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朱由检,勤政楷模,却为何做了亡国之君?

随着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感大势已去,遂与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自缢身亡。纵观崇祯帝的一生,他勤政为民,宵衣旰食,事必躬亲且厉行节俭,然为何终究做了亡国之君呢?

天启七年八月十一日,明熹宗驾崩,由于没有子嗣,其弟,朱由检受遗命于同月二十四日继承皇位,时年十七岁。次年正月初一,改年号为“崇祯”。此时崇祯帝接手的大明朝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烂摊子”

崇祯帝朱由检,勤政楷模,却为何做了亡国之君?

崇祯皇帝画像

大明朝自立国以来,传至崇祯一朝,已经没有了往日的辉煌,此时的明朝,仿佛一个积病已久的老人,步履蹒跚,好像随时都会倒下。崇祯帝登基后面对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当时已经一手遮天的魏忠贤。

崇祯帝朱由检,勤政楷模,却为何做了亡国之君?

魏忠贤(剧照)

魏忠贤发际于熹宗朝,熹宗酷爱木工,魏忠贤便常常趁熹宗沉迷木工之时,将重要的奏章拿给他批阅,此时的熹宗自然不想理会,于是便授权魏忠贤代为处理,久而久之,魏忠贤逐渐把持了朝政。与此同时魏忠贤与皇帝乳母客氏沆瀣一气、狼狈为奸,极受宠信,被封为“九千岁”,而且自己在民间收养了不少“义子”,如“五虎”、“五狗”、“十亥”、“四十孙”等。在其全盛时期,各地官吏都阿谀奉承,纷纷为他设立生祠,足见其祸患之深。

而到了崇祯一朝,魏忠贤的权势并没有一丝的减弱,面对如此祸乱国家之人,崇祯帝没有选择与之正面对抗,而是选择了隐忍,等到魏忠贤放松警惕之后,崇祯帝突然发难,撤除了魏忠贤一切职位,贬往凤阳守祖陵这是一个试探性的决定,见没有引起大的骚乱。于是,崇祯帝命锦衣卫擒拿魏忠贤治罪,而得知消息的魏忠贤自知命不久矣,遂自缢而亡。

崇祯帝在上台后不久即铲除了朝内最大的祸患,稳定了朝廷的局面,整个朝野呈现出一派中兴的迹象,然好景不长。

小冰期的到来使得天灾不断,百姓怨声载道,各地义军蜂起。

自崇祯元年起,中国北方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汉南续郡志》记,“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崇祯朝以来,陕西年年有大旱,百姓怨声载道,失去生计的百姓成为流民,各地盗贼蜂起,民变不断。

为了应对各地蜂起的起义军,崇祯帝先用杨鹤主抚,后用洪承畴主剿,再用曹文诏,再用陈奇瑜,复用洪承畴,再用卢象升,再用杨嗣昌,再用熊文灿,复用杨嗣昌,十三年中频繁更换统军将领,朝廷的政策也是一改再改,始终不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李自成数次大难不死,后前往河南逐渐发展壮大。

崇祯帝朱由检,勤政楷模,却为何做了亡国之君?

李自成画像

剿贼未果,崇祯帝大感自己有事,于是,崇下诏罪己诏,并在宫中大作佛事希望可以换得天下太平,同时催促孙传庭加紧围剿起义军。然山雨欲来,就在崇祯帝调兵遣将对抗起义军忙的焦头烂额之际,北方的后金却日益壮大,成为了明朝不可忽视的敌人。

自皇太极登基之后,满清的实力日渐提升,在南下统一漠南蒙古之后,满清与明朝的边境摩擦不断。

  • 自崇祯二年至十一年,清军先后数次深入京畿、山西、河北、山东等地。清军所到之处,烧杀掳掠,劫夺人畜数十万,金银数百万两,极大地削弱了明朝实力。对于满清这个崛起于关外的势力,明朝内部对其一直都有主和与主战之争。明军陷入农民起义的泥潭已有十年之久,兵困将乏,为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崇祯帝一直都有和谈之心,但明朝的士大夫鉴于南宋的历史教训,都以与满人和谈为耻。
  • 因此崇祯帝对于和议之事,始终左右为难,他暗中同意杨嗣昌的议和主张,但主战派的卢象升又坚决反对议和,在这两派主张之间,年轻的崇祯帝始终没有下定决心。而就在这犹豫之间,更大的危机发生了:崇祯十三年三月,清军包围锦州。崇祯帝命蓟辽总督洪承畴统明军精锐十三万前往救援。双方经过两年的较量,清军在松山、锦州之战取得全面胜利,明朝辽东精锐兵力损失殆尽,宁锦防线彻底崩溃。此时的明朝,真正成了待宰的羔羊,失去了最后抗争的实力。
崇祯帝朱由检,勤政楷模,却为何做了亡国之君?

皇太极画像

虽然战事失利,国家覆亡不可挽回,但不可否认的是,崇祯帝是一位勤政的皇帝。

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经泛白,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他经常为处理公文彻夜不眠。史学家认为,崇祯帝是明朝自太祖朱元璋以来罕见的勤政之君,除了照例应免日期之外,每日坚持视朝,并参加日讲和经筵。崇祯帝上任伊始,即发出“文官不爱钱”的号召。在随后的日子里,他一直以身作则:当政17年,宫中没有进行任何营建,吃穿俱不讲究。

崇祯帝朱由检,勤政楷模,却为何做了亡国之君?

崇祯皇帝(剧照)

​崇祯帝志向远大,一直抱有中兴之志,在上任之初就铲除魏忠贤,清算阉党使得政风一时为之一新,但是其既无治国之才也无用人之能的事实却是不可忽视的,其在位期间频繁任免官吏调换统兵大将,导致朝政混乱,军队战斗力低下。朝内不能运筹帷幄统制各地,军队不能御敌取胜守护疆土。因连年战事失利,崇祯帝养成了滥杀的习惯,对持反对意见的大臣动辄杀头问罪,如此一来,有识之士皆不敢出山为国效力,国家人才短缺,导致崇祯帝又不得不重新将权利交于太监手中,而没有听取周皇后的迁都意见,则被认为是错过了明朝最后的自救机会。


终于,伴着起义军的喊杀声,城中百姓的哭嚎声,怀揣着无限的遗憾与不舍,崇祯帝走到了他生命的尽头,在他留下的一件蓝色袍服上写着:“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崇祯帝朱由检,勤政楷模,却为何做了亡国之君?

崇祯皇帝(剧照)

崇祯帝十七岁登基,他稚嫩的肩膀,显然还不足以支撑起国家危亡的重担。而明朝的覆亡,也早在他登基之前就已经注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