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州旅游:中山堂原先是科举考场,能补天原来是蚂蚁补天

大家好!我们现在是在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我们今天在这里介绍两个地名:一个是中山路、一个是能补天巷。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地看一看:这是中山堂、孙中山先生的塑像。

福建福州旅游:中山堂原先是科举考场,能补天原来是蚂蚁补天


福州中山堂这个地方最早的时候不叫中山堂。在明朝的时候,从明成化年间开始,在这里设贡院。贡院就是科举考试的地方。明清时期全福建包括台湾学生都在这里考举人。当时叫“至公堂”。至公就是公正的意思,表达了考试要公平公正的愿望。李光地、林则徐、陈若霖等名人都在这里考试中举。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废除科举制度后,改作为福建省咨议局的办公地点。1912年4月20日,孙中山先生在这里接见福建的学生代表,向福建军政界发表演讲。20年后(1932年)这里改称为中山堂。中山堂前的贡院前(民间俗称,实为路)也就改称为“中山路”。

下面我们将从中山路走往隔壁的一条巷,这条巷叫“能补天巷”。让我带大家到那个巷里面来跟大家讲一段故事。

在中山路上我们还可以参观林则徐出生地,在里面设有禁烟展览,是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我们要走进的能补天巷,跟我们刚才参观的中山堂有一点的联系。

福建福州旅游:中山堂原先是科举考场,能补天原来是蚂蚁补天


相传,古时候,有一位福建省浦城县的秀才,叫邝继聪,到福州来赶考,就住在当时还叫“广丰境”的地方,住在这里的“民宿”里面。正在他备考期间,有一天晚上下起了大雨,他发现有一群蚂蚁被水淹了,于是他就拿了一根竹竿,一头靠在墙上,一头接着蚂蚁,蚂蚁获救了。第二天,邝继聪就到隔壁的贡院去考试。考得非常好。考官觉得考试的文章写得很好,收卷以后就反复欣赏。这欣赏不打紧,却在反复欣赏中发现本来要写“天”字的,却写成了“大”字。少了一横就是错字。按照古代的规矩,哪怕是错一个字,考试也就白跑,不能录取。但是呢,考官又觉得这个人才难得。晚饭后又反复查看。发现大字已经变成了天字,再认真一看这天字上面的一横是由蚂蚁组成的。他把一横抹去,还是大字。但是当他第二天起来的时候,发现天还是天,蚂蚁又补了回去。考官感到这是天意。他把邝继聪找来询问,才知道邝继聪救蚂蚁的事情。于是给予录取。第二年,邝继聪进京会试考中进士,授官任闽浙巡检使,衣锦还乡,回乡祭祖,路过福州。当地官府就派人来请他到官府的驿站住宿。但是他说还是住在原来的地方。那么人家就说您这么大的官员怎么能住这么小的地方。他口占一诗:

灯笼虽大无斤两,秤锤虽小压千斤。大小岂能定功过,须知此地能补天。

这件事被传为佳话。渐渐地人们就把“广丰境”这一带称为“能补天”。这条巷也就有了“能补天巷”这个地名。

福建福州旅游:中山堂原先是科举考场,能补天原来是蚂蚁补天


福建福州旅游:中山堂原先是科举考场,能补天原来是蚂蚁补天


福建福州旅游:中山堂原先是科举考场,能补天原来是蚂蚁补天


福建福州旅游:中山堂原先是科举考场,能补天原来是蚂蚁补天

(孙中山先生演讲后与代表合影,原件存福建省档案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