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在16年流亡期间,竟然有三次回到国内,这是真的吗?

孙中山在16年流亡期间,竟然有三次回到国内,这是真的吗?

1895年10月,广州起义失败后,29岁的孙中山被清政府通缉,开始了长达16年的海外流亡生涯,直到1911年12月25日抵达上海。但在此期间,孙中山却有三次潜入国内。这是真的吗?

一、1900年8月底

1900年7月20日,孙中山与宫崎寅藏离开香港赴日本,因为当时的台港澳地区不在清政府的管辖范围,计划再到台湾,视惠州起义发动情况,再设法潜入内地,亲自指挥,扩大起义规模。

8月,八国联军从天津登陆占领北京,慈禧与光绪帝向西逃往西安。国内政治形势混乱。22日,孙中山离开横滨准备冒险到上海,想联络自立会会长容闳等人先由江苏、广东、广西等南方六省宣布独立,然后全国各省响应,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国。

孙中山经神户、长崎乘“神户丸”,于29日抵上海,但自立会在湖南、湖北、安徽等处计划发动的起义均告失败。自立会总干事唐才常被捕杀。容闳逃到香港。孙中山在上海会晤了同乡刘学洵。

孙中山在16年流亡期间,竟然有三次回到国内,这是真的吗?

刘学询生于1855年,24岁中举,7年后又考中进士,在候补的官道上遇到麻烦后下海经营,包办彩票,很快就成为广东巨富,后来成为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幕僚。

刘学询一时成为“两广独立”操盘手,一边劝李鸿章参与“两广独立”,一边给孙中山写信邀到广东来协商。后来,孙派人与刘在广州会谈。此后,李答复要保证孙生命安全,还奏请慈禧予以特赦。值得注意的是,经过会谈,刘学询请示李鸿章后,交给孙中山的代表3万元。

但在1900年7月,清廷任命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催促他北上。李鸿章权衡后北上赴任,"两广独立"计划告吹。刘学询想反清复明,策划“两广独立”只把李鸿章当作他反清复明大棋盘上的一枚棋子,真正的目的是自己当皇帝,这与孙中山倡导的民主共和实属南辕北辙,可他俩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想推翻清朝,因而暂时在政治上结成联盟。

孙中山在16年流亡期间,竟然有三次回到国内,这是真的吗?

孙中山策划“两广独立”同时,还酝酿在惠州发动起义。孙中山这次在上海要求刘学询提供惠州起义急需的巨额资助,并许诺让刘学询在起义成功后当总统或者皇帝。9月1日,孙中山离开上海回到日本,密购武器运往香港。10月下旬,惠州起义失败。

关于这次上海之行,也有一说是孙中山委托日本友人平山周传信给刘学洵。

二、1907年12月上旬

1907年9月,孙中山准备在镇南关发动起义。镇南关踞大青山、金鸡山(古称锦鸡陵)之间,是中国通往越南的交通要口之一,古有“南疆要塞”之称,与西北的平而关、水口关合称“南天三关”。关城附近山峦重叠,谷深林茂,地势险要。

12月2日,同盟会员黄明堂、关仁甫率乡勇80人,携带快枪42杆,潜袭广西镇南关,并联络清军内应,相继占领了右辅山的镇南、镇中、镇北三个炮台。3日,孙中山亲率黄兴、胡汉民、池亨吉、法国退职炮兵上尉狄氏和曾受业于梁启超门下的长侄孙昌等人从越南河内赶到镇南关,登上炮台。孙昌全军鼓舞,黄明堂奏乐欢迎。

孙中山在16年流亡期间,竟然有三次回到国内,这是真的吗?

次日,巡防统领陆荣廷率清军赶到并发起攻击。孙中山亲自督战,全军受到鼓舞。陈粹芬也跟着一道上了前线一直随军作战、送饭,终日忙碌,从不言苦。孙中山登上炮台,在阵地上为伤员包扎,亲手发炮轰击敌人,竟打得很准。孙中山十分感慨地说:“反对清政府二十余年,此日始得亲发炮击清军耳!”并到炮台附近壮族村民聚居的地方访问、宣传。

陆荣廷游勇出身,曾为三点会的首领和私盐贩,后被清招抚。当日下午,陆派一樵妇持函登台,表示愿率600余人投入孙中山麾下,并告以清军大兵来援,事急万分,祈自重。孙中山为了抵御即将来援的清军,决定先回河内筹款筹械,命黄明堂坚守5日,一俟饷械运到,便进取龙州。当晚,孙中山、黄兴等下山回越南。

这是孙中山唯一的一次直接参加武装起义,并且还亲自开了一炮。镇南关位于中越交界,孙中山就此也是踏上了祖国领土。7日,清军反攻,镇南关起义也以失败告终。

孙中山在16年流亡期间,竟然有三次回到国内,这是真的吗?

三、1910年6月下旬

1910年4月初,孙中山在檀香山得知母亲杨氏病危的消息,十分内疚,连发四封信催促孙昌夫妇和孙眉夫人谭氏等人尽快回香港见母亲最后一面。

5月30日,孙中山由檀香山启程赴日本,于6月10日秘密抵横滨。正躲避日警搜捕的黄兴冒险迎接孙中山,并护送到下榻的旅馆。两人久别重逢,却很少谈论私事,话题很快转入对革命形势的讨论,他们就各种重要问题交换了意见。

孙中山后移至东京宫崎寅藏家居住,并与东京同志们见面,密谋起义等事宜。日本东京小石川区警察署得知孙中山抵日后,专门来访密令离开。

孙中山在16年流亡期间,竟然有三次回到国内,这是真的吗?

6月25日,孙中山从神户乘“安艺丸”离开日本赴南洋,途经上海。一天晚上,孙中山秘密乘车到达杭州,在涌金门乘游船到雷峰塔上岸,来到白云庵,召集革命党人开会至深夜。

白云庵位于杭州南屏山,宋称“翠芳园”,明为“白云庵”,清初更为“慈名”,乾隆题作“漪园”,咸丰年遭焚,光绪时重建。白云庵是浙江革命党人秘密集会场所之一,白云庵主持得山和尚及其徒意周,在革命党人影响下,参加革命组织。

白云庵已成为以光复会为主的革命党人活动基地。徐锡麟在奔赴安庆前就曾在此庵中居住多日,其间,他曾约秋瑾、马宗汉、陈伯平及吕公望等人来白云庵,密商安徽、浙江同时发动起义等事。陈英士、黄郛、戴季陶也曾多次到过白云庵。蔡元培、章太炎、褚辅成、王金发等人先后来此密商革命大事的革命党人有等。

关于孙中山之次匆匆的杭州之行,在《孙中山年谱长编》中虽没有明确记载,但在白云庵的一些相关文字中及一些人的回忆录中有些记录。

7月上旬,孙中山途经香港时,因港英政府拒绝孙中山上岸,只好请人把83岁的母亲杨氏抬到船上见面。自古忠孝难两全,孙中山含泪与母亲道别。7月19日,孙中山抵达槟榔屿后,得知母亲杨氏当天已在香港九龙病逝。

孙中山在16年流亡期间,竟然有三次回到国内,这是真的吗?

孙中山将南洋支部迁至马来西亚槟榔屿,开始策划发动新的起义。(关注微信公众号:NJHFHHH,在旅行中感触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