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變,大明文官是不是打壓了武官,成為大明話事人?

紅紅火火講歷史


明朝在初期沒有抬高文官貶低武官的現象,也沒有抬高武官貶低文官的現象。但在土木堡之變後,出現了一個很大的政治傾向,那就是文官系慢慢壯大,武官系根本說不上話。一直到明末,內憂外患的情況下還是如此。那麼在土木堡之變後,明朝的武將為何徹底隕落,而文官集團能始終撐住場面呢?當時由於文化和社會氛圍因素,舊的蒙古制度已經和新社會產生了衝突,土木堡之變只是一個契機。當時以及選拔與考核標準,都是不折不扣的儒家士大夫來源。他們從晚唐就開始了一種對武力階層和非儒家社會精英的刻意排斥。每個朝代基本都一樣,玩筆桿子的,頭腦和心思肯定要比玩兵器的多。戰爭時期還好,和平時期武將基本插不上話,再說皇帝也不希望武將勢力太大,威脅政治。


小柴歷史


土木堡之變,武官們的美好日子在英宗時期迎來了滅頂之災,勳貴武將損失慘重,勳貴武將聯合體元氣大傷,而文官集團迎來了新的高峰--于謙立新帝,上面的皇帝是文官自己立的,失去了制衡的文官集團急速做大,成為了話事人。當時的情況是權力中樞需要誰的能力,誰的地位就高。古今中外,黨政軍企,概莫能外。


舉個例子吧,好比一個公司,公司在研發和成長階段,工程師提拔最快,副總裡面總有幾個搞技術的。

產品出來,需要大面積推廣銷售的時候,營銷部門最吃香,營銷主管肯定一個個被提拔到高層。

公司做大了,賓客盈門、技術壟斷、資本雄厚,搞公司治理甚至行政管理的人就出頭了。


大明朝國祚兩百多年,從永樂到萬曆朝根本就沒碰上過什麼看得起的對手,皇帝需要的是“管事”而不是“帶兵”,所以武將地位肯定上不來,連兵部尚書都得要文官來做。所以文官成為了中國曆代歷史上最強勢的文官集團。後面的事情就順理成章了,關閉大都督府,人事任命權歸於兵部武選司,裝備供應來自兵部武庫司,車駕司,戰術制定歸於兵部職方司。而給養,軍餉一直是由戶部提供。至此,勳貴-武將共同體徹底崩潰,要害給人捏在手裡怎麼硬氣的起來,武官們自然而然的淪為了文官的奴婢。文官成為了話事人!


有李行天下


土木堡之變可以說是明朝國勢由盛至衰的一個轉折點,對明朝的土木堡之變對於明朝廷的體制構架與實權的影響可謂深遠,在敗光了明成祖朱棣為大明留下的五十萬大軍後,同時五軍營、神機營、三千營這三個大營精銳也讓霍霍黃了。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題主所說,經土木堡之敗,明朝朝政話語權的更迭,影響更深。

土木堡之變,本來被宦官王振迷了心竅的明英宗被瓦刺送回了京師,但是于謙等立的景泰帝又不願意退位了,而且軟禁了朱祁鎮,直至景泰八年,石亨等發動奪門之變,雖然明英宗在大臣的輔助下復位,重登皇位後,明英宗在石亨等人的挑唆下,逮捕並殺掉于謙等第二梯隊的明朝重臣,因為第一批被他在土木堡兵敗時霍霍了,五十多人的大明重臣,而且土木堡之敗,極大的打擊了明武將集團的地位,從而至文官掌握了朝政,試想,這樣一批沒有才能的人掌握了軍權之後,明朝軍隊的戰鬥力可謂是迅速下滑。這就為宦官掌權埋下了深深的伏筆。

明英宗這人從小被太皇太后張氏管的甚嚴,身邊就沒有幾個玩的一起的人,所以就對太監格外的信任,以至於在軍事指揮統領上,太監的監軍居然是壓倒性的權威。而且自從明朝三楊(楊榮、楊士奇、楊溥)離世後,朝中已經無人能壓得住王振這個大太監,以至於對明朝的影響,極深、極遠。

明英宗也算是個人才,據說在他聽信太監王振出征時,居然帶了數千人的雜役隊伍,衣食住行,這就包括伺候他的宮女太監,《明實錄》中有記載:賞光祿寺廚役二千三百七人,各布一匹,以隨駕出征。沒有一點排兵佈陣作戰部署能力,完全任由一個太監擺佈,這樣的明朝,確是沒崩,也算是奇蹟了。


蘭陵不算黑


文官集團成為資本家和買辦集團的白手套和代言人,為地主們說話和維護地主的利益,侵害百姓和國家的利益,甚至不惜勾結外族蠻夷,來對抗帝王權利,


謀世123


不會。沒有武盡用武文官也統不了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