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康熙提出“孤臣”的期望,卻也讓雍正就此頓悟奪嫡心法

歷史上的雍正,在其“九子奪嫡”過程中,所採取的“爭是不爭,不爭是爭”的策略,可謂是頗為耐人尋味。

一方面,雍正極力隱藏自己的奪嫡之心,進而以一種近乎於“示弱”的態來度面對康熙皇帝以及其他皇子,並且無論是想法上,還是行動上,都與康熙皇帝保持了高度一致,通過這樣的方式,雍正在讓其他參與“九子奪嫡”的皇子放鬆對其戒備的同時,也贏得了康熙皇帝對其的信任與好感。

另一方面,雍正一直奉行著“不結黨,不營私”的態度,除了十三阿哥胤祥以及年羹堯等極為少數的擁護者外,並沒有大規模的拉攏外臣,擴充黨羽外部支持力量,就此與其最為重要的競爭對手八阿哥胤禩形成了極為鮮明的對比,這也令康熙非常的欣慰。

於是,靠著這一手“爭是不爭,不爭是爭”,雍正得以最終贏得了“九子奪嫡”的勝利,在康熙皇帝去世後,登上了皇位。

雍正王朝:康熙提出“孤臣”的期望,卻也讓雍正就此頓悟奪嫡心法

關於雍正這種“爭是不爭,不爭是爭”的策略,在《雍正王朝》之中,同樣得到了極為充分的體現。

只不過,這樣的策略與方式,起初卻恰恰是由康熙提出來的,他希望雍正能成為一介“孤臣”,這是康熙對於雍正的一種期望與期待,同時也是其對於雍正的提點與要求。

然而,雍正則從這個“孤臣”之中,讀到了康熙內心的真實想法,進而將其作為了自己參與奪嫡的核心指導思想與行動指南,就此一步步贏得了康熙皇帝的信任與器重,也最終成為了康熙皇帝的繼任者。

雍正王朝:康熙提出“孤臣”的期望,卻也讓雍正就此頓悟奪嫡心法


所謂“孤臣”,首先要做的到便是“臣”。

眾位皇子中,由誰繼承皇位是康熙皇帝最為希望看到的,毫無疑問是太子胤礽,至少在“二廢皇太子”之前,康熙皇帝都是這個想法。

其實一直以來,關於自己的這些兒子們,康熙皇帝非常想要看到的情況是,眾位皇子與太子胤礽之間,保持一種非常和睦而又和諧的關係,胤礽能夠在兄弟中建立自己的威信,同時其他皇子也能夠對其保有足夠尊重的同時,並對其提供支持與協助。

然而,這樣的想法也僅僅是康熙的一廂情願而已。事實上,太子胤礽荒誕不羈、碌碌無為的表現,已經引得了朝中大臣以及眾位皇子的一致不滿,而包括其他皇子,特別是大阿哥胤褆與八阿哥胤禩,不僅對於胤礽的儲君之位有著強烈的覬覦之心,甚至已經開始逛街黨羽,佈置勢力,準備將胤礽拉下太子之位以取而代之。

雍正王朝:康熙提出“孤臣”的期望,卻也讓雍正就此頓悟奪嫡心法

在這樣的情況下,雍正的表現,可以說是讓康熙倍感欣慰的。

首先,是在劇情開始,朝堂上議論處理黃河災患的時候,雍正就對太子胤礽保持了極度的尊重。

尤其是在“八爺黨”的眾人,對於雍正擅自清查戶部存銀提出質疑的時候,雍正的回答可謂是給足了胤礽“面子”。

“皇阿瑪曾對兒臣說過叫兒臣平時多多留心國事,軍政民務凡有重要建議,要隨時向皇阿瑪和太子奏陳。”

這既是在表明太子的重要性,同時也表明他對於太子的態度,這樣的說法無疑會在康熙的心中加分不少。

其次,雍正想要去江南籌款賑災,一定要通過太子胤礽的舉薦。

“太子,千里澤國,百萬災民,可直接關係到咱大清的江山社稷呀!身為皇子,臣願為皇阿瑪分憂,為太子分勞。苟利社稷,個人的榮辱得失臣弟在所不惜。”

如果繞過太子胤礽,直接向康熙皇帝請命,或許康熙也會同意雍正的請求,將其派往江南籌款賑災,但是其內在的意義則是完全不同。

一方面,這樣的舉動無疑是在一種急於邀功的表現,會給人,特別是康熙皇帝留下急功近利的印象。另一方面,此事通過胤礽口中表述,不僅可以獲得胤礽的支持,並且為了保下胤礽的舉薦功勞,康熙也會全力支持雍正,這樣的話無疑會事半功倍。同時,當康熙看到了胤礽與雍正的如此關係,必然會感到無比欣慰。

雍正王朝:康熙提出“孤臣”的期望,卻也讓雍正就此頓悟奪嫡心法

再次,就是追比戶部欠款的時候,雍正也是在一直遷就這太子胤礽。

在所有虧欠戶部款項的眾人中,胤礽是當之無愧的最大“債主”,可為了保全胤礽的名聲,在魏東亭尚未將這層“窗戶紙”捅破前,雍正都選擇了隱瞞太子胤礽的所欠款項。

而即便是最後,胤礽當著所有人的面,對於雍正追比戶部欠款的行為予以了徹底的否定,雍正也沒有在康熙面前說胤礽一個不是,反而繼續將所有的責任歸咎於自身,對於胤礽可謂是做到的仁至義盡。

最後,就是在“一廢皇太子”之後,雍正主動上奏,請求復立胤礽。

此時的雍正並不是想著藉助胤礽被廢黜皇太子之位的時機,與其他皇子一較高下,進而爭奪儲君的位置。相反,他與十三阿哥胤祥在鄔思道的指點下,主動向康熙皇帝遞上奏摺,請求復立胤礽。

這樣的做法無疑是在昭顯在其心中,皇太子胤礽是當之無愧的儲君,是對其地位的充分認可,同時也是在表明自己並沒有奪嫡之心。

雍正王朝:康熙提出“孤臣”的期望,卻也讓雍正就此頓悟奪嫡心法

由此可見,自始至終,雍正都在堅持著為“臣”的心,更為重要的是,這也是康熙所非常希望看到的。

這一時期的康熙皇帝,希望的眾位皇子能夠對他有“人臣”之心,這是為了維繫皇位的穩固與皇權統治的根基牢靠。並且康熙希望皇子對於太子胤礽,也能施以“君臣之心”與“君臣之禮”,他想要看到胤礽得到眾位皇子的支持,眾位皇子也能夠用這樣的方式來表明自己的態度與意願。這樣一來,不僅讓康熙對於現在非常的放心,對於未來,其也會充滿欣慰。

而雍正也正是用這樣的方式,樹立了自己與其他皇子不一樣的形象,同時,更是極大了滿足了康熙內心的需求與渴望,這樣一來,康熙對於雍正的好感也必然是會明顯提升。

雍正王朝:康熙提出“孤臣”的期望,卻也讓雍正就此頓悟奪嫡心法


所謂“孤”,即是“舍小利,取大義”。

康熙第一次提到“孤臣”,是在雍正主動請旨,願意接下追比戶部欠款差事的時候,並且在這個時候,康熙還語重心長的對雍正說了一句:

“我要你做一個真正的孤臣。”

雍正王朝:康熙提出“孤臣”的期望,卻也讓雍正就此頓悟奪嫡心法

這個時候康熙要雍正做一個“孤臣”,並且是要做一個真正的“孤臣”,實際上是包含了兩層意思。

其一,康熙希望雍正抱著的是不怕得罪人的心態。

按照鄔思道的說法,拖欠戶部官員的情況分為三種:第一種,確實是因為俸祿過低,並且或是處在清水衙門,或是單純的清廉為官,從而導致了其沒有其他額外的進項,致使生活窘迫,已經到了不借錢難以維繼生活的狀態;第二種,則是利用借取的款項為自己謀取私利的;而第三種,則是為了不被朝堂所孤立,隨波逐流的,算是為融入朝堂上的主流風氣而用向戶部借款獻上了一份“投名狀”。

針對這三種情況,雍正的追款行為,都將對其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對於第一種人,是影響到了官員們的基本生活;對於第二種人,影響到了他們的“財路”,算是砸了他們的“飯碗”;至於第三種人,則是讓其徹徹底底的折掉了面子。

由此可見,不管是從哪個角度來說,這都是一項得罪人的事情,而這樣一來產生的後果不僅僅是當下雍正會為朝堂上的官員所記恨,並且在之後也很難再讓這些官員對其進行擁戴與支持。

而康熙讓雍正做“孤臣”,無疑就是讓雍正放下這樣的包袱,不要因為擔心得罪人就畏首畏尾,而是應該堅持原則,絕不姑息。

雍正王朝:康熙提出“孤臣”的期望,卻也讓雍正就此頓悟奪嫡心法

其二,康熙希望雍正想事情、看問題要以朝廷的大局為重,懂得自我犧牲。

對於這次追比戶部欠款,康熙是非常看重的。此時國庫空虛,可以說這給朝廷與整個國家帶來了巨大的隱患,如再有風吹草動,都將讓國家陷入到新的危機之中。於是,康熙非常迫切的希望能夠通過這次行動,緩解如今的危局,為此,康熙不惜用到了晉封親王這樣的重賞,甚至是動用了自己體己的銀子,目的就是為了能把這件事情做好。

而康熙也希望用自己這樣的態度,讓雍正明白事態的嚴重性,與此同時更是要讓其明白,得罪人也好,無法贏得官員們的支持也罷,這僅僅是個人的“小利”,但是從整個國家的“大義”出發,讓國庫充盈起來,才是當務之急,才是雍正最應該考慮,也是他最應該著手解決的問題。

所以,這無疑就是要讓雍正要懂得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問題,而不是隻顧自己的眼前利益。

雍正王朝:康熙提出“孤臣”的期望,卻也讓雍正就此頓悟奪嫡心法

當然,雍正在整個追比戶部欠款中,態度非常的堅決,這一點還是令康熙非常的滿意,只不過此時的雍正處理事情的方法還是比較稚嫩,於是並沒有很好的完成這次追比欠款的任務。

即便如此,康熙還是表明了自己的態度,沒有就此廢黜他的郡王爵位,只是處以了罰俸的懲罰,並且還用“自詡聰明”評價的雍正,而這是在肯定雍正辦事態度的同時,給予了雍正辦事方式方法上的批評。

雍正王朝:康熙提出“孤臣”的期望,卻也讓雍正就此頓悟奪嫡心法

由此可見,這個時候的雍正已經理解了康熙“孤臣”的真正意思,而在之後“舉薦大將軍王”的過程中,雍正則再一次將“孤臣”的心智表現的淋漓盡致。

按照雍正的本意,他希望的保舉十三阿哥胤祥出任“大將軍王”,這樣一來,不僅可以讓胤祥就此脫離圈禁的狀態,同時還能讓自己獲取強有力的外部軍隊支持。

然而,雍正這樣的想法被鄔思道所否定。

按照鄔思道的觀點,此時的雍正不應該只從自身層面去想問題,而是要站在康熙的高度,用康熙的“帝王心術”去看待。於是,在鄔思道的提點下,雍正果斷舉薦十四阿哥胤祥出任“大將軍王”,並且就此順水推舟的讓年羹堯擔任陝甘總督,他自己同樣從中獲利頗豐。

雍正王朝:康熙提出“孤臣”的期望,卻也讓雍正就此頓悟奪嫡心法

而更為重要的是,雍正這樣的舉動,無疑是在康熙面前再一次將“孤臣”的本質展現了出來。

一來,從全局的角度出發,所有皇子中,具備領兵打仗才能的也就只有十三阿哥胤祥與十四阿哥胤禵了,所以雍正舉薦胤禵出任“大將軍王”,本就是為國舉賢的舉動,體現的是雍正公平公正的一面。

二來,雍正沒有保舉與自己關係密切的十三阿哥胤祥,反而是保舉了敵對陣營的十四阿哥胤禵,這是雍正寬容與胸懷的體現,同時也讓雍正在康熙面前表現了自己不會因為自己的“私慾”,而破壞“大局”的政治氣度與政治品質。

三來,從當前的局勢來看,十四阿哥胤禵出任“大將軍王”,必然是最佳的選擇,其能夠獲取最多的支持,並且也不會被人從背後掣肘,進而能夠確保西北平叛的勝利,所以雍正的這次舉薦是從朝廷和國家的利益出發,而沒有顧忌雙方的政治立場不同,這種精神是頗為難能可貴的。

正是因為如此,正是因為康熙看到雍正的這份顧全大局的寬和與度量,算是完成了對其的終極考驗,也就此決定要將皇位傳給雍正。

雍正王朝:康熙提出“孤臣”的期望,卻也讓雍正就此頓悟奪嫡心法


縱觀整部《雍正王朝》,雍正可以說是將“孤臣”做到了極致。

對於康熙皇帝本人,以及太子胤礽,他保有了一顆謙卑的“人臣”之心,並且自始至終,都帶著一份敬畏,這樣的行為讓康熙感到了安心,進而也使得康熙對其無比的放心。對於朝堂上的各方勢力,雍正則是帶著一顆“國之大義”的公平之心,將朝廷與整個國家利益放在首位的同時,做到了不結黨、不營私,不去刻意的擴充勢力,確立了屬於他自己的為人處事風格,這反而也讓其贏得了康熙以及一些朝臣的肯定與支持。

就這樣,雍正將康熙對於他“孤臣”的期望與要求,化作自身的指導思想與行動指南,進而以“孤臣”的標準來對照建立外在的形象與為人處事的口碑,使其最終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認可,進而得以成為了“九子奪嫡”的最終勝利者。

雍正王朝:康熙提出“孤臣”的期望,卻也讓雍正就此頓悟奪嫡心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