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都有哪些美食?

西西小蘑菇


各種燒烤哦,如果你是一個喜歡燒烤的朋友,那就太適合了,這個時候的主要的食物仍然是烤制的,還沒有出現炊餅這樣的主食。

唐朝是個特別開放性的朝代,在當時的長安城有很多各國的商人或者學習者居住。所以也帶來了很多不同地域的美食。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胡餅了。跟我們今天看到的烤饢非常相似,只是那個時候售賣的胡餅是帶餡兒的。

唐朝的喝茶的方法也很特別,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日式茶道的喝茶方式。要等水煮開的時候,迅速倒入茶末開始攪打,直到出現泡沫,然後分在不同的茶杯裡面,所以先給誰倒,後給誰倒,這都是有講究的。因為後倒的可能味道就淡很多。這與我們今天的喝茶方式是完全不一樣的。

羹湯是比較常見的,注意羹和湯是有區別的,所謂的羹裡面的菜非常多。

葡萄酒有很大進步,得益於唐高宗破高昌之後,帶回了釀酒的馬乳葡萄。但是真正流行的還是糧食釀的酒,因為發酵程度有限,所以很多酒都是甜的。今天陝西仍然流行的桂花稠酒就有唐朝古風。

當然了,唐朝的素菜就不很好了。因為很多菜還沒有出現,比如白菜土豆西紅柿,辣椒南瓜和玉米這些都沒有啊。是啊,這個時候哥倫布的爺爺的爺爺還沒出生呢。

綜合考慮,唐朝應該是烤肉愛好者的天堂。


植物人史軍


“瓊杯傳素液,金匕進雕胡。掌裡承來露,柈中釣得鱸”,這是唐代詩人元鎮記錄唐朝豪紳貴族日常生活的一幕。唐代盛世,無論是國力還是文化都曾達到一個頂峰,後世明清雖然也曾輝煌,但是在筆者看來,都沒有達到唐代時期的鼎盛。這是一個文化極其興盛的時代,湧現出一批的大家,這也是一個極其開放的時代,所以唐朝的美食有的也頗具異域特色。

唐代有一種美食,現在人已經很少吃了,它就是——元稹詩中所說的“雕胡”,雕胡也叫菰米或者黑米。唐朝時期曾經遍佈中原地區的水澤區域,不過還是江南地區生長得更多。杜甫曾經這樣寫過:“秋菰成黑米,精鑿傳白璨。玉粒足晨炊,紅鮮任霞散。”唐代時期,人們會在夏秋兩季收集它的果實,做成米飯。王維也曾寫道:“香飯青菰米,嘉疏綠宇羹”,菰米飯又香又滑,菰感染了一種赤黴菌,會出現植株瘋長的現象,因而無法長出果實,但是卻造就了另一種美食,

茭白,沒錯,茭白以前是六穀之一的菰,(傳統認知是五穀,但是這個說法比較多,有六穀之說,這六穀還有不同版本。)今天的水稻也會感染這種病菌。因為水稻的產量更高,所以現在種植菰的依舊有,不過不多,江南水鄉依舊可以看到,不過大多都是被當做茭白食用。菰米食用的人不多。

二十四氣餛飩在唐朝也頗具名氣,是唐代燒尾宴中的一種菜餚,依照我國二十四節氣選用用二十四種不同的餡兒做成不同花樣、不同形狀的餛飩,樣式巧奪天工。它是唐代美食的代表之一,鹹鮮味、五香味、甜餡味、麻醬味等各具特色,美味無比。

在唐代,牛奶和奶酪也隨著胡人傳入中原,得到了當時人們的喜愛。唐宣宗就非常喜歡這種美食,還曾特地賞賜給大臣吃。當時的人們還會在菜裡面加入奶酪做成風味獨特的美食,乳釀魚就是其中一種。製作精美,奶湯鹹鮮,味道獨特,是一道風味名餚。

Cola


亞洲食學論壇


如果沒有大唐的出現,恐怕誰也不能把食物與詩意聯繫在一起。這是屬於飲食的“大航海時代”。食物開始遷徙,金銀器隨之流轉,匯聚到長安城。詩人、帝王、外國人,幾乎人人都直接或間接地參與了食物的裝置藝術。



杯子敞口、弧腹、高足,在外壁施以釉彩,再倒上西域葡萄酒,就是鄉愁的滋味。有了美酒之後,接下來是填滿桌子上的空白。


唐朝是中國古代西餐最為盛行的時代。西域流行的胡餅、燒餅成為了唐朝家庭最普遍的主食,黃油、奶酪也成為人們的最愛,“貴人御饌,盡供胡食”,僅供腦補。


才華橫溢的詩人白居易,為了一顯身手,白居易親手製作了胡麻餅送給朋友吃,並且附上了自己的做飯心得“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又香新出爐”。但做餅明顯發揮不了白居易的浪漫特質。

高昌國唐代麵食


唐代亦是“點心創世紀”。“點心”一詞,就是唐人發明的。魏晉時代的人常在正餐與正餐之間,享用一些小食,這些小食發展到唐代,便成了點心。不過,點心可不同於小食:魏晉時許多家庭採取的是兩餐制,一天就上午下午各一頓飯,正餐不夠,只得用小食來補,小食主要用於充飢,行的是“雪中送炭”的事;而進入唐代,普遍採取三餐制,正餐足矣,點心便成了唐人生活的精美點綴,在正餐大菜之外給口腹增加一些享受,行的是“錦上添花”的事。


源於唐朝的和果子


古代禮制規定天子可以享受一天四餐的特權——名副其實的“飽食終日”,唐人在三餐之內或之外,再添上一些小點心,諸如貴妃紅、金鈴炙、玉露團、紫龍糕、滿天星,也就接近於天子的生活水準了。


至於透花餈,《 品物類聚記》寫道:“ 吳興米,炊之甑香;白馬豆,食之齒醉。以此米搗為透花餈,以豆洗去皮作靈沙臛,以供翠鴛堂。 其大致做法是把蠶豆煮熟,濾掉外皮再搗成豆沙。鄧連還給它取了一個很雅緻的名字叫“靈沙臛”。然後用糯米外皮包裹起來,壓制出花紋即可。又因為這款甜品呈花瓣形,半透明狀所以取名叫做透花餈。



所以小資們,無需膜拜一杯紅茶加一碟點心的英倫下午茶,亦無需豔羨英國民謠“當時鐘敲響四下,世上的一切瞬間為茶而停”所唱的溫馨情調,英倫下午茶誕生於十七世紀,同樣的生活小把戲,我們的先人在那之前一千多年便已熟稔。


看更多美學知識和東方傳統手藝,歡迎關注【東家·守藝人】。


東家APP


唐代比較著名的飯食有“青精飯”、“團油飯”、“王母飯”、“荷包飯”和“餳粥”、“茗 粥”等。“青精飯”是一種用南燭樹葉的汁浸黑的米蒸成的飯,其色如青, 故名青精飯或烏飯。

唐代陳 藏器在《本草拾遺十種》中說:“烏飯法:取南燭莖葉搗碎,漬汁浸粳米,九浸九蒸九曝,米粒緊小,黑如瑿珠,袋盛,可以適遠方也。”杜甫《贈李白》詩云:“豈無青精飯,令我顏色好。”此類食品也就是今天的蒸飯。

隋唐五代的麵食更加豐富,僅餅的品種就有許多。有煮餅、蒸餅、湯餅、蠍餅、阿韓特餅、凡當餅、 胡麻餅、雙拌方破餅、春餅、齎字五色餅、五福餅、丸餅等。其中,春餅是一種以麥面裹菜肉蒸成或烙成的圓薄餅。

隋唐風俗,在立春日吃春餅。《月令廣義》卷五說:“唐人立春日食春餅、 生菜,號春盤。薄劑煿菜肉裹食也。”“齎字五色餅”的製作 方法是“刻木蓮花,藕禽獸形按成之”,餅上印有美觀的花紋圖案,這與現在用模子作點心的方法一樣。

“五福餅”也是一種類似點心的餅,它其中有 五種不同的餡料,這反映當時餅類食品的製作有很高水平。

由餅的製作發展起來的糕點食品,隋唐以來品種繁多。如:蘇(奶酪)、 豆餤(豆飴)、粔汝(米餅)、飡(餈團)、餳(薄糖)、 餅餒(有餡帶奶酪的餅)等。此外,隋唐時的麵條和麵團食品還有許多品種: 如:冷陶(過水涼麵)、湯餅(湯麵),以及羊肉面、雞湯麵、素菜面等。

在漢唐時期,中原內地通過與西北少數民族交流,引入了許多蔬菜和水果品種,如蔬菜有苜蓿、菠菜、蕓薹、胡瓜、胡豆、胡蒜、胡荽等,水果有葡萄、扁桃、西瓜、安石榴等,調味品有胡椒、沙糖等。

與此同時,西域的烹飪方法也傳入中原,如乳酪、胡餅、羌煮貊炙、胡燒肉、胡羹、羊盤腸雌解法等都是從西域傳入中原地區的。

在漢代傳入的諸種胡族食品到魏晉南北朝時,已逐漸在黃河流域普及開來,受到廣大漢族人民的青睞,其中尤以“羌煮貊炙”的烹飪方法最為典型。所謂“羌煮”即為煮或涮羊、鹿肉;“貊炙”類似於烤全羊,《釋名》卷四“釋飲食”中說:“貊炙,全體炙之,各自以刀割,出於胡貊之為也。”正是由於“羌煮貊炙”鮮嫩味美,受到廣大漢族人民的青睞,因而逐漸成為胡漢飲食文化交流的代名詞。

另一方面,漢族也不斷向西域、周邊少數民族輸出中原的飲食文明。這其中既有產於中原的蔬菜、水果、茶葉,也有食品製作方法等。1992年在新疆吐魯蕃發掘的唐墓中,就出土過一種梅花型帶餡的點心,十分精緻,還有餃子,這些食品的製作方法顯然是從中原傳過去的。

唐代外來飲食最多的是“胡食”,“胡食”是出自漢代人對從西域傳入的食品的一種說法。胡食在漢魏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後,至唐最盛。

《新唐書·輿服志》說:“貴人御饌,盡供胡食。”唐代的胡食品種很多,麵食有餢飳、畢羅、胡餅等。餢飳是用油煎的麵餅,慧琳《一切經音義》中說:“此餅本是胡食,中國效之,微有改變,所以近代亦有此名。

”畢羅一語源自波斯語,一般認為它是指一種以麵粉作皮、包有餡心、經蒸或烤制而成的食品。唐代長安有許多經營畢羅的食店,有蟹黃畢羅、豬肝畢羅、羊腎畢羅等。

胡餅即芝麻燒餅,中間夾以肉餡。賣胡餅的店攤十分普遍,據《資治通鑑·玄宗紀》記載,安史之亂,唐玄宗西逃至咸陽集賢宮時,正值中午,“上猶未食,楊國忠自市胡餅以獻。”

西域的名酒及其製作方法也在唐代傳入中國,據《冊府元龜》卷九百七十記載,唐初就已將高昌的馬乳葡萄及其釀酒法引入長安,唐太宗親自監製,釀出八種色澤的葡萄酒,“芳辛酷烈,味兼緹盎。既頒賜群臣,京師始識其味”,並由此產生了許多歌詠葡萄酒的唐詩。

唐代還從西域引進了蔗糖及其製糖工藝,使得中國古代飲食又平添了幾分甜蜜,其意義不亞於葡萄酒釀法的引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