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遠建、楊 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共築人類美好家園——對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原因的思考與應對

【科研戰“疫”(六十五)】


鄧遠建 楊 旭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荊楚、蔓延華夏、擴散境外,中華民族面臨新中國成立以來所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和有序部署下,在數十萬一線勞動者的無私奉獻下,在全體中國人民團結一致共同堅守下,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為此也付出了較為沉重的代價。我們痛定思痛,又重新回到了古老而又常新的哲學問題:人與自然究竟是一種什麼關係?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就開宗明義地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已有權威媒體和專家指出,導致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病毒是一種動物源性病毒,正是與人類買賣、食用野生動物有關。自然界似乎正以如此殘酷的方式警醒人類沒有特權,對自然界的傷害反過來必將危及人類自身。因此,為了建設好、保護好人類共同的地球家園,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而這正需要個人、社會、國家乃至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

一、個人立“德”:生態道德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綠色發展、生態道德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標誌,是美好生活的基礎、人民群眾的期盼。”此次疫情,無疑印證了加強公民生態道德建設的緊迫性,同時也呼喚全民生態自覺。馬克思說:“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恩格斯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它們的環境中並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個人是實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微觀主體,養成以自然規律為根本遵循的生活方式是實現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路徑。一方面,自然界是作為人類從事物質生產的材料和對象的自然界,人類的歷史活動是在人類對自然界的開發和利用過程中隨之展開的,自然界是一個具有內在生命力的有機體,在其漫長演變過程中蘊含著穩定的、固有的規定和趨勢,由此形成眾多的自然規律。另一方面,也要意識到任何不以自然規律為依據的人類計劃最終只會帶來災難。捕殺、交易以及食用本該與之和諧相處的野生動物是悖逆自然規律的行為,人類必將受到自然無情的報復。恩格斯曾說過:“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人類對於自然界的每一次勝利”。因此,全體公民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和“眾生平等”的理念,常懷敬畏之心,要堅決杜絕食用野生動物的陋習,踐行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以公民生態道德素養的普遍提升為生態文明新時代全體中國人民過上美好生活奠定基礎。

二、社會立“規”:公平規則

社會規則是人們在這個社會生存必須遵從的習慣、方法和大多數人認同的規矩,它既明確社會秩序的內容,也保障社會秩序的實現。當代哲學家羅爾斯說:“如果一種規則想在一個社會中通行,關鍵就是人們能否接受並相信它。”此次疫情爆發,不僅暴露出社會中少數公民生態道德的缺位,更凸顯了社會中規則意識的薄弱。生物多樣性、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具有“公共品”或“準公共品”的性質,由此極易造成“公地悲劇”和生態產品消費中的“搭便車”現象,需要完善的生態補償機制和規則予以調節。為此,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培養公民生態道德的前提下,全社會要樹立“規則至上”理念,著重塑造公平規則。首先要求代內公平,即代內的所有人,不論其國籍、種族、性別,經濟發展水平和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對於利用自然資源和享受清潔、良好的環境享有平等的權利;其次要求代際公平,即當代人和後代人在利用自然資源、滿足自身利益、謀求生存與發展上權利平等。在現代經濟體系中,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居於決定性地位,市場經濟是自由交易的經濟,但市場交易有效有序進行的一個基本條件就是法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進入新的階段,需要進一步強化“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的理念。

三、國家立“治”:生態法治

習近平總書記在2月14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上指出:“針對這次疫情暴露出來的短板和不足,抓緊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該堅持的堅持,該完善的完善,該建立的建立,該落實的落實。”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一是要把生物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在制度和法律層面對野生動物保護和利用進行目錄式、窮舉式分類,明確防疫的措施和責任,從制度上消除盲區和死角。二是在國土空間規劃“三條控制線”的基礎上細化管理,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和城鎮開發邊界管控只是宏觀層面的佈局,在中觀層面上還要因地制宜考慮鄉村進退,規劃預留應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建設用地。三是加強生態治理能力建設,深入推進城市化地區、農村地區、生態功能區、礦產資源集中開發區、海岸線和海島“四區一帶”綜合整治,控制開發強度,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生命空間和諧美麗。

四、國際立“行”:共同行動

病毒是全人類共同的敵人,公共衛生安全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需要各國攜手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讓全世界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病毒無國界,戰勝它需要各國團結合作,並肩戰鬥,除此,別無選擇。各國需從政治層面堅持以人為本和全球共治的理念,聯合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建共治共享思想。首先,積極與國際組織展開抗“疫”合作。世界衛生組織(WHO)是制定標準、分享信息、提供建議等開展全球衛生治理的聯合國專門機構,各國與世界衛生組織加強合作是應對疫情的基礎,也是重點和關鍵。同時,也應加強與其他相應國際組織的合作,實現信息分享、技術支持、業務幫扶等。其次,積極推動基於人道主義的國際合作,推動全球衛生治理。面對“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當跨越國界,將人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以此來開展國際合作。公共衛生如同氣候變化一樣日益成為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一方面,中國應積極補齊在此次疫情中暴露的短板,加大公共衛生領域的投入,改善公共衛生領域的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另一方面,積極向國際社會講好疫情防控的“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戰“疫”經驗,提供聯防聯控中國方案,盡力幫助其他疫情國家特別是衛生系統薄弱、衛生能力不足的國家增強應對能力。

我們相信:戰“疫”必勝!但古語有云:“謀無主則困,事無備則廢。”自然和生態領域風險的特殊性在於,在到臨界點之前風平浪靜,突破臨界點頓時翻天覆地,屆時縱有力挽狂瀾之力,也難免自傷元氣,終是下策。因而,從最基本的環節做起,喚醒公民的生態道德和自覺、形成社會的生態公平規則、完善國家生態治理體系、推動國際廣泛合作,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未雨綢繆、久久為功,共築人類共同的美好家園,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和力量。

鄧遠建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

楊 旭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