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獨秀:書香門第中的叛逆者

1879年10月9日,秋陽豔麗,金風送爽,安徽省安慶懷寧縣十里鋪後營菜地灑滿金暉。上午9時許,“哇!哇!”嬰兒宏亮的哭聲,傳遍菜地四野。

此時,陳家老小,忙得不可開交。唯有那辮子長、鬍鬚白而長、煙桿兒長的嬰兒祖父,人稱“白鬍爹爹”的陳章旭得知生了一個孩兒,喜不自禁,凝神注視掛在堂屋牆上由皇帝御賜給陳氏祖宗的“聖諭廣訓”:

敦孝弟以重人倫,篤宗族以照雍穆。

和鄉黨以息爭訟,重農桑以足衣食。

尚節儉以惜財用,重學校以端士習。

黜異端以崇正學,講法律以儆愚頑。

霎時,他一本正經地翻著陳氏家族歷代族譜,掐著手指,在堂屋踱了踱步,舒展眉結,對在一側的四兒媳方氏說:

“這伢子也真命苦,出生落地,伯伯(安慶土語,即爸爸陳衍中)還在外地。”然後輕輕地捋了捋白長鬍須,帶有幾分命令口吻似地說道:“你明天託人到蘇州去報個信,告訴你三哥衍中(即陳獨秀親父),你嫂子查氏又給他生了個兒子,叫他回來看看。這伢子的譜名我已經起好,叫慶同。”

這個誕生在黑暗年代,膚色黝黑,臉蛋圓圓,聲洪眼亮,名叫慶同的嬰兒,便是日後名聲顯赫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總司令、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中共中央第一至第五屆總書記陳獨秀。

陳獨秀原名乾生,譜名慶同,字仲甫,曾用的別名、別號、署名有眾甫、重甫、程重甫、由己、三愛、熙州仲子居士、陳仲、仲、CC生;二次革命失敗後,又署:隻眼、實庵;建黨後,曾用程志孟;後期則以撒翁、頑石等署名,更別署:雪衣、三戶、鳦兒等,別名:明宜、明夷、季丹等。1914年始署獨秀山民,嗣後專用陳獨秀為名。他自己取名“獨秀”有段美妙的佳話:

1914年5月創刊於日本東京、由章士釗主編、王天生髮行的政論刊物《甲寅雜誌》,於11月10日出版的第一卷第四號發表了署名獨秀的《愛國心與自覺心》一文,批判了傳統的“國家觀”,提出救國之道:“自今日始,外不舉債,內不摸金,上下相合,歲計倍益。”

這篇4000餘字,結構嚴謹,文筆洗練,觀點新穎的文章,在日本留學生中產生了強烈反響,也引起軒然大波。

“獨秀是誰?!”人們紛紛打聽。有讀者義憤填膺地寫信給《甲寅雜誌》,口誅筆伐。主編章士釗拿著十幾封讀者來信對陳獨秀幽默地笑著說:“憂禍!憂禍!”

章士釗順口唸著一位讀者來信:“以為不知愛國,寧復為人,何物狂徒,放為是論。”

陳獨秀聽了怒不可遏,接著斥責道:“這樣批駁,才是真狂徒呢!都像這種疾呼愛國而無半點自覺性的人,亡國只是遲早!”

章士釗擺了擺手,對陳獨秀說:“仲甫兄,息怒!”接著遞上一支菸,欣慰地讚揚道:“仲甫,你是汝南晨雞先登壇喚。”

這是陳獨秀第一次用“獨秀”在《甲寅雜誌》上發表文章。

在同期雜誌上,還載有他的《雙枰記敘》一文,署名“獨秀山民”。從此,陳獨秀常愛用這個名字發表文章,名震中外。直至今日,人們只知道陳獨秀之名,而不知其譜名慶同。

當“獨秀”這個名字出現在刊物上以後,又引起人們的一番議論,說他太狂。他的同鄉好友、亞東圖書館經理汪孟鄒風趣地對他說:“仲甫,你太不客氣了,似乎目中無人,以為世界上只有你一個是‘秀’的,其他的都是‘莠’也!”

陳獨秀連忙解釋道:“哪裡!哪裡!我們家鄉安慶有座獨秀山,秀氣挺拔。我用這個名字,只不過是說我是這座山下的居民而已,別無他意。”

陳獨秀故鄉安慶,四周皆名山,山川綺麗,風光宜人。

俯瞰長江,一瀉千里,名山對峙,宛如畫屏,晴陰斑駁,景色萬端,既具江城要塞的磅礴之勢,又富山鄉水色的詩情畫意,有許多遊玩處。登萬里長江第一塔——振風塔,極目遠眺,東南是“奇峰一見驚魂魄”的名揚四海的佛教聖地九華山;西南有“一峰獨立,圓如椎髻”的小孤山,浮現在滔滔江水中,猶如“江山蓬萊”仙島;東北有全國36洞天之一的浮山,三面環水,宛若浮船,峰巖洞壑,玲瓏怪幻;西有“奇峰出奇雲,秀水含秀氣”著稱於世的“古南嶽”天柱山;北郊有峰巒迭起的大小龍山,鋪彩疊翠,蜿蜒似龍,令人心曠神怡!在四周皆名山掩映下,離城約20公里的西北角,有一孤峰拔地而起,奇特而令人矚目:“西望如卓筆,北望如覆釜”。這就是陳獨秀所說的,安慶市所轄懷寧縣眾山之祖的獨秀山。

陳獨秀:書香門第中的叛逆者

年輕的陳獨秀

獨秀山矗立在懷寧縣境中部,孤峰兀立,笑傲天穹,山絕水長,獨具特色。據康熙《安慶府志》、民初《懷寧縣誌》記述,獨秀山“潛嶽綿亙,落平岡百里,頓起此峰,形勢突兀,條幹所為,名柝可數”,“西望如卓筆,北望如覆釜,為縣眾山之祖,無所依附,故稱獨秀”。實際上,安慶四周皆名山,獨秀山相對於安慶周邊的名山,不過是名不見經傳的小山。這也是眾人甚至包括今天的安慶市民只知道陳獨秀而不知道獨秀山的緣由,並由此造成了對陳獨秀名字內涵及其與獨秀山關係的種種理解。

1953年2月,毛澤東沿江視察首次來到安慶。他站在船頭,默默注視著自己30年前因往返上海、武漢之間而曾多次路過的這座城市,突然想到了陳獨秀這位五四運動的總司令。毛澤東立即下令停船,上了岸,召見了當時的安慶地委書記,問陳獨秀的家在安慶什麼地方?毫無思想準備的傅大章順口回答:“懷寧獨秀山下。”毛澤東進一步又問:是獨秀山因陳獨秀而得名,還是陳獨秀因山而得名。他回答說是最後一種情況,鬧出了一場不大不小的笑話。其實陳獨秀的老家懷寧縣(今安慶市)距獨秀山約20公里,山也是因人而得名的。

獨秀山本是安慶周圍眾多山中並不聞名的山峰,然後,由於陳獨秀這個赫赫有名的人物,因獨秀山而得名,獨秀山因陳獨秀而著名。當然,陳獨秀對此山情有獨鍾,選中獨秀山作為自己的筆名,這與他一身傲骨的個性和卓爾不群的心志大有關聯。

陳獨秀:書香門第中的叛逆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