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索不達米亞開啟了什麼樣的人類文明傳統?

所評圖書:

書名:《巴比倫:美索不達米亞和文明的誕生》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甲骨文

出版日期:2020年1月

美索不達米亞開啟了什麼樣的人類文明傳統?


公元前4000年,人類剛剛發明了書面文字。在美索不達米亞南部,湧現出一座影響深遠的城市烏魯克。根據後來的記載和考古發現,烏魯克就像史前的威尼斯,運河是城市的主要通道,貨物通過小圓舟和平底船運送;城市的道路上,搬運工、祭司、學生、工人、奴隸和官員擠滿著街道。根據考古所發現的水道和水箱的遺蹟,學者認為烏魯克有過綠樹成蔭的公共花園。

在一個被稱作“伊安那”(意為“天之屋”)的聖區周邊,神廟、公共建築、神殿、集會場所彙集在一起。這座城市建造各式建築所需的石材,要從80千米外拉來。距今6000多年前的人們,就如此熱衷建造標誌性建築,而且被反覆重建。

長期供職於英國BBC全球服務頻道,通曉波斯語、普什圖語、烏爾都語、印地語等語言的歷史作家保羅·克里瓦切克在其所著的《巴比倫:美索不達米亞和文明的誕生》一書中談到,烏魯克的各種建築經由反覆重建,這消耗了大量的勞動力,“讓烏魯克人心甘情願地投身於城市建設的,必然是一種十分強大的思想動力”。這與稍晚出現的古埃及文明建造的陵墓、神廟以強制奴役驅動勞動形成了巨大的差別。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會不時出現強大的統治者,但在當時還沒有出現過財富、權力朝著某一個人、某一家族集中的態勢。

讓現代人驚訝的是,考古學家長期對烏魯克等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考察發現,在當時(距今6000多年前),當時的人們已經迎來了社會、物質和技術的空前進步,也可以稱之為工業革命之前最偉大的進步。美國芝加哥大學東方研究所的博物館展示了出土的美索不達米亞的玩具,由粘土燒製而成,主體是一個大型的圓柱體,外加一個小巧的公羊頭,底部還有四個小輪;圓柱體前端有一個小洞,拖拉繩可從中穿過。這樣一個玩具是給當時3-5歲的兒童準備的,與今天的孩子所玩的托馬斯小火車頗為類似。

《巴比倫:美索不達米亞和文明的誕生》書中談到,在工業革命到來之前,支撐人類數千年生活的大部分基本技術,都由6000多年前的烏魯克首創的,如家庭式的啤酒釀製工坊、陶工的燒窯、織布機、田地裡的犁、播種機、農車,運河和河流上的風向標和帆船,演奏音樂的豎琴、七絃琴、魯特琴,建築中的燒磚、拱頂、真拱。

烏魯克隨處可見輪子。這其實就是最了不起的工具發明。當地還採用了將不同礦物混合後置於高溫之下,來提取各種顏料、製品,其中包括水泥、玻璃,以及青銅。就此,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從石器時代進入了青銅時代。

烏魯克文明在當時很長一段時期內,都是成功的,其城市模式向著美索不達米亞其他地區以及周邊地區輸出。而這當然促成了更大規模的手工製品製造,並因此帶來了品牌概念。《巴比倫:美索不達米亞和文明的誕生》書中援引倫敦大學學者大衛·溫格羅的觀點說,當時的消費者希望確保他們使用的紡織品、陶瓷、飲品和加工食品,都能有可靠的貨源和良好的品質,所以專門創造出獨特印記以讓人識別產地、來源。這也是最早意義上的原產地溯源。

然後,製作印記推動了印章的出現,並讓當時的烏魯克等城市開始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商業契約文本,如收據、收貨單、提貨單、合同、結婚證書。再往後,標記系統進一步發達,推動了思想、信仰、歌曲、故事、詩歌和散文的出現。《巴比倫:美索不達米亞和文明的誕生》這本書認為,文字書寫的理念無疑是烏魯克賦予這個世界的最好禮物。

美索不達米亞文字在近代經由多位專家學者的長期研究而破解,從而幫助考古學家、歷史學家更好的研判和還原距今5000-6000多年前的文明發展盛景。

遺憾的是,約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的文明發生了巨大的逆轉,過去哪些通往阿富汗青金石礦區的同上線路被切斷,烏魯克分佈在伊朗、敘利亞、安納托利亞等地的居民點也全部消失;生活在美索不達米亞南部之外的居民又回覆到很早以前的生活狀態,恢復了古老的飲食習慣,文字的技術和傳統被遺忘。《巴比倫:美索不達米亞和文明的誕生》認為,這是因為烏魯克等美索不達米亞的城邦文明、神廟經濟在公元前3000年前被瓦解,該地區不僅遭受了外敵入侵、氣候變化和降水減少,而且原有的平等主義秩序實際上也沒能做到長期穩定維繫。這種悲劇性的轉變之後還會在羅馬帝國、漢帝國、唐帝國反覆上演,即權勢階層佔據越來越多的資源卻拒絕增加承擔義務,而由此帶來的更弱的應對能力,終將在一個重大的關節點導致外來挑戰溢出,社會秩序的終結在所難免。

《巴比倫:美索不達米亞和文明的誕生》認為,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在公元前3000年後還繼續延續著,但人們選擇遺忘過去;而另一方面,烏魯克文明的悲劇式宿命也表明,越是追求進步的社會,往往就越脆弱。歷史宿命導致人類文明的發展在總體呈現進步趨勢的情況下,會週而復始的帶來劇烈震盪。歷史上的英雄敘事的許多版本,往往都只能成功的上演一次,模仿者的復刻難以避免呈現鬧劇,而悲劇甚至是構成細節高度近似的劇目,卻更多的充盈了史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