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邊的“香腸”,過去小孩摘來玩,如今成稀罕貨,可當菜可入藥

春季到來之後,農村的小河流水逐漸充裕,原本被開墾種菜的地方如今都被河水淹沒。只可惜河床上的蔬菜了,有時候出現蔬菜荒,只能在野地裡挖一些可口野菜代替。隨著春風吹過,河灘上已雜草叢生,再過一段時間就要被覆蓋上也一層“綠毯”。除了山野上有美味的野菜,在這河邊也有不少稀罕貨。識貨的農民看著河邊那種開花結果像香腸的植物長出來,臉上不禁流露出一種喜悅。

河邊這種“香腸”,農村娃一點都不陌生,小時候總是淘氣摘來玩耍,誘人的外表差點就把那是懵懂的我們給欺騙了。不過長大之後才知道,它原來是個稀罕貨。

河邊的“香腸”,過去小孩摘來玩,如今成稀罕貨,可當菜可入藥

大家好,這裡是“農看農”,每天分享農村新鮮事,探討農村養殖/種植新項目,今天我們的主題是河邊的“香腸”,過去小孩摘來玩,如今成稀罕貨,可當菜可入藥。

河邊這種“香腸”,有它獨自的名字,學名上叫香蒲,是我國農村地區常見的野草,一般生長在湖泊邊緣、河流邊緣、沼澤上。一般農村娃對它的記憶就如剛才筆者所說的,看見之後踏著河水從草叢中拔起一根,長長的莖稈串著“香腸”,其實只能當玩具來玩。每年夏季的時候,香蒲長出來的這些香腸一根根隨風飄搖,畫面十分唯美。一些淘氣的孩子會採摘也大把的“香腸”,然後丟到火堆裡烤,聽著細碎的火燒爆炸聲,歡快無比。

河邊的“香腸”,過去小孩摘來玩,如今成稀罕貨,可當菜可入藥

不過長大之後,聽了大人們介紹才知道,原來香蒲就是長蒲菜的植物。蒲菜是香蒲這種野草所生長出來的假莖,也叫香蒲的嫩莖,俗話說的根。蒲菜是我國民間傳統的一種野生美味。蒲菜歷史可追溯到漢初,枚乘《七發》中即雲“雛牛之腴,菜以筍蒲”。其中將蒲菜比喻成如小牛的肉質一樣肥嫩。

河邊的“香腸”,過去小孩摘來玩,如今成稀罕貨,可當菜可入藥

在明代《西遊記》中詩曰:“油炒烏英花,菱科甚所誇,蒲根菜並茭兒菜,四般清水實清華。”其中也提及了蒲菜的吃法,說明蒲菜在我國曆史上早已經被開發食用。要說國內蒲菜哪裡最出名,當屬淮安的蒲菜了。當地蒲菜不僅好吃,做法的多樣化也是全國之最,淮安是食用蒲菜文化的主要發源地之一。

當然以上記載的也都是民間地區食用蒲菜的歷史,對市場上來說,蒲菜還不夠出名,僅以農村地區食用為主。而隨著近年來蒲菜產業發展,如今在水資源充足的地區陸續發展蒲菜種植,這種過去少有人知的美味走上了市場舞臺,成了菜市場新興的綠色佳餚,成了十足的稀罕貨。據筆者瞭解,目前蒲菜在上海、南京、蘇州等多個城市十分受歡迎,在淮安地區更是當地喜宴上必備的一道特色佳餚。

河邊的“香腸”,過去小孩摘來玩,如今成稀罕貨,可當菜可入藥

而蒲菜的價值卻不僅限於作為綠色食材,它還是一味具有很高價值的中藥材,可當菜可入藥呢。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蒲菜主治五臟心下邪氣、口中爛臭、小便短少赤黃、乳癰、便秘,胃脘灼痛等症。其中《本草綱目》記載蒲菜氣味甘平,無毒,略寒,主治五臟心下邪氣,口中爛臭,堅齒明目聰耳,久服輕身耐老,有去燥熱,利小便及“補中益氣”,和血脈等功效。

河邊的“香腸”,過去小孩摘來玩,如今成稀罕貨,可當菜可入藥

僅從以上兩點,我們就能看出蒲菜的價值,今天發展成稀罕貨,那也是必然的事情。其實農村地區很多物種成了稀罕貨,也不正是說明了它們的真正價值嗎?不知你們那邊有吃蒲菜的習慣嗎?你們那蒲菜都怎麼吃的呢?歡迎留言說說你們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