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龙政变:大唐另一场未遂的“玄武门之变”

神龙元年(705)正月二十三日,刚刚经历过"神龙政变"的武则天,被迫将皇位让给了太子李显,是为唐中宗。复辟成功的李显在重登皇位的第一件事便是恢复自己的李姓,去除母亲留下的一切印记。与此同时,他也没有忘记选定李家天下的继承者——李重俊,尽管李重俊是庶出,并非他与韦后所生,但毕竟他姓李而不姓武,所以李重俊虽非嫡长子,但他还是因其恭顺贤德,而被册封为太子。当皇权终于重归李氏,整个李唐宗室和满朝文武也是群情振奋,觉得一个属于大唐帝国的崭新时代即将来临。


景龙政变:大唐另一场未遂的“玄武门之变”

然而,人们很快就失望了,这个经历几次沉浮的皇帝并未显示出重振李唐雄风的架势,相反,自其甫一执政起,整个朝堂和后宫便成为滋生野心家的乐园,唐中宗并未对武氏宗族采取什么狠手段,跟他一起患过难的韦后仿佛要补偿颠沛流离的岁月,疯狂的卖官鬻爵,而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则凭借与韦后的床笫之欢,重掌了朝中权柄,至于中宗的女儿安乐公主更不是个省油的灯,也在瞄准着权力的高位。

由此,一场在中宗朝出现的政变最终被引爆,这场政变在历史上的命名为"景龙政变",尽管其兴也勃其亡也忽,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大唐历史的轨迹。

事件的起因正是太子李重俊的被册立,李重俊被正式册立为太子之后,很快就让自己陷入到了危机之中,而对他构成危险的三个人,正是武三思,韦后和安乐公主。

景龙政变:大唐另一场未遂的“玄武门之变”

先来看看武三思。在权倾朝野之后,武三思开始紧锣密鼓地为下一步布局。庶出的太子李重俊自册立以来,颇有人望,为武三思所忌恨,他指使自己的儿子附马武崇训利用安乐公主在中宗及韦后面前谗害李重俊,企图废掉李重俊太子封号,并通过武崇训怂恿安乐公主在李显面前要求被册立为皇太女,将来好继承皇位。这是一招"曲径通幽"之路,城府极深的武三思与其说在千方百计地将自己的儿媳推上前台,莫如说是在一步步经营着自己重返武周时代的迷梦,他相信,只要能将李重俊拉下马,让安乐公主上位,自己便可重新掌控李唐江山。当然,这个阴谋很快被老臣魏元忠识破,他极力劝阻中宗方才未能得逞,而武三思和太子李重俊的梁子已经深深结下。

再看韦后。对于并非自己亲生的李重俊,韦后同样怀着深深的敌意。每当太子向她请安的时候,她的眼前总是浮现出当年被女皇逼死的亲生儿子李重润,如果不是他早早地殒命于宫廷的争斗,眼前的太子怎么可能轮到李重俊?早已将中宗皇帝控于股掌的韦后,只要一想到将来的继承者是太子李重俊,她便恶从胆边生,她知道,如果真是这样,她苦心争来的权力将不复存在,而这,显然是经历了多年流放岁月的韦后最不希望看到的结局。

景龙政变:大唐另一场未遂的“玄武门之变”

第三个将太子李重俊视为眼中钉的人便是安乐公主。对于这个韦后在流放中途生下的女儿,中宗最为骄惯,他总是觉得,自己对这个女儿的亏欠最多,正因如此,一朝复辟成功,只要安乐公主提出来的要求,中宗要会答应。然而,这样的溺爱换来的却是安乐公主的飞扬跋扈,恃宠而骄。当她穿上百鸟的羽毛织成的裙子,当她和武崇训只有几岁的儿子都被中宗封为镐国公,食邑五百户,她已经全然不把太子李重俊放在眼里,甚至公开称呼太子为奴才,而在公公武三思附马武崇训的鼓动下,她的心思也开始活络起来,皇太子自古有之,而皇太女却没未有过,她必须要争一争!尽管这个要求最终被搁置了下来,但安乐公主的心却再也无法"安乐"下来了。

景龙政变:大唐另一场未遂的“玄武门之变”

当自己的太子之位被这么多双眼睛掂记着的时候,李重俊终于率先爆发了!作为庶出的继承者,李重俊深知自己的处境,他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先下手为强。景龙元年(公元707)七月的长安是如此燥热,诺大的皇城没有一丝风,年轻的太子李重俊披挂上马了。他在短时间内,暗暗地集结起了一支人马,他们是手握重兵的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宗室成员成员左金吾大将军李千里,以及右羽林军将军李思冲、李承况、独孤讳之、沙咤忠义等人,这些人早就对武三思等人恨之入骨,当李重俊说出自己打算发动政变的计划,马上一拍即合。他们兵分两路,一支由李重俊亲自率领,李多祚作指挥,铲除武三思安乐公主等人,另一支人马则由李千里率领,攻占皇城各大城门。

这场突如其来的政变最初还算顺利。当深夜闯入的军队出现武三思武崇训父子面前,尚在迷梦中的二人在梦中看到的最后画面,是一道凌厉的刀光,而安乐公主那天恰好回宫去了,幸运逃过一劫;李千里的人马也是疾如闪电,迅速攻破了各大城门,率军长驱直入,与李重俊和李多祚的人马合兵一处,直逼玄武门。大唐的历史演进中,再次出现了玄武门这个字眼,这座当年唐太宗发动政变的所在,成为了大唐贞观之治的起点,彼时,同样是在玄武门下,历史会给年轻的太子李重俊这样的机会吗?

景龙政变:大唐另一场未遂的“玄武门之变”

历史给出的是否定的回答。和自己的先祖相比,李重俊显然激情有余,智谋不足,其政治经验和最重要的心狠果决更是大大逊色,而这些因素的缺失,注定让这场"景龙政变"只是成为大唐历史中一个短暂的插曲。本来,兵临城门之下的李重俊已对惊魂未定的中宗和韦后形成合围之势,可是他却错误地认为,武三思已除,只消逼迫中宗退位即可,然而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就在双方对峙之时,中宗从城楼下抛出的一句话却彻底搅乱了这支政变队伍的军心,"汝辈皆朕宿卫之士,何为多祚反!若能斩反者,勿患不富贵!"这句被载入史册的劝降之言,也许是中宗执政期内说的最有力最立竿见影的一名话了,因为就在话音落地不久,城下便出现了骚动,很快,兵士们便乱成了一团,政变的执行指挥李多祚被乱军杀死,太子李重俊见势不妙,仓惶逃遁,结果在中途被属下斩于马下。当盛怒未消的唐中宗将李重俊的头颅作为武三思父子的祭献,他长吁了一口气,作为同样从政变中登上皇座的"过来人",唐中宗李显对这个稚嫩而轻率的儿子投去的,是不屑一顾的冷酷神情。

<code>眷言君失德,骊邑想秦馀。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
阿房久已灭,阁道遂成墟。欲厌东南气,翻伤掩鲍车。

——李显《幸秦始皇陵》/<code>

这首《幸秦始皇陵》,是唐中宗李显在拜谒秦始皇陵时有感而发。在平定了太子李重俊叛乱之后,中宗整了整衣冠,便继续开始了他的执政。"阿房久已灭,阁道遂成墟。欲厌东南气,翻伤掩鲍车。"站在秦陵的荒烟蔓草间,中宗对曾经一统宇内最终却和一车鲍鱼同时发臭的秦始皇嗤之以鼻,然而大发感慨的中宗显然忘了,他的帝王生涯根本与秦始皇判若云泥,他的权力早被架空,尤其是当他经历过"景龙政变",亲眼看着自己册封的太子李重俊被斩落马下的时候,他已经成为孤家寡人,而他永远不会想通,公元710年,就在这场政变过去三年之后,他会被一碗热汤饼毒杀,而最终结果他性命的人,竟会是他的骨肉至亲——韦后和安乐公主。

景龙政变:大唐另一场未遂的“玄武门之变”

本头条号"唐诗宋词有风云”已签约维权骑士,严禁盗用,违者必究;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