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最佳短片《校合唱團的祕密》:一個關於合唱團"打假"的故事

奧斯卡最佳短片《校合唱團的秘密》:一個關於合唱團

《校合唱團的秘密》

《校合唱團的秘密》是匈牙利導演克里斯托弗·迪克2016年的作品,該片曾獲得第89屆奧斯卡最佳真人短片。影片講述了20世紀90年代發生在匈牙利布達佩斯的校園故事,全片25分鐘,劇情跌宕、情節緊湊,以校園合唱團故事為背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從兒童視角出發,揭開了戰績顯赫的合唱團背後的秘密。

一、故事梗概


奧斯卡最佳短片《校合唱團的秘密》:一個關於合唱團

《校合唱團的秘密》

索菲是一個插班生,來到學校的第一天,從門縫中看到合唱團排練的場景,心生嚮往。她從校長口中得知,每一名孩子都可以參加合唱團,這是校長的"原則"。想到自己能夠加入這個獲獎無數的"明星合唱團",索菲十分開心。

插班生索菲很快在班級中結識了新朋友麗薩。麗薩是合唱團主力也是老師的愛將,天生擁有"好嗓子"的她既是主唱也是班級的明星。二人逐漸成為了形影不離的好姐妹。

奧斯卡最佳短片《校合唱團的秘密》:一個關於合唱團

《校合唱團的秘密》

第一次合唱排練後,老師單獨留下了索菲,告訴她今後排練要"默唱",不要發聲。因為索菲還不夠好,但是比賽在即,她唱出聲的話會影響隊伍衝擊冠軍。索菲聽到後深受打擊,老師囑咐她不要告訴其他人,因為別人知道後會"嘲笑"她,臨走前還要索菲拿上屬於她的那顆合唱團"糖果"。整個對話中,老師幾乎使用了"威逼利誘"的說服辦法,用老師專業的判斷打擊索菲的自信,並讓索菲相信這是對隊伍最好的做法,最後用"糖果"來表面安慰索菲受傷的情緒,讓她意識到自己還是合唱團中的一員。

很快,排練過程中麗薩發現索菲的"不對勁兒",索菲只是在對口型,沒有真發聲。多次追問下,索菲向麗薩吐露積壓心底的秘密,委屈的淚水灑在了好朋友的就肩膀上。得知真相的麗薩逐漸發現,不止索菲,合唱團中很多同學都在"對口型"。麗薩忍不住向老師抗議,認為這對大家不公平,大家都喜歡唱歌,應該放聲歌唱。

奧斯卡最佳短片《校合唱團的秘密》:一個關於合唱團

《校合唱團的秘密》

麗薩決定退出合唱團,但是老師卻對麗薩說,"人生並非總是公平的",其他同學沒有麗薩的好嗓子,如果只允許有天賦的孩子參加合唱團那才不公平。如果所有人都發聲,那麼合唱團就沒辦法得獎,大家會失去前往瑞典等地方遊玩的機會。

老師在麗薩面前,讓所有被告知要求"默唱"的孩子們舉手示意,麗薩和索菲才知道,原來合唱團中有很多人都在"對口型",她們大為震驚。此後,麗薩依然無法釋懷,她所理解的"公平"並不是老師口中的"公平"。她和索菲合謀一個點子,然後與合唱團同學一起配合,踐行了這個想法。

奧斯卡最佳短片《校合唱團的秘密》:一個關於合唱團

《校合唱團的秘密》

合唱團比賽當天,所有孩子全都"默唱",老師反覆示意終究失敗,孩子們齊心協力用集體"默唱"的形式對抗老師,場面一度尷尬至極,老師一怒之下狼狽離開。就在這時,天籟之聲響起,麗薩帶頭,合唱團的孩子們大膽放聲歌唱。最後,合唱團有沒有取得冠軍呢,這已然不重要了。

孩子們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合唱團"打假"行動,同時也讓我們反思何為“公平”。在孩子們的世界裡,所謂公平就是每個人都可以感受音樂、真誠發聲。成年人構建在成功框架下的"公平"以犧牲孩子對音樂的熱情為代價,那份功利心在孩子們天籟歌聲下對比下顯得那麼醜陋和不堪。

二、視聽語言:音樂串聯情節、把控節奏;鏡頭突出劇情、增強對比

  • 1.音樂方面

影片本身就是一部以"音樂"為背景和內容的作品,無論在劇情內容安排上還是在影片節奏控制上,"音樂"都成為了影片重要的紐帶和組成部分。

  • 腳步聲與合唱聲組合:引入故事,天籟之聲初現
奧斯卡最佳短片《校合唱團的秘密》:一個關於合唱團

《校合唱團的秘密》

影片開頭,鏡頭畫面全黑,走廊中帶有迴音的腳步聲慢慢靠近,進而合唱團天籟般的歌聲由弱變強地加入,而後鏡頭中出現女主角索菲走在教室過道的畫面,拉開整個故事的序幕。腳步聲的帶入,使得觀眾可以跟隨索菲的步伐迅速帶入故事,增加了觀眾與影片之間的粘性,也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合唱團的歌聲逐漸增強,孩子們的聲音是那麼空靈透亮,仿若雨後天空乾淨得毫無雜質。

  • "拍手歌謠":天然分段、遞進故事
奧斯卡最佳短片《校合唱團的秘密》:一個關於合唱團

《校合唱團的秘密》

拍手歌謠明確出現了兩次。第一次在第11分鐘,索菲被老師要求默唱之後,第二次合唱團排練中,麗薩就發現了站在身旁"假唱"的索菲,進而推進了麗薩發掘背後真相。第二次在第20分鐘,也就是麗薩與老師對峙之後,合唱團"默唱"秘密被揭穿,麗薩想出了揭露真相的好點子,也將影片帶入結尾最"燃"、最振奮人心的情節。

作為一部短片,需要在25分鐘之內完整敘事一部跌宕起伏的故事並非易事。導演巧妙利用"拍手歌謠"將影片進行切割,就好像我們寫文章時設置的標題。"歌謠"幫助觀眾將故事進行"分段",使得結構都更為明朗。"歌謠"本身音樂節奏歡快,又可以起到遞進故事的效果。"歌謠"聲起,預示故事轉折即將到來。

  • 2.鏡頭方面
  • 主觀鏡頭:利用"主角之眼"交代劇情
奧斯卡最佳短片《校合唱團的秘密》:一個關於合唱團

《校合唱團的秘密》

索菲作為一個轉學插班生,對周邊的環境自然充滿好奇和戒備。為了體現主角的情緒並更好交代故事走向,影片中多次利用主觀鏡頭,帶領觀眾一同揭開校園新生活以及合唱團的神秘面紗。

索菲第一次看到合唱團是在門縫中"窺探"到的,這樣的形式也形成了一種影片暗示,暗示合唱團"暗藏玄機"。同時,提示觀眾跟隨主角之眼一道,"窺一窺"合唱團的另一面。

後來,教室的畫面裡,也是通過數次主觀鏡頭進行敘事。主角之眼中,我們可以看到同學們課間的歡樂互動、課堂上的打鬧小動作,進而注意到另一位主角麗薩。我們能感受到麗薩是一位很受歡迎的小姑娘,上課有人給她遞紙條,座位後面小男生用鉛筆撥動她的頭髮等等。

麗薩非常熱情善良,作為班級的明星人物,主動關照插班生索菲,坐在索菲身邊與其交流,完成小夥伴之間的破冰活動。

  • 特寫鏡頭:衝突角色特徵、增強對比效果
奧斯卡最佳短片《校合唱團的秘密》:一個關於合唱團

《校合唱團的秘密》

合唱團首次排練中,影片利用特寫鏡頭對比著插班生索菲、班級明星麗薩、合唱團名師之間的表情變化。索菲非常享受地參與首次排練,從剛開始試探發聲到後來大膽合唱,我們看到索菲臉上充滿開心和滿足。麗薩則表現得非常自信,站在合唱團隊伍中顯眼的位置,沉浸在她熱愛的排練之中。老師告訴大家比賽成功後將有機會前往瑞典旅行,麗薩的排練顯得更加認真賣力。而老師呢,她的特寫鏡頭中,我們感受到她對每一個聲音的標準都很高,她仔細識別合唱聲中的細節,偶爾還會眼皮低垂若有所思。

索菲被老師要求默唱後,心情十分低落。回家路上,特寫中的索菲十分消沉,再次與麗薩滔滔不絕的狀態形成對比。一個被老師"打擊",一個被老師"看好",兩人的對比十分明顯,也側面反映了老師對於孩子們的影響多麼明顯,原本樂觀的孩子變得沉默,而擁有光環的孩子則更加自信,敢於表達。

三、意象與隱喻

  • 糖果:孩子們的"蜜糖",成年人的"砒霜"
奧斯卡最佳短片《校合唱團的秘密》:一個關於合唱團

《校合唱團的故事》

每次排練後,學生們都可以從合唱團老師這裡得到一顆糖果。這顆糖果表面看是對孩子們的獎勵,得知老師讓很多孩子都"默聲假唱"時,我們就能感受到這些"糖果"背後有著更深的用意。就好比,我們傳統習俗中,在小年這一天民間祭灶王時要擺上"糖瓜",相傳也是為了堵住"灶王爺"的嘴巴,讓他向"天庭"彙報時,能夠多說好聽的。影片中的"糖果"在這裡的作用也較為類似,因為他們的共同點就是"甜"和"粘"。

成年人用"糖果"堵住孩子們的嘴巴,讓他們將秘密深藏於心;成年人利用"糖果"收買孩子們的心,讓他們守住真相不要張嘴,張嘴的話"糖果"就掉了,吃不到了。

"糖果"又像是一種諷刺,成年人認為孩子就是容易哄騙,給一點"甜頭"就可以幫成年人掩蓋"虛偽"的面目。但是當最後孩子們集體戳穿老師的謊言時,我們看到了孩子們心中對"公平"的捍衛,原則面前孩子比成年人還要堅定,豈是一顆"糖果"就能收買的,這裡的"糖果"諷刺著成年人"自欺欺人"的把戲。"糖果"既是孩子們喜愛的"蜜糖",又是成年人良心上的"砒霜"。

  • 鏡子:他人目光與自我認同
奧斯卡最佳短片《校合唱團的秘密》:一個關於合唱團

《校合唱團的秘密》

索菲被老師否定之後,回到家捂著耳朵,低聲演唱合唱團的歌曲。轉身面對鏡子,自己用"氣"發聲,看著鏡子裡的自己,嘗試著老師口中所謂的"默唱"。我們在鏡子中看著索菲,索菲子鏡子裡看著自己,本來對音樂抱有熱情、對合唱充滿興趣的孩子,卻在鏡子中不能真實地去面對自己,逼迫自己成為了一名"演員"。

鏡子,原本可以幫助我們看清真實,但是當人們刻意粉飾和故意掩飾之後,它所折射出的卻是真實的對立面。在鏡子面前,我們無奈看到可憐的索菲,被打擊的自信、被打消的興趣、被擊穿的內心。在鏡子面前,我們又彷彿看到成年人功利世界裡那顆被矇蔽的心,孩子們都成為合唱團爭名逐利的工具後,音樂所帶給人們的精神愉悅又何在呢。

哲學家拉康曾提出"鏡像理論",指混淆了現象與想象之間的某種情況。嬰兒初次照鏡子時,他意識不到鏡子中的是自己,他先認識到的是"他人",而後才意識到"自己"。這個理論讓我進一步反思,我們"自我"意識的發端也許已經從"嬰兒"階段開始,我們潛意識中對"自我"的認同,也包含著對"他人"目光的理解。而影片中鏡子裡的索菲,顯然已經被老師的"他人"目光打擊得逐漸失去"自我"認同。作為觀眾的我們,也是另一種"他人"目光,透過鏡子審視、反思成年人關於成功的定義和規則。

  • 耳機:"裝聾"與"作啞"
奧斯卡最佳短片《校合唱團的秘密》:一個關於合唱團

《校合唱團的秘密》

麗薩和索菲在家裡聽"狐狸舞",兩個小姑娘戴著耳機,單純享受這音樂帶給她們的快樂。索菲聽得入迷,讓麗薩再次播放,麗薩假裝聽不到。在這裡,麗薩和索菲轉換了角色,麗薩變成那個"默聲"的人。索菲向麗薩大喊,表達自己的意願,在喜歡的音樂面前,索菲"作啞"時間太久了,索菲終於大力發聲了。

隨後,兩個人在第二次播放"狐狸舞"時,手舞足蹈沉浸在音樂中,麗薩通過這樣的方式感受到了索菲是真的熱愛音樂和歌唱。也是通過這件事,在麗薩的鼓勵下,索菲向麗薩吐露了壓在心底的秘密,合唱團的秘密。究竟誰才是帶著耳機裝聾的人,合唱團老師帶著一副"無形"耳機,沉浸在自己的“完美”合唱團世界裡。

四、關於"公平"的理解

  • 1.成年人的"公平"
奧斯卡最佳短片《校合唱團的秘密》:一個關於合唱團

《校合唱團的秘密》

"功利主義的特徵是直接地涉及一個人怎樣在不同的時間裡分配他的滿足,但除此之外,就不再關心滿足的總量怎樣在個人之間進行分配。"(羅爾斯《正義論》)

無論從校長的角度還是合唱團老師的角度,他們所謂的"公平",是帶有功利色彩的"公平"。

校長認為讓所有孩子參與合唱團,這是學校的特色,也是他自己的榮耀。老師為了讓合唱團取得好成績,更是誘導孩子們採用"造假"的方式換取所謂的"成功"。而這份榮耀背後,卻扼殺了孩子們對於音樂的熱愛。

在他們的功利世界中,他們關心地是如何用最快的辦法滿足他們對"虛名"的嚮往,但是這份"虛名"是不是孩子們需要的,或者在此過程中,有沒有傷害到孩子們的身心,他們沒有更多關注。反而,在尚未成年的孩子面前,樹立了不正確的價值觀念,並企圖利用"道德"綁架的方式,將"假唱"冠以合理的名義,讓孩子們不得不為"集體榮譽"承受一份"生命之重"。

老師告訴孩子們,這樣可以讓沒有天賦的孩子也能成為明星合唱團的一員,可以讓他們一同分享這份榮光。但是她卻沒有想過,對於孩子們而言,共享榮譽和共享音樂之間,哪一個更為重要。成年人總是想利用"捷徑"獲取成功,他們不惜犧牲孩子們的天真,利用孩子們的善良。一場場比賽讓老師都沒有時間好好幫助孩子們更好提高發聲和歌唱技巧,而讓孩子們成為他們的奪獎機器。

  • 2.孩子們的"公平"
奧斯卡最佳短片《校合唱團的秘密》:一個關於合唱團

《校合唱團的秘密》

"在所有德性中唯有公正是關心他人的善。"(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

在麗薩及合唱團孩子們的世界裡,他們理解的公平則更為純粹。麗薩得知合唱團秘密之後,最初想到的是這樣對其他夥伴不公平,每個人都有享受音樂的權利。她從關心他人出發,去詮釋她的"公平"。正如亞里士多德提出公正德性的概念,就是關心他人的善。在孩子角度,他們考慮問題顯然不會像老師那樣"功利",他們從"善"的本質出發,注重的是在音樂面前人人應該平等。對獎項有執念的是那些大人,孩子們更加純粹地關注歌唱和音樂本身。

此外,孩子們的勇敢也格外可敬,賽場上他們獨有的方式揭露真相,這也是他們向那些功利大人們發出的"無聲抗議",捍衛他們心中"公平"的音樂之夢。

五、結語

奧斯卡最佳短片《校合唱團的秘密》:一個關於合唱團

《校合唱團的秘密》

這是一個關於合唱團"打假"的故事,短短25分鐘導演將故事節奏、戲劇衝突、角色特徵等完整把握、全面考量,不失為一部精彩短片,讓人看後大呼"過癮"。同時,他也利用孩子們"打假"的行為,揭穿了合唱團背後的秘密,更揭露了人性的本質。表面打的是"假唱",實則擊打的是"人心",擲地有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