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說的話,孩子為什麼不聽——超限效應


幸福微語 | 您說的話,孩子為什麼不聽——超限效應

心理學中有一個非常常見的現象叫“超限效應”, 源自一則故事:作家馬克·吐溫在聽牧師演講時,一開始感覺講得非常好,深受感動,於是打算捐款。隨著演講的時間越來越長,他聽得也就越來越不耐煩,於是決定少捐一點。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是沒完沒了的講,於是馬克·吐溫決定分文不捐。等牧師結束他冗長的演講並號召大家募捐時,馬克·吐溫感到氣憤至極,於是他非但不捐,走的時候,還從募捐盤子裡偷了2美元。

牧師這種沒完沒了的演講,讓原來感動的聽眾覺得厭煩甚至最終反感、憤怒。這種因刺激過多、過強或時間過久而引起的極其厭煩或逆反的現象,就稱為“超限效應”。只可惜,很多爸爸媽媽並不知道這個道理,所以超限效應時常在家庭裡上演。

幸福微語 | 您說的話,孩子為什麼不聽——超限效應

很多父母每天對孩子苦口婆心,恨不能把自己知道的所有道理、經驗教訓都講給孩子聽,裝進孩子的大腦,有時候甚至反反覆覆地講,以至於當你說到一句話的時候,孩子早就知道你下一句要說什麼了。你覺得你講的是金玉良言,孩子卻覺得你哆嗦嘮叨。這就導致了孩子根本不把你說的話放在心上,甚至心生反抗。

當孩子考試沒考好或者犯了一個錯時,很多父母會一次、二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地對同一件事情作同樣的批評,致使孩子的心理從“內疚“到”厭煩“,最終到”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甚至有的孩子還會因為家長沒完沒了的重複批評,最終破罐子破摔,反抗到底。

以上兩種情況,家長們可以反思一下,有沒有發生在自己和自己的孩子身上。

幸福微語 | 您說的話,孩子為什麼不聽——超限效應

正因為超限效應的存在,我們和孩子的溝通,很多時候都需要遵守“只說一次“的法則。如果你覺得一次不夠,那也只能變換內容、變換形式的去提點孩子。

那些對你的人生有重要幫助的至理名言,如果孩子沒有親身體會,光講大道理孩子其實沒有任何感覺。如果你真的想講給孩子聽,不如找一個好的機會和時機,例如和孩子一起郊遊的時候、和孩子共同完成了一件事情之後,大家都心情愉悅的時候,把你的人生經驗和曲折故事以講故事的方式分享給孩子,他會收穫更多。

如果是對孩子的錯誤進行批評,那就更應該言簡意賅,話不能多,孩子犯一次錯,只能批評一次,說話說到點上。即使孩子犯了同樣的錯誤,也應該換個角度、變個方式批評,不能就一個問題窮追猛打。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被同樣的錯誤揪住不放,厭煩、逆反心理也會降低。

過猶不及,物極必反。如果你不知道怎麼說,其實也可以閉嘴幾天看看。也許孩子看到你的“反常行為“,他便開始小心翼翼

幸福微語 | 您說的話,孩子為什麼不聽——超限效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