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奇人楊度為了憲政,捉刀代筆做過“槍手”

楊度在29歲時,被人保薦入京,參加“經濟特科”考試。考試地點設在金碧輝煌的紫禁城保和殿。時值夏季,來自各省的青年才俊共計186位,端坐在殿內答題。這裡的“經濟”一詞,是經世濟民、治理國家的意思。

晚清奇人楊度為了憲政,捉刀代筆做過“槍手”

清廷在“庚子之亂”後,重啟新政,戊戌年間被粗暴廢除的改革舉措大多得以重新執行。慈禧太后西逃回來,打心底裡意識到變革的勢在必行。要辦新政,就得有懂新政的人才——方方面面的事情還不是人張羅起來的?

然而,就在幾年前,慈禧太后還是談“新政”色變。推動新政的康有為、梁啟超師徒流亡海外;譚嗣同等“六君子”的頭顱在屠刀下滾落;光緒帝也因此被幽禁於中南海的瀛臺。一場短暫而熱烈的維新運動戛然而止。

誰能料到,短短几年後,大清帝國的政治走向突然急速轉彎,重回新政的軌道。清廷一下子感覺到了新式人才的匱乏。傳統的科舉選拔制度難以滿足新政對人才的需求,於是,清廷下詔舉行“經濟特科”考試。

晚清奇人楊度為了憲政,捉刀代筆做過“槍手”

參加特科考試的資格可不是隨便什麼人都有的,必須由三品以上的官員保薦,皇帝親自批准後,才可以進京考試。楊度是湖南人,保薦他的人卻是當時的四川總督錫良,而非管轄湖南和湖北兩省的湖廣總督。這既是因為楊度早已盛名在外,也反映了當時官員的求賢若渴。

考試的結果下來了,楊度高居榜眼(一甲第二名),狀元是廣東人梁土詒。楊度和梁士詒後來既是同事又是政敵。後者在辛亥年出任袁世凱內閣郵傳部大臣,參與了逼清帝退位的活動,在北洋政府時期任總統府秘書長、國務總理等要職。當時的主考官之一是湖廣總督兼參與政務大臣張之洞,他是很有聲望的封疆大吏。張之洞號香禱,時人尊稱他為香帥。張香帥深深地記下了楊度這個名字。五年後,正是已經成為軍機大臣的張之洞與另一位漢族重臣袁世凱聯名推薦,使無—官—銜的楊度一躍成為四品京官。

晚清奇人楊度為了憲政,捉刀代筆做過“槍手”

所謂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榜眼楊度沒有等來封官晉爵的詔書,等來的卻是抓捕他的通緝令。原來,慈禧太后在召見軍機大臣瞿鴻禨時,聽聞此次特科考試有維新黨人混雜其間。狀元梁土詒的名字,被說成“梁(梁啟超)頭康(康有為)尾”(康有為號祖詒)。當時,戊成年的政治動盪餘波末平,慈禧老佛爺依然對康、梁師徒恨得牙癢癢,心裡還是很提防維新黨人的。於是,一道要求查辦的上諭傳出,梁土詒、楊度及其他考生紛紛逃離京城。從金榜題名到被朝廷通緝的犯人,只在旦夕之間,命運的跌宕,怎不讓人唏噓喟嘆!

猶如驚弓之鳥的楊度悄然乘坐前往天津的火車,去看望駐守在朝陽鎮的伯父楊瑞生。楊度逃離北京的第二天,愛才的張之洞就派人去天津請他回京——這可急壞了楊度的家人。他們誤以為這是朝廷的追捕。四弟楊敞倉皇之間只得派兩名僕人帶上盤纏,分別守在北京豐臺火車站和前門火車站。

晚清奇人楊度為了憲政,捉刀代筆做過“槍手”

最後,守在前門火車站的僕人等到了楊度。僕人在出站的人流中看見了楊度,急忙衝上前去,將他拉上騾車,送到了不遠處的東交民巷日本使館。楊度曾自費留學日本,入弘文書院速成師範班,來自湖南的黃興與他既是同鄉亦是同窗。楊度與日本使館的工作人員素有交往。僕人把隨身攜帶的盤纏給了楊度幾天後。在使館人員的幫助下,楊度喬裝成日本人,潛出北京,乘輪船再渡東贏。

避居日本求學的楊度潛心研讀各國憲政理論,並且通過演講、辯論和撰寫文章的方式宣傳憲政,因此成了聲名遠播的憲政專家。1905年,也就是楊度避居日本的第二年,清廷派出了由五大臣領銜的考察團出洋考察憲政。考察團兵分兩路,戶部侍郎戴鴻慈和湖南巡撫端方率領的一路考察團途經日本。翰林院庶吉士熊希齡是該考察團的參贊,他也是楊度的湖南同鄉。早在1897年,譚嗣同在湖南長沙倡辦時務學堂,熊希齡就是該學堂的提調(即校長),梁啟超則被聘為總教習。那時候,楊度開始對新學感興趣,他經常去時務學堂蹭課,同去的還有後來的護國戰爭軍事領袖蔡鍔。楊度因此與熊希齡、梁啟超熟識,他們時常坐而論道,指點江山。

晚清奇人楊度為了憲政,捉刀代筆做過“槍手”

憲政考察團在日本短暫逗留,熊希齡特意找到在此流亡的楊度和梁啟超,不是為了敘舊,實在是有要事相托——熊希齡在端方的授意下,請楊度和梁啟超做一回“槍手”,為五大臣撰寫憲政考察報告。楊度欣然答應,寫下了《中國憲政大綱應吸收東西各國之所長》和《實施憲政程序)兩篇長文。五大臣回國後,楊度的文章如期遞送到端方面前,端方閱後,頓首肯定,斟酌潤色後,呈送給慈禧太后。第二年(1906年),清廷根據五大臣的報告,下詔預備推行立憲。在內憂外患的合圍下,清帝國終於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憲政之路。

1907年10月,對楊度恩重如山的伯父突然病故,楊度潛回湖南奔喪。回到故鄉的楊度繼續以宣傳憲政為己任。12月,他發動成立了湖南憲政公會,自任會長,起草《湖南全體人民民選議院請願書)。他的老師、世稱湘綺先生的名儒王闓運(號湘綺)修改了這份請願書,並聯絡湖南的名流、士紳,聯名上奏朝廷。這算是開了清朝國會請願運動的先河。

晚清奇人楊度為了憲政,捉刀代筆做過“槍手”

三年後,聲勢更為浩大的請願活動在京城開展了起來,來自各省的請願代表齊聚北京,在琉璃廠設立專門的辦事處,持續不斷地向清廷遞交請願書,懇請清廷從速召開國會。在一次遞交請願書的過程中,十七名學生代表拿出利刃,企圖以自殺的壯烈方式表達請願決心,眾人急忙阻止,但還是有兩名學生割下了自己身上的一塊肉。

1908年4月,楊度抵京,這位曾遭清廷通緝、與當政者持不同政見的年輕人,無比意外地一躍成為帝國的四品京官!慈禧太后傳偷:“候選郎中楊度著以四品京堂候補,在憲政編查館行走。”保薦楊度的,正是惜才的張之洞和袁世凱。憲政編查館設立於1905年,相當於清廷推進憲政的領導小組,初名考察政治館,直屬軍機處。楊度雖為“行走”,實際上就是該館的負責人。此後,清廷關於“立憲”的文件,大多出自楊度之手。

晚清奇人楊度為了憲政,捉刀代筆做過“槍手”

袁世凱還為楊度提供了—個出入頤和園的機會,當時的袁世凱是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在頤和園的外務部公所召集會議時,他請“憲政專家”楊度前來回答帝國官員們對於憲政的質詢。袁氏與楊度一樣,堅定地認為大清必須走憲政道路。他之所以如此“別有用心”地安排,是希望楊度藉此機會,向帝國官員們宣傳立憲精義,爭取更多的支持者。

晚清奇人楊度為了憲政,捉刀代筆做過“槍手”

楊度入憲政編查館三個月後,清廷頒佈《各省諮議局章程》十二章六十二條,《諮議局議員選舉章程》一百一十五條,令各省在一年之內成立地方諮議局。這就相當於各省先行開辦地方議會,啟動地方自治。在國家議會方面,清廷批准頒行了《欽定憲法大綱》二十三條,與之一起公佈的還有一份《九年預備立憲逐年推行籌備事宜清單》,該清單從法律準備、選舉辦法、戶籍調查、財政準備、教育普及等方面,制定了漸進式、可操作的政治路線圖。這些制度的頒佈,楊度是主要推動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