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20幾本文學著作,怎麼思想還是沒改變呢?

解強強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20幾本書能改變一個人思想?!

1,一個人的思想形成是由受多方面的因素影響的,而且也是逐步形成的,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三觀”,即人生觀,價值觀,歷史觀。

2,基本的觀念形成,也就是所說的為人處世,第一受家庭環境影響,父母,兄弟姐妹的日常行為規範直接影響彼此。

3,你的生活環境,你是生活在城市,鄉村,大地方,小山村,自然影響你的“見識”,見多了才能識廣,水到自然渠成,你的價值觀念也就有了區域印記。

4,生活在鄉村的孩子們(這裡沒有對錯,是非)睜眼看見的是田野,鄉村,他們瞭解的也是這些東西,生活在大都市的孩子接觸的又是另一個世界,他們優先接觸的是前沿科技,資源的匹配自然傾斜了,結果可想而知。

5,讀書肯定能改變一個人許多東西,對三觀的影響很大,但不是主導性的,全方位改變自己,提升自己吧,當然讀書必須堅持下去,二十本太少,二百本不多,努力吧,朋友!

希望對你有幫助。春天來了,秋天收穫的季節就不遠了!


雨落一方


我少年時看了百十本武俠小說,思想也沒改變,老想著飛簷走壁。

終於有一天我被一隻兇狗追得滿街跑,當天晚上就實現了夢想,真得夢裡飛起來了。

可醒來後,思想一下子改了過來,什麼神功純扯淡,不如一隻狗。

書無實悟,萬卷無用,何況二十本,一經實悟,書可以放下不讀也行,

當然最好是邊看邊悟。


默玄吟雷


你好,我來回答一下你這個問題。

如果想要看的書不白看,那我這邊給出以下幾個建議。

1.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記得記筆記,在看書時可以摘抄,(可以摘抄有想法的地方,有觸動的地方,你覺得文筆寫的很好的地方)

2.知行合一

記了筆記之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實踐,那麼怎麼實踐呢?我這邊有幾個建議。(有想法的地方進行深挖:為什麼我這裡有想法?這個想法可以用在哪裡也成立?這裡寫作手法我可不可以借鑑?)

3.持續改進

經常對自己的總結和實踐進行回憶,看看自己哪裡做的好,哪裡有進步,哪裡還要改進。

4.持之以恆

質變引起量變,在正確的方法上不斷堅持,皇天不負有心人。




玩逸生活paint


我相信看了20幾本文學著作,對你一定是有所影響的。

在讀書的過程中,你肯定有所感觸、有所思考,但它們可能很短暫,甚至就那麼一瞬間,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你,你的思想在潛移默化的改變著;

而我們對潛移默化的改變是難以感知的,所以就造成了潛移默化的改變,沒有感知的習以為常,然後又是潛移默化的改變,之後又是沒有感知的習以為常,如此反覆,就算變化很大,但過程中一步步的習以為常,已經讓我們真正習以為常,自己無法察覺,正所謂常見則不疑,只有光看開頭與結果的人會感到變化之大,過程中人是何其的自然;

所以你讀了20本書,就算思想有大變化,你也是沒有感覺的,何況20本書並不多,變化不大就更感覺不到了。

讀書就是心靈的洗禮,是個自然而然的過程,過分追求最終達到怎樣的程度,會使得讀書變得乏味,所以順其自然就好,量變的積累自然能達到質變的效果。


奶茶愛尚咖


用臺灣著名作家三毛一段話送與你:

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雲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裡。

——三毛

附:本人寫字一幅。



小挺寫字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思想境界的提升僅靠閱讀20幾本文學著作是很難達成的。

思想境界的提升一定是潛移默化之中的。把閱讀作為一種習慣,堅持不懈的同時還要勤于思考總結。否則就成了錢鍾書所說的“四腳書櫥”,僅能記憶知識而不能把知識轉化成智慧,不得不說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


小馬拾圖


首先,知識和思想不是簡單的嫁接和疊加的過程。

古語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所以,我們不能讀死書,應該帶著問題,帶著思考,讓不同的想法在你腦中碰撞,從而加深自己的理解。比如我們學習孔子,老子不是學了就完事了,我們要各自加以對比,不同的思想在不同的時間段不同的地方分別產生了怎麼樣的結果,有何影響。

任何有血有肉的故事都是基於生活,基於現實的,這才是他擁有生命力的關鍵。巴爾扎克流浪街頭寫《人間喜劇》,“硬漢”海明威正因為參加了兩次世界大戰才能寫出《永別了,武器》,《老人與海》這樣的不朽名篇。所以,我們要了解作者,瞭解他們的世界,感同身受,這樣閱讀就會有很強的代入感,再同他們同呼吸,共命運的時候,相信我們就會有更深層次的思考。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所以,讀完一本書我們要結合自身的經歷做到“知行合一”。小時候看朱自清的《背影》,只覺得幾分感動,就是普通告個別嘛。等我上學,父親跋涉千里送我上學,當我看到他離去的背影時,才體會到作為父親的不易,眼眶泛紅。在不經意間,才發現父親背影彷彿沒有那麼高大,有力。人確實不是慢慢變老的,這是一瞬間的事。

還有當我們閱讀的時候,不要帶著功利性。特別是文學作品,只有當你靜下心,以一顆真誠,簡單的心去閱讀,那麼才會獲得最佳的閱讀體驗,帶給你更真實的思考和心靈的碰撞。

所以,書本不能幫我們改變思想。書本只是提供了無數種可能性,而這些可能性就握在你自己手中。


小王的後花園


文學著作可你讓思想去改變,這是不現實的!不管是什麼著作,他介紹的都是一種事物的本質,是事物發展的規矩與總結。我們可以從中學到這些知識,思想是什麼,思想是一個人長久以來的認知,不是幾十本書就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思想,最多能改變你的見解。那麼在你經常用這些見解去分析,去探討時候,滿滿的這些知識潛意識才能行程你的思想。



漢服日記


首先,你要知道,文化、知識、思想以及其他精神層面的東西,對人的影響自古以來就是潛移默化的。你讀過的書,學的東西,不可能突然的就表現出來,它必將折射在你待人接物、為人處事、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當你有了一定的閱讀量,你人生做出的每一個選擇可能都會有你所感受過的文化、思想、前人的經驗對你的影響推動。勤讀似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

其次,古人早就告訴我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書本所學的,終將歸於書本,我們應當將書本的知識存於腦海,用於生活。如果說只是一味的閱讀,不去同生活接軌。那所學的不過如趙括讀萬卷兵書,無實戰歷練,敵軍一來仍是紙上談兵,結局只剩兵敗國破。

最後,人類的智慧何其浩渺,優秀的文字典籍何其浩瀚。20多本文學著作,與廣袤之間不過滄海一粟。如果想要自己有所成長,有所提高,應當廣泛涉獵,不拘泥於某一種單一的文字書籍樣式,廣泛閱讀,多多益善,必有所長。


譯讀一讀


書不在多,關鍵在於能夠在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一本好書讀懂一句也許足以受用終身!曾經有一位讀書讀到痴狂的地步,幾十年後他感覺自己已經老去可還有很多書都沒讀。於是他就感覺苦惱,就在他苦惱時他問了自己一個問題:“我是喜歡讀書呢?還是想讀完所有書,還是因為別的原因?”後來他發現他自己只是喜歡讀書沉醉於讀書的過程中,於是他又高興的拿起了書讀下去。

如果您是想轉變思想,那就先排列出您現在心中的疑惑,去書中找答案,唯有帶著問題去讀書方能有說收穫!

我曾經年少時不止讀文學著作,而且很多經典古籍我都背了下來,可因為那時年幼根本不懂得書中含義何在!成年後在生活中時長會想起那些經典的句子,在困境中鼓勵我前行,在優越環境中警醒自己!所以讀書不在於多少,而在於能否為自己所用!

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我的總結是:“學而不用不如不學,知而不用等於無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