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豐曉麗:不忘初心,共築“平朔夢”

不忘初心,共築“平朔夢”

朔州文化圈 | 豐曉麗:不忘初心,共築“平朔夢”


今天,我站在氣勢磅礴的平朔礦區,我看到大批量的巨型卡車的採掘作業以及遠處白藍相間的現代化洗煤廠,景色蔚為壯觀;我徘徊於蔥綠翠曼的平朔生活區,一排排整齊林立的住宅樓房,倔強的老人,頑皮的孩子們正在公園裡嬉笑玩耍,一輛輛汽車緩慢通過,印刻下孩子們幸福的笑臉……一片祥和與安寧的美妙畫卷。

而三十年前,荒草叢生,黃土漫天的塞外高原上,迎來了第一代平朔拓荒者,他們攜手高鼻樑藍眼睛的美國人,共同開發了一座現代化的大型露天煤礦。從此,改革開放的種子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

歷史的號角鏗鏘有力,響徹著沉重的腳步聲和對生活渴求的無助吶喊,一雙雙熬得紅腫的眼睛,一副副浸漬於煤灰的黝黑的臉龐……拓荒的路上從不乏匱艱辛與困苦。父親作為第一代平朔人,帶著那顆“開拓進取,敢為人先”的初心,開始了艱難探索的拓荒之行,他就這樣固執的堅守著改革開放的國家政策,並且樸實的相信“平朔發展好了,我們的生活就好了”。堅毅的勇氣與無畏的執著,滋生,蔓延……

今天,平朔的發展已經由單一的煤炭生產優化升級為多板塊產業鏈發展,其中,電力化工項目,非煤項目,服務項目等都為煤炭的開採給予著後備支持。另外,各項目積極與市場接軌,承攬外包業務,為礦區的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礦區的職工都能享受公司提供的舒適大巴上下班,還能品嚐到品類齊全的班中餐服務,真正實現了職工“高高興興上班,平平安安回家”的理念。

而三十年前,建礦初期,沒有食堂餐務供應,父親不分晝夜的三班倒,只能提前從家裡攜帶食物作為班中餐,冬天冷,就吃著飯盒裡的冷飯填飽肚子;夏天熱,飯盒裡的剩飯經常吃壞肚子……建礦之初的艱難甚至超乎我們的想像,父親力求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脫貧致富,創造更多的財富與價值,年輕的生命辛勞在礦山地頭。但他攻堅克難,銳意進取,他的初心始終沒有改變,就是在這片改革開放的“試驗田”裡,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今天,平朔從單一的露天開採發展為露井聯採,原煤總產量實現從1500萬噸到1億噸的跨越式發展;從單一的煤炭生產發展為以煤炭為基礎的煤-電-鋁-建材產業鏈和以土地復墾為主線的弄-林-牧-生態產業鏈,平朔人在廣袤的塞外土地上,創造出巨大的市場價值,為國家創造外匯收入,不僅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更帶動了財政收入的增長,擔當起無愧於人民的歷史重任。此刻,父親所有的艱辛,終於化成飯桌上,攜兒帶女時的絲絲微笑。

而三十年前,父親收入較少,他攜老帶幼參加工作,他以一人之力扛起了家庭所有的重任。當時生活區內還沒有住宅樓,一家老小就擠在離市區很遠的小房子裡,由於上班路途遙遠,父親只能披星戴月,一輛破舊的自行車,一把沉甸甸的老式銅鎖成了他出行的工具,他就這樣風裡來,雨裡去,支撐著,堅持著。小小的不足50平米的房子積攢了一家人所有的生活用品。沒有床,怎麼辦?父親就用磚頭,木板自己搭建一張床。沒有衣服,怎麼辦?把親戚家的衣服拿來改一改,變成一件新衣服,冬天來了,舊棉襖抵不過凜冽的寒風,父親把孩子凍得紅腫的小手貼在他的後背,溫暖油然而生,孩子笑了……

生活如此艱辛,可是父親依然勤勤懇懇,絕不停下每一步前進的步伐。他似乎在等待歷史和事實去見證他的初心,“平朔發展好了,我們就能過上好日子了”。

時代在變,而父親的初心從來沒有變。三十年前,父親的初心是“平朔發展好了,我們老百姓的生活就好了。”他用年輕的身軀托起了老幼病殘的家庭,他傳承平朔“煤之驕子”的光榮使命,將自己的生命奉獻於幾代人都為之努力的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歷程;而今天,我們的初心依然緊繫平朔,因為它承載著太多人的光榮與夢想;因為平朔之精神,早已讓我們每一個平朔人,每一個平朔的家庭,見證了銳意進取,開拓創新,以實現“平朔夢”的歷史進程!

父親的初心不曾改變,他的“平朔夢”——

關於愛,關於責任,關於三十年的櫛風沐雨;

關於剛毅,關於執著,關於礦區生產的轟鳴聲,關於城市裡汽車的鳴笛,關於悠閒地鳥兒四處漫歌;

關於勤勞,關於創新,關於現代化器械與科學的運用,關於曠工的臉上由衷的笑容;

關於獨立,關於責任,關於我們創思圖遠的道路,在黑暗的礦井深處崛起新的希望;

關於奮進,關於拼搏,關於高效利用,關於轉型發展,關於荒山換顏。

我站立,我守望,平朔,輝煌;我目睹清晨的平朔,微風徐徐……

我們都不曾忘記初心,那是我們共同熔鑄的“平朔夢”。

監製:張日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