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滅亡以後,楊家將都去哪了?

1959年5月25日,時年六十五歲的戲曲大師梅蘭芳在北京人民劇場唱出"非是我臨國難袖手不問, 見帥印又勾起多少前情。楊家將捨身忘家把社稷定,凱歌還人受恩寵我添新墳。慶昇平朝堂內群小爭進,烽煙起卻又把元帥印送到楊門。"的唱詞。這唱詞來自新京劇《穆桂英掛帥》。

北宋滅亡以後,楊家將都去哪了?


《穆桂英掛帥》在更早些時候,就已經是豫劇的經典劇目了。而梅蘭芳先生"舊瓶裝新酒"的那"舊瓶",更是早在北宋就聞名於世的"楊家將"。作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忠烈將門,"楊家"給我們留下了太多太多傳說。

歷史上真正存在過的楊家將領,值得我們尊重。

北宋初年,一位名為楊業的大將名震天下。楊業之父是五代十國時期在麟州(今陝西省北部)一帶稱雄的豪強楊信。雖然楊業出生在相對太平的幷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但由於父親的關係,楊業從小還是受到了薰陶,對保家衛國有著堅定的信念。

《宋史》記載,"業幼倜儻任俠,善騎射,好畋獵,所獲倍於人。"這樣過人的實力,幾乎註定了他將來的不平凡。剛年滿二十歲時,楊業便在劉崇手下擔任保衛指揮使。之後他不僅累遷至建雄軍節度使,更獲得了驍勇過人的好名聲。

正如楊業自己所言:"我他日為將用兵,亦猶用鷹犬逐雉兔爾。"那個曾經雄心勃勃的少年,憑藉自己的實力,在戰場所向披靡,幾乎戰無不勝,被時人稱為"無敵"。

北宋滅亡以後,楊家將都去哪了?


楊業的威名,一路遠傳,甚至傳進了宋太宗趙光義的耳朵。

太宗"素聞其名,嘗購求之"。在楊業與舊主北漢皇帝劉繼元降宋後,宋太宗大喜過望,任命楊業為右領軍衛大將軍。至此,我們熟悉的楊家將為宋英勇赴義的故事正式開始。

楊業為北宋做的,雖然沒有各種演繹和傳說裡說的那樣奇幻,但他也確實為北宋立下了大功。因為楊業有著豐富的駐邊經驗,所以他成了北宋在雁門一帶抵禦契丹的中堅力量。只可惜後來在宋軍北征時,由於大將潘美的誤判和諸將配合的失敗,楊業腹背受敵,被契丹圍攻。

北宋滅亡以後,楊家將都去哪了?


這位曾經的無敵將軍,在絕境之下仍舊衝在最前面,"身被數十創,士卒殆盡,業猶手刃數十百人"。後來寡不敵眾,楊業被契丹生擒。他決絕地嘆息:"上遇我厚,期討賊捍邊以報,而反為奸臣所迫,致王師敗績,何面目求活耶!"最後絕食而死。

在楊業被圍困時,其子楊延玉就已經戰死。而在楊業死後,北宋朝廷為了表揚楊家的忠烈勇武,"錄其子供奉官延朗為崇儀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訓併為供奉官,延瑰、延貴、延彬併為殿直"。

在楊業的諸子之中,被契丹人稱為"楊六郎"的楊延昭是成就最高的那一個。他繼承了父親的衣缽,成為了北宋對抗契丹的又一大將。宋真宗曾稱讚:"延昭父業為前朝名將,延昭治兵護塞有父風,深可嘉也。"

北宋滅亡以後,楊家將都去哪了?


只可惜後來北宋對契丹的政策發生改變,講和逐漸取代了征戰,"為戰爭而生"的楊延昭也就成了邊疆"可有可無"的存在。大中祥符七年(1014),時年五十七歲的楊延昭無奈辭世。

在楊延昭辭世後,他的三個兒子都入朝為官,其中又以楊文廣成就最高。楊文廣最初因征討賊人張海立功,之後又得到名臣范仲淹的賞識,被范仲淹納入麾下。只可惜楊文廣也未能實現自己心中的理想。他前腳剛向朝廷獻上陣圖和收復幽燕的策略,後腳就突然暴斃。

在這三代人之後,楊家人逐漸沉寂,正史之中便再無楊文廣之後的記載。而在民間,對於楊家的紀念和一些傳說,倒是流傳了下來。歐陽修曾贊:"父子(指楊業和楊延昭)皆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裡兒野豎,皆能道之。"

今天,在山西省忻州市,有一鹿蹄澗村。此村的歷史要追溯到元朝時,楊業的第十三世孫楊友和楊山。兄弟二人在機緣巧合之下將楊氏遷至此,因而今天村莊中過半人家都姓楊。只是在楊業到楊友、楊山之間的十多代到底還發生了些什麼,我們今日還難知曉。

北宋滅亡以後,楊家將都去哪了?


"我不掛帥誰掛帥,我不領兵誰領兵!叫侍兒快與我把戎裝端整,抱帥印到校場指揮三軍。"這不僅是梅蘭芳先生當初在劇中的一段唱詞,更是楊家人的寫照。民間對楊家將的喜愛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因為他們將國家置於自己之上,因為他們忠烈英勇。

北宋滅亡以後,楊家將都去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