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與串線:為洛陽博物館經濟上言


整合與串線:為洛陽博物館經濟上言

鄭州說:“鄭州三年百家博物館建設啟動,打造國際知名博物館之城!”

洛陽說:“到2020年博物館總數達到100家,打造洛陽旅遊‘升級版’!”

……

在第三產業快速發展的今天,發展博物館事業由於具有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重功能,成為了許多城市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

一、發展博物館經濟,洛陽的不二選擇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作為十三朝古都的洛陽,依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建設“博物館之都”無可厚非。

整合與串線:為洛陽博物館經濟上言


但是,超出洛陽博物館數量的的城市仍有眾多,如:北京、成都、西安、武漢等地,而如何在眾多的“博物館之城”中脫穎而出,不僅關係著洛陽的二次騰飛,更牽動著洛陽如何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個國家重大戰略中來進行歷史上的擔當。

洛陽博物館之都的建設是一個載體,她肩負著形成洛陽博物館經濟的重任。這是洛陽成為國際化的文旅中心城市的重要途徑,也是洛陽提升“輻射力”、打造“增長極”、形成“新引擎”的不二選擇。

二、“博物館之都”建設的洛陽優勢

打造“博物館之都”,既需要有堅實的物質基礎,涵蓋資金、人力、交通、商業服務等多方面資源,同時也需要具備較高的社會感知認同度,即濃厚的歷史人文氛圍與強烈的社會認同度。

1、交通、產業支撐的經濟基礎

洛陽作為中西部非省會城市中的佼佼者,不僅高速、高鐵、機場、地鐵(規劃建設中)等一應俱全,交通網絡四通八達,而且近年來不斷調整產業結構、招才引智,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旅遊業,地區經濟實力穩步提升,去年的GDP增速升至全國第46位,這些為洛陽的博物館(群)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2、“古來利與名,俱在洛陽城”的歷史文化基礎

洛陽擁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以及1500多年建都史,歷史遺蹟、文化遺產數不勝數。“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兩腳一踩就是秦磚漢瓦”,全市僅館藏文物就多達40餘萬件,佔全省總量的近四分之一。“古來利與名,俱在洛陽城”、“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在歷史長河中,洛陽不僅沉澱了豐富的歷史文化物質和精神資源,而且具有極高的社會認同度。

洛陽“博物館之都”的建設,既是推動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一環,更是因地制宜的發展之策。古語有云:“因利乘便,事半功百”。

三、 “博物館之都”建設遇瓶頸

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是洛陽建設“博物館之都”的“實力”和“底氣”;文旅融合發展戰略,是洛陽建設“博物館之都”的“助力”和“方向”。

1、“博物館之都”建設正發力

從1958年的第一家博物館——洛陽博物館成立至今,洛陽目前已擁有各類博物館(含紀念館)77座,博物館數量、種類以及每10萬人的擁有量均居全省首位,初步形成了以洛陽博物館為中心,以國有博物館為支撐、非國有博物館為重要補充的博物館展示體系。

自佈局洛陽文旅融合發展戰略以來,洛陽“博物館之都”的品牌影響力逐漸提升。洛陽各類博物館2017年共接待遊客817萬人次,2018年接待遊客840萬人次,2019年牡丹文化節期間接待遊客近90萬人次。到2020年,全市博物館總數將達到100家,預計接待遊客1000萬人次以上。

在各方力量的積極推動下,洛陽“博物館之都”建設加速進行,2019年應天門遺址博物館、九洲池遺址公園、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等相繼開放。

2、“聽著嚮往、看著失望”的瓶頸依舊

但是,在博物館數量不斷遞增的同時,各個博物館的質量卻參差不齊、歷史文化資源未能物盡其用,眾多的博物館和景點進去觀覽僅需1-2小時;逛完古墓博物館也不到半天。外地遊客的普遍反映是:除了洛陽博物館、洛陽民俗博物館、洛陽周王城天子駕六博物館和二里頭遺址博物館外,其他的大都是“聽著嚮往、看著失望”。

除此之外,博物館周邊的配套設施如餐飲、住宿、交通等也不盡完善,遊客的黏著度低,無法實現全產業鏈的經濟帶動作用。

四、破局之路:致力於洛陽特色的博物館經濟

洛陽“博物館之都”建設現已初具規模,要突破發展瓶頸、打好博物館(群)的“經濟牌”,發展洛陽特色的博物館經濟,即是當前的“破局之路”。

1、何謂“博物館經濟”

博物館經濟,即以博物館或博物館群為依託,通過發揮博物館的特有優勢和經濟價值,將其與旅遊、文化等產業有機融合的一種經濟形態,也是帶動區域軟實力提升以及經濟可持續發展,促進博物館事業功能發揮的一種區域經濟發展模式。

簡言之,就是要通過具有洛陽特色的博物館(群)系統化、網格化的建設佈局,帶動洛陽地區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

2、將國有博物館合零為整:用“博物館之最”來磁吸天下游客

“讓人們為一座博物館來這座城”,這不僅是一句宣傳語,更是博物館建設追求的目標。人們為探尋紫禁城“紅磚綠瓦”下的軼事打卡北京,為感受秦始皇陵、兵馬俑的氣勢磅礴到訪西安,為暢想夫子廟、秦淮河的“煙籠寒水夜籠紗”的朦朧美前往南京,何以不能讓人們為了找尋文明之根、文化之源在洛陽駐足?

一方面,整合市內各博物館資源,合零為整,統一樹立“博物館之最”品牌,吸引遊客“詳閱”洛陽故事。較為可行的思路是:將洛陽市的17家國有博物館、和4家國有行業博物館進行“邦聯”,按照行業管理的方式,統一對外宣傳的主要口徑。例如:都冠以“洛陽博物館XXX分館”的稱謂、統一線上推廣、統一接待方式等。

另一方面,鼓勵洛陽市的裝備製造業開發代表、蘊含洛陽博物館藏品和文化的文旅產品,延長本地的產業鏈,實現跨行業融合,創新文創產品,融合文具、彩妝、服飾、食品等行業,增加經濟收益的同時也提升了遊客的粘合度。

3、將民營博物館貫穿成線:“劇集式”講述洛陽故事

洛陽在歷史的長河中見證了無數的興衰更迭,在中華文明演進的時空中總能找到洛陽的身影,洛陽民間博物館往往就是這些身影的再現。近幾年洛陽形成了種類繁多、主題鮮明、個性十足的民營博物館群體。

基於此,洛陽式的博物館經濟發展,完全可以將這些博物館按照文物線、藝術線的分類進行“串線”。

可列入文物線的有:洛陽龍門博物館、洛陽碑誌拓片博物館、洛陽圍棋博物館、洛陽樹威古瓷鑑藏博物館、洛陽白河書齋晁氏藏書博物館、洛陽驛站博物館等等。

可列入藝術線的有:洛陽唐藝金銀器博物館、洛陽三彩藝術博物館、洛陽周氏銀器博物館、洛陽金石文字博物館、洛陽河洛石文化博物館、洛陽唐三彩陶藝博物館、洛陽牡丹瓷博物館等等。

這樣,在洛陽“博物館之都”的品牌下,在洛陽市民營博物館協會的組織下,將這些“星羅棋佈”的“繁星”整合成“星系”,“劇集式”向遊客講述洛陽故事。同時融合數字信息化技術進行多渠道、多方式展覽和互動,除了可以培養遊客的忠實度、發揮博物館的事業性功能,也可以延長遊客的遊覽時間、增強遊客粘合度。

4、網格成片:特色旅遊路線帶動多產業發展

故事講述可從不同角度、不同時間段進行,在各點(特色博物館)的基礎上,規劃設計多條不同特色的遊覽線路供遊客選擇,一條線路便是一個故事,如根據漢光武帝劉秀的生前身後故事設計旅遊路線。

在每一條旅遊線路上,包含了多家特色博物館及相應景點,有了客流便能吸引餐飲、住宿、交運、娛樂等行業在該線上集聚。連點成線、由線及面,逐步形成經濟效應,從而帶動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即形成洛陽特色的博物館經濟發展模式。

結束語:古今舊物述洛陽故事,博物館經濟展洛陽新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