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州旅遊:中山堂原先是科舉考場,能補天原來是螞蟻補天

大家好!我們現在是在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我們今天在這裡介紹兩個地名:一個是中山路、一個是能補天巷。

下面我們就來具體地看一看:這是中山堂、孫中山先生的塑像。

福建福州旅遊:中山堂原先是科舉考場,能補天原來是螞蟻補天


福州中山堂這個地方最早的時候不叫中山堂。在明朝的時候,從明成化年間開始,在這裡設貢院。貢院就是科舉考試的地方。明清時期全福建包括臺灣學生都在這裡考舉人。當時叫“至公堂”。至公就是公正的意思,表達了考試要公平公正的願望。李光地、林則徐、陳若霖等名人都在這裡考試中舉。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除科舉制度後,改作為福建省諮議局的辦公地點。1912年4月20日,孫中山先生在這裡接見福建的學生代表,向福建軍政界發表演講。20年後(1932年)這裡改稱為中山堂。中山堂前的貢院前(民間俗稱,實為路)也就改稱為“中山路”。

下面我們將從中山路走往隔壁的一條巷,這條巷叫“能補天巷”。讓我帶大家到那個巷裡面來跟大家講一段故事。

在中山路上我們還可以參觀林則徐出生地,在裡面設有禁菸展覽,是一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我們要走進的能補天巷,跟我們剛才參觀的中山堂有一點的聯繫。

福建福州旅遊:中山堂原先是科舉考場,能補天原來是螞蟻補天


相傳,古時候,有一位福建省浦城縣的秀才,叫鄺繼聰,到福州來趕考,就住在當時還叫“廣豐境”的地方,住在這裡的“民宿”裡面。正在他備考期間,有一天晚上下起了大雨,他發現有一群螞蟻被水淹了,於是他就拿了一根竹竿,一頭靠在牆上,一頭接著螞蟻,螞蟻獲救了。第二天,鄺繼聰就到隔壁的貢院去考試。考得非常好。考官覺得考試的文章寫得很好,收卷以後就反覆欣賞。這欣賞不打緊,卻在反覆欣賞中發現本來要寫“天”字的,卻寫成了“大”字。少了一橫就是錯字。按照古代的規矩,哪怕是錯一個字,考試也就白跑,不能錄取。但是呢,考官又覺得這個人才難得。晚飯後又反覆查看。發現大字已經變成了天字,再認真一看這天字上面的一橫是由螞蟻組成的。他把一橫抹去,還是大字。但是當他第二天起來的時候,發現天還是天,螞蟻又補了回去。考官感到這是天意。他把鄺繼聰找來詢問,才知道鄺繼聰救螞蟻的事情。於是給予錄取。第二年,鄺繼聰進京會試考中進士,授官任閩浙巡檢使,衣錦還鄉,回鄉祭祖,路過福州。當地官府就派人來請他到官府的驛站住宿。但是他說還是住在原來的地方。那麼人家就說您這麼大的官員怎麼能住這麼小的地方。他口占一詩:

燈籠雖大無斤兩,秤錘雖小壓千斤。大小豈能定功過,須知此地能補天。

這件事被傳為佳話。漸漸地人們就把“廣豐境”這一帶稱為“能補天”。這條巷也就有了“能補天巷”這個地名。

福建福州旅遊:中山堂原先是科舉考場,能補天原來是螞蟻補天


福建福州旅遊:中山堂原先是科舉考場,能補天原來是螞蟻補天


福建福州旅遊:中山堂原先是科舉考場,能補天原來是螞蟻補天


福建福州旅遊:中山堂原先是科舉考場,能補天原來是螞蟻補天

(孫中山先生演講後與代表合影,原件存福建省檔案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