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跡海絲之路福建篇----泉州、福州

對於從小居住在南方沿海城市的來說人,一定知道廣州曾經是明清時期對外進行貿易的重要港口。而在福建沿海,也有這麼幾個地方,都曾在古代中國的沿海貿易中發揮過非常重要的作用。港口不止與國外商船進行海上交易,本土的傳統文化也與國外的文化發生相互融合,帶入到彼此生活的地方。那麼,在這些沿海地區,都有著哪些傳統文化傳承,或者是吸引了哪些外來的文化融入呢?我於是決定,從最靠近廣東的沿海省份福建開始,去探尋海上絲綢之路的蹤跡。

泉州:

泉州,又稱“刺桐城”,位於福建省的南部、晉江的下游,水陸交通便利,是古代著名的天然港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泉州歷史悠久,經濟開發活動早在周秦時期就已開始。西晉末年,中原戰亂,中原士族大批入泉,大部分沿江而居,由此得名“泉州”。

泉州的興盛起於唐代,與廣州、明州、揚州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港口”,在宋末元初成為全國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元朝中期,泉州港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並稱,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兩個對外貿易港口。各地文化彙集於此,造就了泉州別樣的風景。這次海絲之路尋蹤行的第一站泉州,挑選了開元寺、清源山和天后宮這幾個泉州有名的特色景點。

從高鐵站出來,到租車公司約定的提車點提車,一路向一直碎碎唸的泉州開元寺直奔過去。

位於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西街的開元寺,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蹟,也是福建省內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該寺始創於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蓮花道場,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開元寺。現存主要廟宇是明、清兩代修建。它靜靜矗立在泉州有名的“西街”一端,那著名的東、西二塔,如路標一般引領著遊人前來。

尋跡海絲之路福建篇----泉州、福州

開元寺的佈局,從中軸線自南而北依次有:紫雲屏、山門(天王殿)、拜亭、大雄寶殿、甘露戒壇、藏經閣。東翼有檀越祠、泉州佛教博物館(弘一法師紀念館)、準提禪院;西翼有安養院、功德堂、水陸寺;大雄寶殿前拜亭的東、西兩側分置鎮國塔、仁壽塔兩石塔,俗稱東西塔。

尋跡海絲之路福建篇----泉州、福州

尋跡海絲之路福建篇----泉州、福州

尋跡海絲之路福建篇----泉州、福州

尋跡海絲之路福建篇----泉州、福州

尋跡海絲之路福建篇----泉州、福州

開元寺雙塔是中國最高的一對石塔,雙塔塔身浮雕精美。它們初建時都是木塔,毀後復建才易木為磚,成就了這對舉世不二的石塔。兩座石塔造工精細縝密,巧妙地利用了框架式的結構,以縱橫交錯的方法疊砌,使得石塔的塔心與塔壁的應力連結相依形成一體,令塔身的牢固性得到大大的加強。據記載,兩塔曾抵受住明萬曆年間泉州的八級地震,以及數次強颱風的考驗,仍屹立不倒。

從開元寺出來,駕車沿著西街向前走,右轉中山路,沿著中山路前行,在中山南路左轉天后路不久就到了泉州天后宮。

尋跡海絲之路福建篇----泉州、福州

泉州天后宮位於泉州市南門天后路一號,始建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是泉州地區極具有文化歷史的建築,也是閩南地區的信仰。眾所周知,泉州是我國海外貿易最高峰--宋元時期的最大港口,而媽祖的發源地莆田當時恰好是歸泉州管轄的,媽祖文化因此被引入到泉州港,成為泉州海神,所建的官廟宮址地處位於晉江之濱,處在“蕃舶客航聚集之地”,可見當時泉州天后宮的地位是何等尊崇。

尋跡海絲之路福建篇----泉州、福州

由於明清時期實施海禁,泉州港的海上貿易受到影響而衰落,大批民眾為了生計下南洋過臺灣,媽祖信仰也隨著商人和移民的足跡更為廣泛地傳播。1732年和1760年,清政府曾兩次開放海禁,當時有許多泉州人藉此東渡到達了臺灣,同時也將泉州的媽祖文化帶到了當地。在臺灣,由泉州天后宮分靈而來的稱“溫陵媽”,而位於臺中的鹿港,也有一座較大的天后宮,巧合的是,鹿港就是當年東渡臺灣的船隻第一個停靠的港口。

尋跡海絲之路福建篇----泉州、福州

目前泉州的天后宮建築有正殿、寢殿、東西軒以及近年重建的山門和戲臺等。來天后宮參觀,可以瞭解到泉州在明清期間的歷史文化,和媽祖文化是如何從泉州走向各地的。

離開天后宮,駕車穿過泉州市區,沿天后路,中山中路和朝天門,進入泉山路,全程約20分鐘的車程,到達了位於市區外的清源山。在路上,不禁為泉山路的綠化環境之美而讚不絕口。

清源山自然景色秀麗,人文景觀繪萃,據《泉州府志》記載,清源山最早開發於秦代,中興於唐代,宋元時期最為鼎盛。

尋跡海絲之路福建篇----泉州、福州

從山門駕車緩緩而上,不久就看到一處處石雕矗立在道路的兩旁,據瞭解,清源山上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蹟,現存完好的有宋、元時期石雕造像7處9尊,歷代摩崖石刻近600多方,元、明兩代花崗岩仿木結構的石室多處。最負盛名的宋代老君造像,是目前全國最大的、藝術價值最高的道教石雕;九日山祈風石刻,是研究我國古代海外交通史和書法藝術的珍貴資料;還有鄭和第五次下西洋的“行香碑”,是我國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蹟。要觀賞這些石刻石雕,還是得下車徒步,用腳去丈量才是上策呢。走在清源山中,空氣清新,沁人心扉,不遠處,老君的石像、孔子問道老子的石雕群等,正掩映於翠綠的樹蔭中。

尋跡海絲之路福建篇----泉州、福州

尋跡海絲之路福建篇----泉州、福州

繼續前行,發現一處山崖上,弘一法師的石像正盤坐與石崖,旁邊不遠處,“悲欣交集”四字刻在一塊巨石上,並題“弘一法師最後遺墨”八字。轉過巨石旁,便是弘一法師舍利塔。

尋跡海絲之路福建篇----泉州、福州

尋跡海絲之路福建篇----泉州、福州

在清源山的每條山路小道,都能遇到不少大小各異的石雕像,有的讓人忍俊不禁,有的卻讓人沉思半晌,彷彿在和遊人談經論道一般。難怪這座清源山,能成為泉州十八景的其中之一啊。

尋跡海絲之路福建篇----泉州、福州

福州:

離開刺桐古城,沿瀋海高速駕車,到達本次旅程的終點站:福建省省會福州市。

福州,又稱為榕城,位於閩江下游及沿海地區,建城於公元前202年,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都市,也是近代中國最早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一,優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福州有著獨特的涉外文化與本土文化相融合的各種建築特色。駕車在福州市區行走,發現路面的車輛很多,路上偶爾會堵上一小會兒了,不愧是省會城市啊。

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坐落於福州市中心城區(鼓樓區),是從南后街兩旁從北至南依次排列的坊巷總稱。

“三坊”即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即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三坊七巷”的基本格局形成於唐代後葉,到明清時期特別是清代中葉發展到了鼎盛,坊坊相連、巷巷相通,粉牆黛瓦、佈局嚴謹、房屋精緻、匠藝奇巧,被譽為“明清古建築博物館”。福州的許多名人,也都出自“三坊七巷”或與之密切相關。它是福州的歷史之源、文化之根。現保存下來的古民居有270座,其中159處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有沈葆楨故居,林覺民故居,嚴復故居等典型建築。

尋跡海絲之路福建篇----泉州、福州

午後的三坊七巷,陽光曬得有點猛,隨意在這漫走,看看歷史的陳跡,參觀一下古居舊所。

狀元第,位於吉庇巷中間,宋朝時期,鄭性之高中狀元,衣錦還鄉,巷中曾凌辱過他的居民們都紛紛迴避,所以把這個小巷叫“急避巷”。到了明代,以諧音把急避巷改名為吉庇巷,以示吉祥如意的意願。現在是狀元府藝術館。

尋跡海絲之路福建篇----泉州、福州

吉庇巷右轉,信步走入南后街,轉角處的老木房子,門枋間那精美的雕工,感嘆這手藝能否傳承下去。

尋跡海絲之路福建篇----泉州、福州

南后街上都是各種各樣的工藝品店和各種福州美食店,走進一家小店,點了一碗著名的肉燕,還有一些魚丸等混搭的小吃(名字卻忘記了),品嚐一下福州的知名小吃。

尋跡海絲之路福建篇----泉州、福州

三坊七巷,除了吉庇巷是一條能走小車的道路,其餘的都只讓行人通行,它們分佈在南后街上,可以說是一街串起三坊與七巷哦。

尋跡海絲之路福建篇----泉州、福州

尋跡海絲之路福建篇----泉州、福州

尋跡海絲之路福建篇----泉州、福州

時間已近傍晚,離開這裡之前,我在這郵局門前卻停住了腳步,是要寫一片明信片以作留念麼?還是想蓋個郵戳表示到此一遊?我自己也說不清。最終還是輕輕地走了。

尋跡海絲之路福建篇----泉州、福州

因為我想,這次,就當作是初見初識福州這座沿海名城吧。

一夜無話,天明時,駕車前去福州的另一個著名風景區:鼓山。

鼓山位於福州市晉安區的東部、閩江北岸,距離市中心區約8公里,是福州最著名的風景區之一。而尤為聞名的,是山上的一座“沒山門”的古寺“湧泉寺”,和有著“左海小廬山”之稱的避暑勝地鼓嶺。

尋跡海絲之路福建篇----泉州、福州

湧泉寺始建於783年,在海拔455米的鼓山山腰,佔地約1.7公頃,寺前面對香爐峰,寺後倚靠白雲峰,據傳該地原來是一個深潭,內藏毒龍,為害民間。唐建中四年(783),郡從事裴胄請靈嶠法師制伏,法師在潭畔誦讀華嚴經,把毒龍驅走。民眾深感師之德,填潭建寺,恭迎法師駐錫,當時的帝君敕賜“華嚴”之匾額,稱為華嚴寺。唐武宗滅佛時,華嚴寺被毀。908年,閩王王審知修建新寺“國師館”。915年,改名為鼓山白雲峰湧泉禪院。宋朝時,真宗賜額“湧泉禪院”。1407年改稱湧泉寺。明代該寺曾兩次毀於火災,相繼修復、擴建,形成今天的規模。1699年,康熙頒賜的御書“湧泉寺”泥金匾額,至今仍高懸於天王殿寺門之上。

尋跡海絲之路福建篇----泉州、福州

湧泉寺的獨特佈局與其他寺院完全不同,奇特的建築格局令人如墜雲霧般。從外面一路走一路看,在山門前根本見不到寺院的殿瓦庭院,跨進山門一路進去也是青石紅牆,所以有“進山不見寺,進寺不見山”的說法。

尋跡海絲之路福建篇----泉州、福州

千年陶塔聳立於寺兩側,東邊一座是“莊嚴劫千佛寶塔”(莊嚴劫指過去佛之意),西邊為“賢劫千佛寶塔”(賢劫即現代佛之意)。塔高約7米,八角九層,是以陶土分層燒製,砌疊而成。塔身施釉,呈棕褐色。塔簷塑有僧人、武將72尊,懸陶鈴72枚。塔座上刻有蓮瓣、舞獅、侏儒以及製造時間及工匠姓名等。塔身塑有佛像1038尊。

尋跡海絲之路福建篇----泉州、福州

湧泉寺從宋代起就自己刻經、印經,自清康熙年開始,成為全國出版經書的重要場所。目前,寺中尚存有明末清初所刻的佛經及佛學板片3613塊,清末至1949年所刻的7696塊,以及各種佛像、書畫板片66塊,堪稱我國的佛經寶庫。1929年,弘一大師來寺,曾經讚歎為“庋藏佛典古版之寶窟”。這裡所藏的佛經、佛像雕板13375塊,馳名國內外,並吸引世界各地的佛學文化者前來觀摩交流。日本佛教學者常盤大定博士來考察佛教史蹟時,稱湧泉寺為“中國的第一法窟”。

尋跡海絲之路福建篇----泉州、福州

如此一座集建築藝術、佛教文化、陶藝文物等一體的寺院,難怪多年來能吸引國內名僧駐錫,名人墨客題詞,確實無愧於“閩剎之冠”之稱啊。

從山上望向福州市區,看到閩江——福州的母親河,如一條玉帶般蜿蜒在福州城各處,靜靜地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