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變動的2020年,你可能需要的不是“副業”而是“復業”


面對變動的2020年,你可能需要的不是“副業”而是“復業”

2020年對於我們來說是意外頻出的一年。很多人惶恐不安,他們害怕可能要面對的倒閉、失業、收入緊縮等重重危機。很多人在謀劃開啟副業去抵禦風險。但越是變動,我們就越要花時間靜下來去思考,我們需要副業嗎?我們需要怎樣的“副業”?

01選擇“”副業,還是選擇“復業”

很多人想到副業,就是多一份工作。比如,有些人利用下班時間去跑滴滴,上班族下班後為了補貼家用而打工賺時薪。但是,這種出賣時間的方式不但做不好本職工作,反而讓人心力交瘁,因為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這樣的副業還是不做為好。

本田直之和和Ochi Masato在兩人合著的書中《下班了,你的人生才剛開始》講道:一邊在公司上班,一邊兼職做幾份工作,如果是個人復業的情況,就不是“本業與副業”,而是全部統稱為“復業”。

用最簡潔的話來說,副業是加法,復業是乘法。我們從事復業不僅僅只是單純增加了一個業務,還是將自己的所有技能、工作兼融起來,同時收穫技能、收穫知識、收穫人脈、增加收入,以及其他工作的可能性。


面對變動的2020年,你可能需要的不是“副業”而是“復業”


我有一位朋友說過一句話:賣貨,賣出多少並不重要。賣貨,是一個結果,人不要只盯結果而要更在乎自我成長、自我提升的過程。你的文案提升了,拍攝視頻提升了,溝通,演說能力提升了,心態端正了,銷售自然就提升。因此,把賣貨,當作對自己的鍛鍊,不斷要求自己精進,這才是“復業”的態度。

如果你所認為的“副業”就是用自己的業餘時間來換取更多的收入,那麼我們不妨轉變一下思維,把自己的“副業”轉換成“復業”。

02轉 “副業”為“復業”,你需要具備的思維狀態

001不要只為了“向錢看”而做副業

很多人往往是因為恐懼的心態,所以去選擇一份“副業”,而且只盯著錢看。這種狀態往往是匱乏與恐懼的,其實他們內心真正的想法是:“我很害怕,我不具備這樣的能力,我的表現也不好,我只需要賺得生活的日常所需就足夠了。”但是盯著錢看的人,很難有很好的發展,也會錯失很多機會,因為打開門的方法,不在那把鎖上,關鍵在於那把鑰匙。

面對變動的2020年,你可能需要的不是“副業”而是“復業”

《能斷金剛》的作者麥克羅奇格西是第一位取得佛學博士的美國人,他在上師的鼓勵下開始經商,在工作中不斷努力並運用佛學中的理念經營著商業帶來的每一次挑戰和問題。這家公司起初貸款5萬美元,只有3個人,卻能每年業績翻倍,成為紐約歷史上成長最快,最成功的公司之一,並在2009年被巴菲特收購。

格西博士一直踐行的理念就是:

想獲得成功就必須付出,想得到什麼,就首先幫助別人得到什麼。想事業成功就幫助別人種下事業的種子,想得到伴侶就多去陪伴老人院的老人。很多人嘗試了各種掙錢的方式,但每次都啟動不久就堅持不下去了。因為得失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結果,恐懼得到壞的結果,於是就矇蔽了自己那顆本來能泰然處之,平和應對的心,而忘記了自己想要創造什麼價值。

002不要為了逃避主業而去做副業

還有一種思維誤區是:因為討厭,不想做這個,所以去做另一件事。內心充滿對現有生活的不滿意,藉著創業,找“副業”的理由逃避問題,只會放大自己的問題看見更多的不滿。因為在做“副業”的過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當不能一帆風順時,又會陷入“遇到挫折”→“感覺討厭”→“逃避”→“換工作”的惡行循環中。自己是什麼樣的頻率就會吸引什麼樣的頻率。回到主副之爭,主業做不好多半是自身還有問題。

面對變動的2020年,你可能需要的不是“副業”而是“復業”

復業思維是長期讓自己保持成長率。這裡有兩個關鍵詞,第一個是長期,第二個是成長率。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叫醒你的人生公式:1.01的365次方=37.78;0.99的365次方=0.025。就是複利思維。那什麼是好工作?就是長期不斷保持成長率的工作。

這樣我們工作的時候就不僅僅只看到薪水,更加看到我們能從這份工作得到怎樣的成長。在為老闆打工的同時,也在為自己打工。

我有一位親戚,他很勤勞,做了很多生意,家裡有一家小商店,租了魚塘養魚,租拖拉機賺錢,家裡還養了很多雞,豬,羊等牲畜。租拖拉機需要請司機師傅,一個月需要支付他至少3千的工資,但是又沒有什麼生意,司機的工資錢還是要照付。養豬又因為豬瘟虧損,養牲畜因為人手不夠,都是家裡人自己在做,所以放羊的時候,羊也總是弄丟了。因為雜事太多,只是看到別人做這些賺到了錢就去做,而不考慮這些事情自己有沒有精力做好,這些事情有沒有成長率,結果一年下來也根本賺不到錢,還累得半死。

真正厲害的創業者考慮的不僅僅是“怎樣成長”,而是“不斷成長”。

03選好“復業”和做好“復業”,你需要的三個建議

001發現自己的優勢,在工作中收穫技能,知識,人脈以及其他工作的可能性

大部分都覺得“把興趣當工作”有道理,他們嘗試做自己“感興趣的工作”之後,發現這份工作原來這麼枯燥,於是又放棄。或者他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感興趣的是什麼,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花時間去了解自己,他們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聽別人的話,去隨大流,操別人的心,又怎麼會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呢?

所以在工作中我們需要問自己: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你想發展什麼樣的專業能力?你想提供什麼樣的價值?

在工作中能否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美德,才是關鍵,而不是說“我沒有天賦”。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真正的幸福》這本書中講到:優勢和美德是每個人都有的,他和天賦不一樣。有人會說:“我沒有畫畫的天賦”,“我沒有攝影的天賦”,“我浪費了我的天賦”,但他們不會說“我很善良,但是我浪費了我的善良”。

把自己的優勢和副業相結合,在工作中去運用自己的優勢和美德,利用自己的長處,深深投入所做的事,在工作中獲得“心流狀態”,就會獲得樂趣和成長。

002拓展自己的舒適區,等於擴展自己的“財富區”

擴展自己的舒適區,我們需要的是挑戰,突破自己的框架以及固有的成見。在《真正的幸福》這本書裡面提到的:“愉悅”是立即的,來自你的感官,而且是暫時的,比如吃巧克力,喝雞尾酒,看娛樂節目等等,不會帶給你挑戰,也不需要技能和努力,也不會帶給你失敗。追求愉悅是人的天性,但會讓人停留在舒適區內,進而止步不前。

但“滿足”卻不一定是令人愉悅的,它很可能是非常緊張的,有壓力的。放棄容易得到的愉悅而去追求比較費力的滿意,剛開始時很難。滿意會帶來心流,但是它需要技能和努力,同時因為它要面對挑戰,所以它也可能帶給你失敗和挫折。

面對變動的2020年,你可能需要的不是“副業”而是“復業”

而把“副業”轉換為“復業”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擴展自己舒適區的過程,因為你只需要做一件事情,從而收穫最大的效果。

《有錢人和你想的一樣》這本書裡講的:絕對不會有人因為不舒服而死去,但是以舒服之名而活著更能扼殺新點子,機會,行動和成長。舒服是一個殺手……活在半冷不熱的狀況裡,幻想一切有所不同,這樣是不可能快樂和富裕的,快樂來自我們讓自己順著自然去追求成長,並且充分發揮自我潛能。

那要如何突破自己的舒適圈呢?首先我們得認識到舒適圈是一種認知模式,能起到避風港的作用。但是一直沉溺在舒適圈,就像溫水煮青蛙,得不到突破與成長。意識到了這一點之後,我們可以把自己害怕的事情寫下來,然後為害怕的事情賦予意義。比如我害怕建社群,當時我把這件事寫在紙上,並且賦予這件事重大意義,比如建社群可以讓自己學習得更紮實,讓自己更加自信,用輸出的方式倒逼自己輸入,同時自己的分享也能讓更多人受益,那麼這種信念就有可能戰勝恐懼。最後,也需要清晰的認識自己。自己想要什麼?我有哪些能力可以匹配這件事情呢?為了得到這個我還需要提高自己哪方面的能力?

日劇《賣房子的女人》的庭野一直賣不出一套房子,有一位客戶說:我需要確定鄰居是不是正常人,如果鄰居不正常那我們住在他旁邊太危險了。庭野的性格比較內向,不敢走出那一步去跟隔壁的男主交流而一直採取偷窺他的方式。這個方式就是待在自己的舒適區內,因為很安全,沒有被拒絕的風險。後來,萬智罵他磨磨唧唧,他才勇敢走出與男主溝通的一步,最後他成功地賣出了第一套房子,客戶也誇他非常用心 。

第三,保持終身學習的慾望和能力,才是我們為未來做的最好的準備

英特爾創始人安迪 • 格魯夫說過 “無論你從事哪一行,你都不只是別人的員工,你還是自己職業生涯的員工。” 《哈佛商業評論》的一篇文章中寫道,目前在大學期間獲得的知識只能用五年,但解決之道並不是放棄教育,而是應該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面對變動的2020年,你可能需要的不是“副業”而是“復業”

除了保持學習的習慣,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建立自己的知識框架也尤為重要。有了這個框架,就好比我們在這個框架上蓋房子,我們輸入的東西都可以容納到這個框架裡,而不會遺漏掉新進來的訊息。

學習的過程多問問自己:這個技能為什麼對你來說如此重要?有哪些學習模型可以參考?做得好的人為什麼能夠做好?為了精進這個技能我有哪些地方可以改進呢?

04結語

美國大學教授蘭迪.鮑許說過這樣一句話:“重點不在於怎樣實現你的夢想,而在於怎樣度過你的人生。如果你以正確的方式度過你的人生,夢想會自己實現。”

在大變動時代,如何生存下去?重點不是主副業之爭,而是要改變我們對待工作的態度。如果我們能改變思想,就能改變生活。要改變這是自己的決定,而不要將它變到別人的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