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新三大病害防控關鍵技術

水稻新三大病害簡介

水稻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的發生危害對水稻生產造成了嚴重損失。水稻稻瘟病菌以菌絲和分生孢子在有病稻穀和稻草上越冬,成為第二年初侵染來源。該病害整個生育階段皆可發生,具有為害時間長、侵染部位多和症狀多樣性等特點。水稻紋枯病由立枯絲核菌引起的,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絲體在病殘體上或在田間雜草等其它寄主上越冬。一般在分櫱期開始發生,最初在近水面的葉梢上出現水漬狀橢圓形病斑,以後斑病增多,常相互癒合成為不規則大型的雲紋狀斑,其邊緣為褐色,中部發綠或談褐色。葉片上的症狀和葉路上基本相同。病害由下向上擴展,嚴重時可到葉尖,甚至穗部發病,大片倒伏。水稻稻曲病由半知菌亞門的稻綠核菌屬病原菌侵染水稻穎花引起的,水稻孕穗至抽穗期發生,病害侵染以水稻孕穗至開花期侵染為主,抽穗揚花期遇雨及低溫則發病重。

水稻新三大病害防控關鍵技術

2.防控技術建議如下:

(1)在水稻(移栽田)分櫱期-拔節期,推薦噴施咪鮮胺·三環唑(有效成分用量4+20 g/畝)或咪鮮胺·春雷黴素(有效成分用量2+8 g/畝)對稻瘟病和紋枯病進行協同防治;

(2)孕穗期-破口抽穗期,推薦選擇殺菌劑丙環唑•醚菌酯(有效成分用量5+1 g/畝)、咪鮮胺·稻瘟靈(有效成分用量3+30 g/畝)、醚菌酯·苯醚甲環唑(有效成分用量4+4 g/畝)其中一種噴霧協同防治穗頸瘟、紋枯病和稻曲病等病害,視病情間隔7~10天噴1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