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太子丹和秦王嬴政的较量,图穷匕见,国破家亡

此乃《诗经·荆轲》,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动荡乱世,重情重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其例数不胜数。

刺客专诸,公子光设宴款待,专诸刺杀吴王僚以谢款待;信陵君力所能及,给予侯赢充分待遇,侯赢费心费力为其谋划事业,并许下自刎承诺。

燕国太子丹和秦王嬴政的较量,图穷匕见,国破家亡

​今天讲的则是秦王朝堂上、图穷匕首见,还原那个时代的悲壮色彩,重回兵戎相见的战国。提到嬴政、燕丹,就想起一句经久不衰的老话:共患难的友情其实并不少见,难得是同富贵的友情。这从何说起呢?早年嬴政的父亲异人以秦国公子的身份,充当赵国人质,其母赵姬则是吕不韦送予的姬妾,嬴政自降生起,就过着惨淡灰暗的人质生活。

彼时嬴政在邯郸遇到另一个同命相怜之人——燕国太子丹,那时两人在夹缝中生存,彼此的交流成为灰暗岁月里的一丝光。嬴政命理极好,全家在吕不韦的帮助下如愿以偿地离开赵国都城邯郸——这个参杂着复杂情感的软禁之地。

燕国太子丹和秦王嬴政的较量,图穷匕见,国破家亡

​稍纵即逝的岁月里,嬴政迈着稳健的步伐踏入大殿,眼前群臣高呼大王,嬴政接下了秦王的称号,这象征着他要担负起统一六国的重任,既然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主,必要做大事方能为秦国争利。

人生无常,谁曾想到昔日昔日内向腼腆的小王孙,会拥有霸气外露的眼神,紧紧地盯着四分五裂的中原;谁又能想到公元前221年华夏大地归属秦国,当然这是后事了。面对中原局势,嬴政摆出鹰视狼顾的姿态,静静等待。这时燕丹还是燕国太子,燕国实力薄弱, 韩、赵、魏三国接连覆灭,地大物博的楚国还在苦苦支撑,六国大势已去,天下覆灭已成定局。燕丹深知秦国的虎狼之师已经具备吞并六国的实力,其余各国实在无力抵抗,加上齐国愿对秦国俯首称臣,就算齐国子民幡然悔悟,联合燕国也难以抵抗秦国大军。

燕国太子丹和秦王嬴政的较量,图穷匕见,国破家亡

​嬴政和太子丹本是难兄难弟,但命运却将两人推向不同方向,一个是令六国望风而逃的秦国君主,一个是手无实权的燕国太子,两者之间的实力算得上天壤之别。

  • 嬴政年仅二十,平定嫪毐叛乱,软禁生母,夺取相权,可谓君主气魄,如此磨砺成长,方能刚毅英勇。面对这样的君主对秦国来说是百年一遇,而对其他各国就是灭顶之灾,燕丹怎么也不会想到曾经的挚友要来吞并自己的国家,二十年前秦将白起坑杀赵国四十万降卒,如今燕国的十万兵马又怎能抵挡得住来势汹汹的秦军?
  • 嬴政想要整个天下,一个“书同文,车同轨”的天下,这个天下的名字只能是秦。既然武力抵御形同儿戏,太子丹就想出了一招“擒贼先擒王”的主意,其实燕丹选择刺杀秦王除了国恨还有私仇,当时燕丹当了秦国人质,嬴政侮辱于他,若燕丹想回燕国,除非:使日再中,天雨粟,令乌白头,马生角,厨门木象生肉足,乃得归,即《论衡校释》,这让燕丹怒火中烧。
燕国太子丹和秦王嬴政的较量,图穷匕见,国破家亡

​刺杀秦王谈何容易,如何选人摆在太子丹桌上,就在太子丹一筹莫展时,卫人荆轲逐渐走进了丹的视野,荆轲原是卫国人,公元前241年,秦国将触手伸到了卫国的境内,至此卫国化作秦国的一个郡,无家可归的荆轲流浪到燕国,整日提着把宝剑游走街头,仿佛天下之大,竟无容身之处。

荆轲的名声传到太子丹的耳朵里,有勇有谋、处变不惊、临危不惧,这三个成语用来形容荆轲再合适不过,太子丹也很渴望能够结交这样的勇士,为刺秦之计挑选合适的人选。

燕国豪侠田光扮演了太子丹和荆轲沟通的桥梁,他以拔剑自刎为筹码,让荆轲在敬仰之余,对太子丹的贤明仁爱产生了好奇。

燕国太子丹和秦王嬴政的较量,图穷匕见,国破家亡

​等到荆轲来到府邸,太子丹倾尽全力来侍奉荆轲,美酒佳肴、香车美女,应有尽有的珍宝,数以百计的家仆,太子丹拼命砸钱,终于打动了装疯卖傻的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易水歌》唱出荆轲的豪情,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后世很多人指责太子丹虚伪、难成大事,这是何解呢?


当时荆轲提出要等待好友高渐离,太子丹却因时间紧迫为由,给荆轲配上秦舞阳,催促其上路。秦王宫中,图穷匕见,刚才俯首称臣的燕国使臣,拿出匕首,欲刺秦王,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直到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失败的荆轲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即《战国策》

太子丹的痛下杀手,令劫后余生的嬴政勃然大怒,当场下令派名将王翦率军攻打燕国,肝胆俱颤的燕王喜不惜杀死亲生儿子,来换回秦王的原谅,但秦军已兵临蓟城下,公元前222年,燕国,灭亡,燕丹也为此付出自己的生命吗,燕丹“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的政治决策让人反思,后世苏洵在《六国论》中评价: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也。”

【参考文献】

[周]佚名: 《诗经》

[战国]佚名: 《战国策》

[北宋]苏洵: 《六国论》

[近代]黄晖: 《论衡校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