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心法師》《盜墓筆記》等國產爆款為何只續集、不續命?

作為“無心”系列的續作,《無心法師3》再度迴歸。

來源:獨訊頭條自媒體平臺:入駐獨訊頭條自媒體平臺,享受三億補貼

依然是玄幻+驚悚+愛情+搞笑的懸疑劇,然而與2015年作為爆款網劇出現的《無心法師1》相比,續集表現的似乎不那麼盡如人意,再也無法重現五年前首部播出時流量與口碑雙在線的境況。

《無心法師》《盜墓筆記》等國產爆款為何只續集、不續命?

2015年,《無心法師1》憑藉驚險新奇的劇情和生動靈活的人物,驚豔了不少觀眾,搜狐視頻播放量高達16.68億,直到現在,《無心法師1》的豆瓣評分仍保持在8.3分。

而後兩年,《無心法師2》話題熱度遠不及前作,觀眾口碑也是高開低走,收官後只拿到了6.1分的豆瓣評分。

如今第三部,《無心法師3》在口碑上有所迴轉,豆瓣7.0分,然而與第一部相比仍然相差不少,並且觀眾、粉絲對於續集中的劇情頗有不滿。來源:獨訊頭條自媒體平臺:入駐獨訊頭條自媒體平臺,享受三億補貼

《無心法師》《盜墓筆記》等國產爆款為何只續集、不續命?

可以說,具有爆款基因的《無心法師3》是唐人打出的一張大牌,粉絲情懷、懷舊心理都可能助力續集出圈。然而現在的情況來看,並不容樂觀。

續集難以再現往日輝煌,這不只是《無心法師》系列遇到的問題。

國產續集:十續九撲

在作品獲得一定影響力之後,拍攝續集成為延續並強化IP,實現品牌效應的最佳途徑,既為影視市場帶來更多活力,又能實現自身內容的可持續性傳播。

因此但凡爆款劇,大多有續集。有些是根據IP改編提前策劃,有些則是因為第一部火爆,重新啟動續集項目。

2015年,改編自尼羅小說的《無心法師》可謂是一匹“黑馬”, 雖然出身小眾IP,但憑藉高品質、“非五毛特效”獲網友認可,加上“自來水”的推波助瀾,《無心法師》被推上了網絡自制劇的潮頭。

網友們評價也很高,更是吊打當時大投資大IP的《盜墓筆記》,“演員演技特別自然,特技場景都良心!《盜墓筆記》特效五毛的話,無心有五塊吧!”

因此,兩年之後,改編自小說第二、三部的故事,把降妖除魔與抗日背景下的國仇家恨聯繫起來的《無心法師2》上線,原本是想再續爆款,然而最終以6.1的評分收官。

對於國產劇來說,不僅是《無心法師》系列,大多國產續集大多表現都不讓人滿意,擺脫不了“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魔咒”。

我們總結了最近今年系列作品,單純從評分來看,幾乎每一部續作評分都呈現下降的趨勢,並且續作一般都在3季以內。來源:獨訊頭條自媒體平臺:入駐獨訊頭條自媒體平臺,享受三億補貼

《無心法師》《盜墓筆記》等國產爆款為何只續集、不續命?

△ 近幾年部分國產續集作品一覽表

甚至《愛情公寓》系列、《還珠格格》系列、《家有兒女》系列等老牌電視劇均出現續集口碑下滑的情況。

即使像《大軍師司馬懿》《琅琊榜》第二季口碑不落,但續集的播放量往往又大幅下滑。

《軍師聯盟》以70.82億的播放量、8.1分的評分成為2017年的爆款網劇,續集《虎嘯龍吟》在口碑上依舊延續前作,評分高達8.4分,但該劇的播放量僅有48.55億,和前作相差超過20億。

《無心法師》《盜墓筆記》等國產爆款為何只續集、不續命?

同樣情況再看美劇,動輒七八季,且每一季都在平均水平以上。

就拿《生活大爆炸》以及《權力的遊戲》為例,基本都在9.0分左右上下有輕微浮動,不僅總體質量很高,且浮動很小(除《權力的遊戲8》爛尾導致評分降低之外)。

《無心法師》《盜墓筆記》等國產爆款為何只續集、不續命?

此外,觀看人數也呈現呈遞增趨勢,《生活大爆炸》第一季的收視人數僅840萬,第十季達到1899萬人。其中,該系列的最高收視人數達到了2040萬。

來源:獨訊頭條自媒體平臺:入駐獨訊頭條自媒體平臺,享受三億補貼

《無心法師》《盜墓筆記》等國產爆款為何只續集、不續命?

由此可見,與國外的續集作品相比,國內無論是IP改編,還是原創作品的續集總體都比較薄弱。

《無心法師》《盜墓筆記》等國產爆款為何只續集、不續命?

這既與美劇英劇等製作播出模式不同有關,同時也與國內劇集製作的不標準、不完善有關係。

那麼在劇集製作環節中參與的編劇、製片、演員,到底是該為續集撲街魔咒買單呢?

阻礙國產續集長命的“三座大山”

參考美劇模式可以看出,季播美劇往往從規劃開始就具備工業化體系,如提前規劃季播內容和演員合約,先製作幾集的體量,根據觀眾的反響進行商業決策,也就是邊播邊拍攝的模式。

而國內劇集往往是在第一部反響不錯後,才會開始籌備第二季以及後續,這就造成了續集難以是原班人馬、劇本創作不連貫以及匆匆上映等問題。

1、急於盈利遭“反噬”

在當下的國內影視圈,一方面,國內影視公司對於IP的追逐並沒有停止,如果搶不到人氣高的網絡小說,原創乏力的背景下,拍攝人氣影視劇的續集也是一個看似穩妥的選擇。

畢竟這些人氣劇一般都有著大量的粉絲基礎,也積累了一定的熱度。

並且,一般來說,第一部的成功會吸引更多廣告主和投資方,參與者增多,便難免受到“外部干擾”。

“第一季打口碑,第二季多賺廣告費。”有業內製片人表示。而若續集沒有把握好廣告植入的頻率和尺度,也會影響觀眾的觀劇感受及口碑。

我們看到《歡樂頌》第一季7.4分,而過度的廣告植入以及劇情注水讓《歡樂頌》第二季的口碑遭遇滑鐵盧,豆瓣評分由7.4分跌至5.4分。

《無心法師》《盜墓筆記》等國產爆款為何只續集、不續命?

《無心法師》《盜墓筆記》等國產爆款為何只續集、不續命?

不可否認,植入廣告目前確實已成為很多電影、劇集募集資金、防止虧損的一大渠道。拿捏好分寸,自然可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來源:獨訊頭條自媒體平臺:入駐獨訊頭條自媒體平臺,享受三億補貼

可是一旦植入的太硬、太多,以及強行植入與劇情不相符的品牌,就有點傷害劇情、人物,敗觀眾緣了。

並且,為了抓住第一部的紅利,將原有的流量和知名度迅速商業化,留給續集的製作週期是相對較短的,倉促上馬製作,續集的質量可想而知。

《青雲志》系列雖然以季播的方式播出,但本質上仍是一次性拍完,且每季推出的間隔時間僅有一兩個月。這種非固定的播出時間、非邊拍邊播的製作模式讓這些劇很難達到高水平的製作。

2、原班人馬湊齊難

一般來說,第一部劇火了之後,相關演員以及製作班底身價便會暴漲,等到續集製作時,啟用同一批演員,成本就會大大增加。

因此,大多數續集拍攝,都會啟用新的演員, 調換製作班底,“原班人馬”難聚齊成為續集“掉粉”的主要原因之一。

《琅琊榜2》雖然幕後團隊是原班人馬,但是主演陣容胡歌、王凱、劉濤的缺席,都讓續集熱度減少。

《無心法師》《盜墓筆記》等國產爆款為何只續集、不續命?

《無心法師2》曾因金晨缺席,也引發不少前作粉絲的爭議,導演不再是林玉芬,對整部劇的節奏和氣質也有影響。

演員一換整個故事和人物都有脫離感。

到了《無心法師3》,無心還是那個不老不死的無心,陳瑤在第三部裡晉升為女主,扮演了兩個角色,一個是男性角色柳玄鵠,一個是女性角色柳青鸞。

紅色的斗篷,齊劉海,表面天真無邪實則腹黑陰冷,陳瑤在《無心法師1》中飾演的嶽綺羅雖是反派配角,但觀眾對她的喜愛甚至超過了金晨飾演的女主月牙,那句“張顯宗,我牙疼”讓劇粉至今念念不忘。

因此可以說,製片方第三季也為了迎合觀眾,讓陳瑤擔任了女主。

《無心法師》《盜墓筆記》等國產爆款為何只續集、不續命?

然而在《無心法師》第一部中,無心喜歡的月牙兒是被嶽綺羅殺死的,嶽綺羅也有張顯宗這條線,雙方CP都互不影響,且深受觀眾喜愛,這一部,無心要和嶽綺羅談戀愛。

演員、角色與之前作品的錯位,也讓很對觀眾難以適應。四部原著裡,無心都有自己的官方CP,而前傳《無心法師3》把故事引向了對嶽綺羅的過度依賴和消耗。

在這方面《歡樂頌》製作方就很有前瞻性,從一開始就是按照季播劇的方式進行策劃,每一位演員簽訂的都是三季的合同,所以無論劇本之後如何調整、戲份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演員都要完成第二部和第三部的拍攝,這也是《歡樂頌》劇組“原班人馬”為何能湊的那麼齊的原因。

3、故事難以“系列化”

來源:獨訊頭條自媒體平臺:入駐獨訊頭條自媒體平臺,享受三億補貼國內編劇的工作都是前置的,最開始就完成了所有劇本的創作。這對於等播完了才決定拍攝第二季的電視劇製作現狀來說,對編劇的考驗就顯現了。

續集如果只是延續前作的思路、內容,雖然保險,但可能讓觀眾失去興趣;如果改變前作的設定,又會讓觀眾覺得不是自己心中的那部戲,從而拒絕觀看。

因此續集為了刻意複製前作的成功,沒能做到緊跟時代和自我創新,內容上往往是對第一部情節的注水和拼命拉長,創新能力不足,人物和故事都顯得單薄了。

對於《無心法師3》來說,就有過分寄託情懷和迎合觀眾取向,內容創作上缺乏具有吸引力的新鮮設定的嫌疑。

或許是因為“建國之後不能成精”的審核問題,《無心法師3》在時間線上設置為整個系列的前傳,將故事時代背景從前兩部的民國跳轉到了盛唐末年。

《無心法師》《盜墓筆記》等國產爆款為何只續集、不續命?

因此,這部雖然是第三部,實際在劇情上是第一部,要講無心和嶽綺羅之間如何相識,青鸞和玄鵠又是怎麼和之後的嶽綺羅成為聯繫的。

由於劇情完全是編劇原創的,根據原著的內容重新寫的,就極容易有漏洞。因為你要保證和原著的人設一樣,還能跟之後的故事聯繫上。

但脫離了民國背景的《無心法師3》,在人物人設上、故事展開方式上都有了不同,被一些網友吐槽是低配版的《聊齋》和《神探狄仁傑》。

有IP基礎的續集改編都困難重重,更何況原創劇作呢。在之前,就有製片表示:“中國的電視劇大多都是一個完整的故事,給第二季留下的空間太小了。”

《行屍走肉》之所以好看,是因為人物氣氛刻畫的非常棒;《無恥之徒》之所以能拍7季還那麼吸引人,是因為整個故事永遠有可以突破的地方,人物多、故事體量大、每一個人單拎出來都可以撐一季。

而如果一部電視劇的體量是最初設計好的,故事所有的梗都用完了,人物已經完成了成長定性,除了把所有的設定都擊垮重來且和第一季不一樣,不然第二季就非常難看了。

熱門IP拍續集,成功和失敗的例子都有很多,因此人氣劇拍續集的關鍵還是在於如何進行“再創作”,而不是躺在原作成功的基礎上“吃老本”。目前,國產劇集編劇工作是前置的,最開始就完成了所有劇本的創作。

“季播”模式為續集探路,最終還是要打動觀眾

歸根到底,我們很多電視劇開發缺乏前瞻性和長期規劃的表現,很多製片方都是等劇火了之後才想到要拍續集。

因此前期規劃的缺失會給拍續集增添很多難度,不僅是劇本缺乏分步規劃,原作導演、演員等主創班底的檔期、意願等都難以統一,更不用說在續集中保留原作的靈魂和精髓。

而相較於國產劇續集屢試屢敗,美劇的季播模式則得心應手。

續集一直是美劇的“吸金大法”。《老友記》10季、《無恥之徒》8季、更不用說《絕命毒師》《破產姐妹》《行屍走肉》《權利的遊戲》……幾乎熱門的美劇續集都輕鬆超過了5季,每一季都受到觀眾的熱捧。

美劇在保留第一季精髓的同時故事又在不斷髮展,新的枝葉不斷生長,最終形成了一棵參天大樹。

其季播和製作模式,或許正是國產作品需要學習的。來源:獨訊頭條自媒體平臺:入駐獨訊頭條自媒體平臺,享受三億補貼

我們瞭解到,其實行業內也已經有人開始嘗試美劇的季播模式,《歡樂頌》便是其中之一。

《無心法師》《盜墓筆記》等國產爆款為何只續集、不續命?

《歡樂頌》製片人侯鴻亮在媒體採訪中公開表示:“《歡樂頌》最初策劃就是季播,不是一次性拍完。”在他看來,按季播的節奏來拍攝和製作電視劇會是以後的主流方向,而能夠拍到八九季的作品,一定能夠獲得巨大利潤。

不過,《歡樂頌》續集也因為後續的廣告植入、劇本等問題,口碑也受到影響。

但這種探索或許值得大體量IP作品的學習,提前規劃,做好長遠開發和拍攝的打算,才能收穫長尾效應。

並且縱觀國產續集作品,並不是全軍覆沒。

《毛騙第一季》豆瓣評分8.4,《毛騙第二季》豆瓣評分9.3,《毛騙 終結篇》豆瓣評分9.6,足以“封神”。

更重要的是,導演不知名,演員不知名,內容不主流,受眾小卻幾乎收到一致好評,網友評價原因就在於“劇情,寫實!”

由此可見,即使作品小眾、製作投入不大,但重在走心,每一部都能讓觀眾看到新鮮的東西,都能打動觀眾。這才是根本。

說到底,成熟的市場必然會催生成熟的影視劇續集生產體系,對中國而言,如果原創作品的市場前景都無法有良好的預見,那續集就更是一片浮雲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來源:獨訊頭條自媒體平臺:入駐獨訊頭條自媒體平臺,享受三億補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