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成銀行高管,龍應臺的教子祕訣在哪裡

假如你的孩子十八歲那年,迷茫地問你:“媽媽,我真不知道我將來要做什麼?你十八歲的時候知道什麼?”你會怎麼回答他的疑問。

有一個媽媽,她將自己十八歲時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作為答案寫給了兒子,並引導孩子思考三觀。

兒子成銀行高管,龍應臺的教子秘訣在哪裡

母與子

兒子追問:“媽媽,什麼樣的工作比較可能給你快樂?”

媽媽回答:第一,它給你意義;第二,它給你時間。你的工作是你覺得有意義的,你的工作不綁架你使你成為工作的俘虜,容許你去充分體驗生活,你就比較可能是快樂的。當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十多年多去後,那個迷茫的孩子有了一份體面的工作,在一家銀行做高管。雖然不能把這作為教育成功的唯一評判,但至少可以肯定這個孩子過上了有尊嚴的生活。

這個睿智的媽媽,就是臺灣著名作家龍應臺。成為銀行高管的兒子,叫做安德烈。這些對話,都錄入了龍應臺和安德烈合著的書作《親愛的安德烈》裡面,這本書是由母子二人的36封家書組成,曾經風靡一時,21天印刷了24版,讓很多同處一室卻無話可說的父母子女恍然大悟,找到了溝通的橋樑。

兒子成銀行高管,龍應臺的教子秘訣在哪裡

龍應臺和兒子安德烈

很多青春期的父母可能會更懂龍應臺當年的心境:我知道他愛我,但是,愛,不等於喜歡,愛,不等於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藉口。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彷彿可以不必了。

龍應臺為了不再和18歲兒子不再除了互問你吃了嗎,你今天過得好嗎,就無話可說,選擇用書信進行溝通。

這本書中,處處顯露著龍應臺獨特的教子風格,即使時隔七八年,依然顯得獨樹一幟。甚至,龍應臺引導十八歲孩子思考的問題,對於已過而立之年的我,仍然有警醒作用。

一、你知道些什麼,不知道些什麼?

十八歲的龍應臺,不知道高速公路、下水道、環境保護、政府責任、政治自由等,因為她生活在一個愚昧無知的小漁村。

但是成為大學教授的龍應臺,走到世界的天涯海角,看見權力的更迭和黑白是非的顛倒,目睹帝國的瓦解、圍牆的崩塌,更參與決定城邦的興衰,價值被顛覆、構建、解構、被謊言稱託得理直氣壯、是非難分的地步時,還是會想到漁村裡的人。那些普通的歌仔戲花旦、賣女兒的阿婆、死在海上屍骨無存的漁民等,彷彿是錨,定住了她的價值。

安德烈出生於1985年,和我們是同一個時代的人。用龍應臺的話來說,網絡讓你們擁有更管飯的知識,富裕使你們精通物質的享受,同時具備藝術和美的薰陶。你們這一代人簡直就是大海里鮮豔多姿的熱帶魚啊。

龍應臺向兒子發問:你們這一代人“定錨”的價值是什麼?終極關懷是什麼?你認為美麗的熱帶魚游泳也要在乎方向嗎?或者,你要挑釁地說,這個一個無所謂的問題,因為熱帶魚只為自己而活?

兒子成銀行高管,龍應臺的教子秘訣在哪裡

美麗的熱帶魚

安德烈跟美國朋友網上交談的一段話,可以看出他在認真思考母親的發問,可就如世界上很多問題本身根本沒有答案一樣,安德烈也無法給出自己的完整答案。但是思考的過程,就足以促人成長。

對國家文化疏離,對政治缺乏關心,對世界淡薄,只關心自己的小圈子。是他們比較一致的看法,這也跟安德雷美國朋友對於認同什麼的回答保持一致:我認同我的同齡人,跟國籍無關。

說實話,即使對於已過而立之年的我,龍應臺的發問我亦很難作答。我不想當一條只為自己而活的熱帶魚,卻也不確定自己是否已經尋找到到方向。

我知道,我和我身邊很多人,是被剝奪了思考能力的一群人。

我們這一代人,價值觀很混沌,更多是憑藉著情緒和原始的價值觀在支撐著行動,人生也如同迷宮一般,繞來繞去,跌跌撞撞,尋不到方向。

兒子成銀行高管,龍應臺的教子秘訣在哪裡

對很多人而言,人生如同迷宮

破局的方式,或許可以嘗試從回答龍應臺的問題開始。

二、你人生“定錨”的價值是什麼

2018年,有中國學者做過一個針對對2753位國人的“中國人價值取向調查”。問卷包括9個價值維度:人格品行、智慧教育、家庭情感、人際交往、職業發展、處世與人生、宗教與自然、國家與社會、物質名望與地位,共80個具體價值理念。

統計各項價值理念選擇人數及所佔比例,得到中國人價值理念頻數統計表。選擇頻率最高的十項價值理念分別為:“孝順父母”“獨立自主”“遵紀守法”“人人平等,互相尊重”“勤儉節約”“實事求是”“夫妻和睦”“誠實守信,言行一致”“公平正義”“寬以待人,將心比心”。

從中國人價值取向維度來看,認同度最高的是家庭情感。“對國家文化疏離,對政治缺乏關心,對世界淡薄,只關心自己的小圈子。”如此看來,安德烈美國朋友的那番話,似乎並沒有國籍的界限。

作為儒家文化的起源國,中國人重視家庭的價值取向本無可厚非,但是似乎又有些薄弱。當年中國人很少有龍應臺自詡的“世界公民”的覺悟,這或許跟中國人普遍缺乏哲學思維有關。

兒子成銀行高管,龍應臺的教子秘訣在哪裡

哲學

如果說“學”哲學,兒童期正是“學”哲學的機不可失的黃金時期。

有心的父母一定會注意到,兒童尤其幼兒特別愛提問,所提的相當一部分問題是大人回答不了的,原因不是缺乏相關知識,而是沒有任何知識可以用作答案。這樣的問題正是不折不扣的哲學問題。

哲學開始於驚疑,孩子心智的發育進入旺盛期,就自然而然地會對世界感到驚奇,對人生產生疑惑,發出哲學性質的追問。清新活潑的兒童心智與陌生新鮮的大千世界相遇,這是人類精神的永恆的燦爛現象,但在每個人一生中卻又是稍縱即逝的短暫時光。

凡真正的哲學問題都沒有終極答案,更沒有標準答案。你如果不想孩子成為“應試機器”,而是成長為一個優秀的人,哲學就是“必修課”。

你人生“定錨”的價值是什麼?或許我們這一代父母中的很多人都感覺很迷茫,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行動,讓我們的下一代對答案更篤定。

具體做法,其實也並不複雜。只需要做兩件事,第一是留意傾聽他們的問題,第二是平等地和他們進行討論。

三、成為一個園丁而非木匠

在龍應臺和兒子安德烈的信件中,你會發現龍應臺雖然會給出自己對很多問題的見解,卻並不將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兒子。

這讓我想到了另一本書《園丁與木匠》。作為人類歷史上少見的“科學家和哲學家奶奶”,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在書中向我們介紹了2種不同的教養模式,“木匠式育兒”和“園丁式育兒”。

如果說木匠式育兒的目的是為了打造出符合某種標準的孩子,那麼園丁式育兒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出適應未來千變萬化環境的孩子。

兒子成銀行高管,龍應臺的教子秘訣在哪裡

《園丁與木匠》

這本書作者的一個觀點曾經讓我困惑不已:作者認為,教養這種“處方式”的養育觀點,從根本上是錯誤的。因為教養模式隱含前提是有一套技巧、一些特定的專業知識,父母只要學會了這些技巧和知識,就能幫助自己實現塑造孩子人生的目標。

事實上,我和很多家長的做法,正是這樣教養式的養育觀點。我們覺得,如果我們不告訴孩子,那麼孩子就不可能知道答案,從內心就否定了孩子的主觀能動性。

正如《反脆弱》作者所言:這是現代化的悲劇,正如極為焦慮、過度保護子女的父母。那些試圖幫助我們的人往往會對我們造成最大的傷害。

實際上,我們並不應該給孩子塑造人生目標,也不應該模具化孩子的人生觀。人生的大部分答案,只能靠自己去尋找。不要給孩子太多強加的東西,而是為他們自由思考提供一片沃土。

龍應臺的教育秘訣,或許就是為一條有方向的熱帶魚提供幫助。


作者:粉黑天空,曾經的碼字工,現在的全職媽媽。擅長花式育兒,也愛讀書寫字。以娃會友,讓辣媽崛起!公眾號日更中,歡迎關注。公眾號:哇哇娃娃呀(ID:wawawawaya52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