系——株式会社乾卯商店。最早来赤峰办厂的日本人名叫泷山。泷山到赤峰后投靠杨子彬,选占了头道街文庙以东单桥子往北直到英金河南岸模范林南面约数十亩范围的场地,地址在赤峰头道街东头路北(今赤峰制药厂),作为他堆放甜草的货场,并砌起青砖围墙。院内建房,挂着日本国旗,豢养了许多狼犬,阻断墙外附近的交通,俨若禁区。改行铁栅正门挂一铜制牌子,上书:大和洋行。因为当时它专营收购甜草外运,故市人都称它为“甜草公司”。


哈达街的外国洋行

满蒙兴业公司(原大和洋行)正门


赤峰大和洋行开设之前,先由大连的日商派人来赤峰收购甜草,负责经收人是朱锡九。由于甜草的收购越来越多,大量的浑草和须草卖不出去,堆积如山。大约在民国七八年间,日本人开始建立厂房,用木制方形锅熬制甜草膏子,大和洋行生产忙时要用很多临时工。后来大和洋行又建了麻黄车间,负责设计施工的是一个一只手的老日本人。


哈达街的外国洋行

满蒙兴业公司晾晒甘草


日本在赤峰的大和洋行在大连设有总号,总号的经理是个老头,时常来赤峰大和洋行巡查。不数年,大和洋行在赤峰立足已稳,即在院内修建厂房,安装蒸汽机器,开了赤峰有机器工厂的先例。日伪康德三年(1936年),叶赤铁路通车,大和洋行营业扩大,体制改组,字号改作赤峰满蒙兴业株式会社,经理是日本人草刈森男。1945年8月,日寇投降的前两天,草刈森南率大和洋行所有日本人逃离赤峰。


美国德士古洋行


美国德士古洋行于民国12年(1923年)在赤峰开业,地址在五中街财神庙以西路南。开始以包销美商德士古洋行的亮牌煤油为主,故其字号称德士古。该号资本不丰,专凭人力经营,很为活跃。它联络市内若干挑担敲梆零售煤油的商贩和乡镇店铺为其代销。它的营业在旧民国时期名噪一时,经济实力虽然不能与德记公司抗衡,但亮牌煤油每年的销售量却颇为可观。至日伪时期,日本人在赤峰开设了大信洋行和大矢组株式会社,这两家日商均批量销售欧美煤油。德士古洋行的代理刘鹤年改弦易辙,把德士古报闭,改字号为信远长批发货庄。赤峰光复后,过了1946年的春节,信远长倒闭。


哈达街的外国洋行

五中街路北财神庙


俄国瓦利洋行(林西)


俄国瓦利洋行的地点设在林西镇。中华民国15年(1926年)9月,林西镇商号天崇元老板的孙子于新在通辽开办马店,在此期间,与天津俄人瓦利洋行通辽分行来往密切。通过于新的介绍,瓦利洋行了解到林西的皮毛行情,认为有利可图,就将势力伸向林西。


瓦利洋行经理约瑟夫丹吉耶夫来到林西,开始采买羊毛、赁居民房,悬有瓦利洋行牌匾。瓦利洋行主要收购各种绒毛、皮张,除了在林西设点收购外,主要由天崇元派骆驼队去坝后(西乌珠穆沁旗)进行收购。林西当地的商号庆德子、庆德元、裕兴栈去东西乌珠穆沁旗,用日用杂品在牧民手中换取大量的绒毛皮张,然后转卖给天崇元,天崇元成了瓦利洋行的买办。在收购皮毛原料的同时,瓦利洋行还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进行初步加工,他们在林西镇南门外设了一个绒毛加工厂,通过天崇元介绍雇佣工人。瓦利洋行通过对这里的经济掠夺获得了巨额资本,天崇元得利也相当可观。


哈达街的外国洋行

从北部草原收购的羊群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日本人对瓦利洋行挤压得很厉害,使其逐渐失去立足之地。瓦利洋行天津总行总经理瓦利不得不把洋行卖给同行业的德国洋行,德国洋行派人乘飞机来林西接管。瓦利洋行从此改为德国“美醉石”洋行。日本人对“美醉石”洋行也毫不让步,致使其在林西2年经营惨淡,被迫于1943年倒闭。


德国德记公司


民初德国德记公司设于三东街,股东兼经理张海轩。该号虽然叫作公司,实际是一家普通的有门市的批发零售店。1914年,张海轩在天津与英美烟草公司订立合同,取得了在热河各县独家包销该公司生产的各种香烟的权利,随即来赤峰开设的德记公司。德记公司开业后营业非常兴旺,又与天津美商洛克菲勒系统的伊索公司(通称美孚行)订立合同,代销其美孚虎牌煤油、洋烛、火柴等货。另外,在赤峰的大和洋行尚未发展成垄断甘草收购以前,德记公司曾联系赤、林两县许多行商,在多处安设甘草收购据点。


哈达街的外国洋行

香烛摊床


1933年赤峰沦陷后,往昔赤峰经贸均赖京津供销,至此均转向辽沈寻求资源。德记因有洋商关系,尚能勉强自津进货,但亦运期拖长,诸货经常脱销。七七事变以后,日伪施行经济统制政策,举凡德记所经营的商品,统属一级重点配给物资,从此德记公司完全蒙受钳制,营业情况一落千丈。1945年8月,日本投降,苏联军队进入赤峰,第二天就把德记公司仓库余存的纸烟、煤油等货物完全拉走,德记公司随即倒闭。


英商太古洋行


清末民初,英商太古洋行在赤峰开办了广和成皮店,是赤峰最大的而且实力雄厚的皮革鬃毛商店之一。其营业性质原属代客买卖从中抽取佣金的信托商业,所以该店经常驻有天津欧美太古、怡和、礼和、梅隆等各大洋行以及专营猪鬃加工出口的华商聚东商行等行号派到赤峰采购鬃毛皮革羊绒的华买办。


每逢皮毛生产旺季,广和成派出“干将”带领各买办,分头向各家皮店收购,然后还代买房雇脚发运。此外,还在北院另立“后柜”,自行采购外销,扩大营业范围。多年来,颇获厚利。


哈达街的外国洋行

哈达街上的车马大店,供长途贩运农畜产品的商旅车马食宿


至日伪时期,广和成受日本人妒视,在该号西郊开设大信洋行与广和成抗衡,同时由于欧美洋商亦受日伪关卡钳制,逐渐减少往来,广和成便缩小了营业范围。1945年8月赤峰光复,伪街长周文武在混乱中带领苏军接收日寇遗留物资,广和成因与大信洋行只一墙之隔,因而蒙受波及,所有存货均被拉走,店员亦各自逃散,该店随即倒闭。


英商亚细亚公司


民初英商开办的亚细亚公司,地址设在四中街路南,亦系一般的私营商号。1919年开业,因其包销英商亚细亚洋行的元宝牌煤油、洋烛、洋面、碱面、白糖、火柴等货,从而把字号亦命名为亚细亚公司。其营业范围、情况,仅次于德记公司,日伪时期亦与德记同样遭受衰败命运。七七事变后,经理李次伯逝世,亚细亚宣告倒闭。股东杨和轩自任经理,改字号为公兴盛货栈,并改业为批发杂货商业。勉强维持到光复后的1946年初,因货源短缺,完全倒闭。


哈达街的外国洋行

卖烟草和鸡蛋的小贩


瓦利洋行


俄商在赤峰开办的瓦利洋行,地址在二中街路南华馨饭庄西邻褚家外院,是民国初期就有的一座俄商洋行。据悉其总行在哈尔滨,赤峰的瓦利仅为改行的长期采购点。该行于民国时期营业非常活跃,专门收购绒毛皮革,采购量大,往往形同“包市”。


哈达街的外国洋行

牲畜交易市场


至民国20年(公元1931年),瓦利的翻译郭巨川发财隐退,瓦利洋行改用其仆役回民杨文富。此人品质恶劣,轻浮狂妄,盛气凌人,仗其洋主人势派,硬敲竹杠。因此,各皮店逐渐与瓦利洋行疏远,紧俏商品不愿售与瓦利。至日伪时期,日寇仇俄,瓦利洋行的一切行动,都受特务警宪严密监查,不久即彻底收庄关闭,返回哈尔滨。


赤峰开商埠,是在民国3年(1914年),赤峰知事叶大臣接热河都统熊希龄手谕,辟赤峰为商埠,在赤峰建开埠局,任命叶大臣兼开埠局长。据《赤峰县地方事情》记载:“清末民初是赤峰商业鼎盛时期。民国十年前赤峰街有商店、作坊不下千家。人烟稠密,房屋栉比,商店林立,货物山积,是北方四大贸易重镇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