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中可得楊過,亦可得東華,唯不可得藍忘機


有私信讓我寫一下二哥哥和楊過的對比,也有私信叫我寫東華。


我想了一下決定把這三個放在一起寫。


其實坦白講,我是非常排斥把楊過和二哥哥放在一起來對比的。因為我私心裡真的非常不喜歡楊過。我覺得他和二哥哥之間基本上沒有所謂的可比性。

俗世中可得楊過,亦可得東華,唯不可得藍忘機


我想那位叫我寫他們倆對比的,應該是受“十六年”這個時間段的影響吧~


我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看金庸,不管是書還是劇,楊過,他都是一個非常有粉絲基礎的角色。我小的時候呢,又非常喜歡看TVB。當年我看到古天樂的時候,真的是非常能理解那句一見誤終身的意思。但是,即使是那樣的顏值,也不能從根本上洗掉我對楊過這個角色的討厭。


很多人都跟我說,你看他等了十六年啊!多情深多寂寞多不容易。


但是說真的,我一點都沒有覺得他有所謂的寂寞,在與小龍女數次的離別裡,他都是有“新的交集”的,他有等待,但是並沒有“專心致志”的去做等待這一件事情。我當然不否認他愛小龍女,但是絕對沒有到摯愛的那種程度。在等待的過程裡面,他也沒有做到所謂的“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只是說後來,他把“沾上身”的這些花,又給拂去了。為什麼把這些花給拂去了呢?因為小龍女一回來,他又發現自己最愛的其實還是小龍女。而我最看不慣的就是這一點。我特別討厭他撩了就跑的性子,就這種做法,我真的覺得無論是從小龍女的角度來講,還是從其他女孩子的角度來講,他都很“渣”。


這樣的人怎麼能和二哥哥比呢?不管是在原著裡還是在劇裡,不管是在等待的時候還是在平日裡,二哥哥一直都是“專心致志”的,不管是十三年,十六年,還是平日裡,在二哥哥的“情感區域”裡面,是沒有任何其他的人。他所有關於這一種感情的感觸,都是來自於同一個人的。這個人是就是羨。從始至終,都是他,也只有他。

俗世中可得楊過,亦可得東華,唯不可得藍忘機


二哥哥的等待,才是真正煎熬而落寞的,因為在等待的過程裡,他沒有任何新的“感情輸入”。哪怕是羨羨給他的“感情輸入”,也是完全空白的。這是一場單向的,不知道會不會有“完美結果”的等待。在等待的每一天裡,出於對這個人的惦念,這個人過往的一切,都會被放大。放大的同時,想念會“深度發酵”,落寞就會加深,這其實,是一個“惡性循環”。


雖然楊過和二哥哥都有等待的過程,但是其實他們的兩個等待的本質是不一樣的。楊過的等待,其實我更傾向於是對他本身不羈性格的一個“打磨”,是他自身的一個成長。如果不是因為十六年的等待的話,按楊過本身那種性格,他最後不會心甘情願的跟小龍女待在古墓裡呆那麼久。那麼其實是很危險的,可能最後眷侶就要“落俗”。變成在乏味日常當中消耗對彼此的感情,直到消耗完,變成俗世裡的“常見怨侶。”


二哥哥的等待其實“更純粹”,他比楊過更像是“被迫的”,因為過程中他沒有任何的“感情輸入”,也沒有需要通過等待來修正的性格。他就是很在乎這個人,因為對這個人的在乎而選擇等待,並且在等待的過程當中也一直在延續和加深這種在乎。


綜上,楊過偽情聖,我們二哥哥才是真情聖。


另外二哥哥和東華。


其實這兩個也沒有可比性,三年前我是非常喜歡東華的。


但是《枕上書》裡的東華,他真的太過外放。他身上吸引我的那種暗湧和自持其實已經非常的少了。

俗世中可得楊過,亦可得東華,唯不可得藍忘機


坦白講,我其實覺得他已經“落俗”了。他的甜就是甜,直白坦蕩的甜,已經基本上沒有那種“情愫翻湧”的感覺了。


但二哥哥不是,他的情緒大部分是需要你去“感知”的,但是他能讓你感知到,隱藏,並不影響他的“熾烈”程度。甚至因為“隱藏”的關係,會經歷一個“發酵”的過程。這種發酵,會拔高感情本身的動人程度。


當然我覺得如果換個角度來講,那二哥哥可能會羨慕東華,因為像東華這樣,也是需要資本的。


而我始終覺得,這三個人裡面,二哥哥是最動人的,他雖然沒有東華那種“資本”,但是他和東華在做一樣的事。一樣傾盡全力,在保護和守護他在乎的人。他雖然經歷漫長而煎熬的等待,但是在等待的過程當中,一直都是心無旁騖的。楊過,根本就比不上他。


無論是對比之下,還是個人本身,二哥哥都真的是動人之至,只是可惜,二哥哥太過“出塵”,太過“理想化”,而楊過和東華身上,都有一定的“現實面”。現實中楊過可有,東華亦可有,但,人間無處覓忘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