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信二手车恐怕熬不过这一关


优信二手车恐怕熬不过这一关

车市衰微是疫情期难以规避的事。

想必很多人也已经看到优信、瓜子等二手车互联网平台通过减薪来开源节流,阳春三月,寒意料峭,原本是该春光烂漫的时节,无奈又添了几身羽绒服。

全球的气候越来越暖,市场的经济却似乎越来越寒。

据统计,在各方复工、复产的号角下,截至目前,二手车行业的复工率仍远远不足五成。当中国替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消费市场时,二手车也正欲一脚油门将美国甩到身后,不料一场疫情却催生了倒挡飙车。

面对外界的人言纷纷,优信、瓜子等平台的创始人也相继发声,表示仍将看好二手车互联网平台的优势,这一次的不可抗力,并不足以说明市场的千疮百孔。

从来不敢开车逆行,只敢水星逆行的汽叔可能来得更为悲观。


一 优信的四面楚歌


且说大市场。

新车库存积压、车企年度指标、产品恶性竞争等原本困于市场的小毛病,将在疫情中得到无限放大,尤其是在完全解禁之后。在人们的报复性消费之前,各大车企恐怕会先踩踏式走量。

新车不仅会挤压新车的竞争空间,也会剥夺二手车的原定边界。对于大部分二手车商而言,目前的手头存量大多都是源自疫情爆发之前,当时的收购价已经远远高于当下的出售价,而经此一疫,行情下趋且不消说,连续数月的“净贬值”势必把利润率倒逼于赢利点之下。现已不是能不能赚钱的问题,而是可不可止损的关键。

此外,由于这次疫情的连锁效应,资本市场亦一地鸡毛。这对前期倾向烧钱模式的互联网平台无疑是雪上加霜。


优信二手车恐怕熬不过这一关

早在2019年,优信二手车已经接连被媒体曝出“账面亏空”、“股价腰斩”,作为行业首家登陆美股的领军企业,却已经握着一流的知名度,享受着二流的市场估值。

同时,一向水深的二手车市场也差点淹死了优信二手车本身。各种用户吐槽、负面消息层出不穷,消费者在二手车市场能遇到的坑,并没有简单的因为互联网而一扫而光。

要钱、要用户、要销量,是优信二手车在疫情之前就已经烧到眉毛的三把大火。疫情的一股妖风,优信又岂能不疯?

再说小市场。

之前已经有业内人士吐槽,“互联网行业讲究创新模式,所谓降维打击,二手车商如果只提供中介服务,那么本质上与传统二手车商有何区别?”在投资人们看来,单一的业务模式远不如多业务协同的模式,后者可以带来各板块之间的协同作用,“竞争对手除了有二手车,还布局了汽车金融、保险、维修保养、新车等业务,但优信依然保持着基础的交易+金融,再加上与线下二手车商合作的老模式。”

甚至有人认为,优信的模式在业内被称为广告模式,本质上是依靠二手车商赚钱,不仅无法保证车况、用户体验,更是把层层的加价转移到消费者身上,导致交易效率低下、体验变差。


二 不懂服务的二手车行业


早先汽叔就一度认为,无论是优信还是瓜子,一路发展的轨迹与描绘的概念,更像是广告公司的路数,无非是精简版的汽车之家,收取二手车商的广告费,来搭个平台拓展客源而已。

后来汽叔则有所改善,因为优信、瓜子至少在口面的表达中,还是希望能够提供更多的服务,解决所谓的信息不对称,讲这单一维度生意,真正上升为一个产业,否则资本也不会被牵着鼻子走。

遗憾的是,中国的汽车市场一直没太搞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服务,而这一毒瘤也被照搬在了二手车市场上。

不同于美国、德国、日本等成熟的汽车文化与认知力,中国虽然从体量上超过了这几个国家,但对于汽车的态度还处于发育阶段。

这便造成了从车企到经销商,都有一种对消费者要“过度服务”的冲动。

是的。中国目前的汽车市场其实不缺服务,反而是服务过载,形成“过度服务”了。

比如4S店对加装、贴膜、保险、金融的一条龙,逻辑上能够让消费者以最低时间成本来全部搞定。但结果是什么?消费者不堪其苦、反受其累。

尤其服务与服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缝隙”,成为许多人可以自由把玩的地带,因此消费者常常处于一种被服务状态。这样的画蛇添足在二手车行业也屡见不鲜。

许多人忘了,为消费者减少不必要服务,本身也是一种服务。

买过特斯拉以及一些造车新势力产品的车主常常感叹,形同苹果一般的购买体验简直是太爽了,化繁为简,没有乱七八糟的服务来节外生枝,直来直往,干脆利索。

从这个视角上,优信、瓜子等平台的出现,并没有优化和缩减之前的二手车行业的服务条目,反而又增加许多看似关怀备至的繁文缛节。况且,二手车行业本身,就没有过多的服务附加值的诉求。你去买新车可能是去买服务,但买二手车的人,更多只是为靠谱。


优信二手车恐怕熬不过这一关

如果“靠谱”这一核心痛点无法解决,那么再多的服务都是花架子、花拳绣腿,让消费者在眼花缭乱的概念里逃之夭夭。

然而,决定“靠谱”与否的在于二手车商,而不在于优信、瓜子的主观意愿。它们尚且不能对二手车商形成反制,反倒如寄生虫一般,要仰赖二手车商的导流与消化。

当然我们可以乐观点,认为一切的一切才刚刚开始,市场还处于培育阶段,优信、瓜子的入局说不准就会宛如鲶鱼效应,促进行业的一步步成熟。即便它们逐一倒下,也会有后来者继续溯岸而上。各行各业都不缺走对路的失败者。

是的。

但还是回归前面提到的那个问题。以目前优信、瓜子的形态而言,它们究竟是增加了“服务”,还是优化了服务?

再而,假设现在干脆拿掉优信、瓜子,行业是变得更好还是变得更坏?你会发现,没变化。

在疫情最严厉的时期,汽叔曾去超市买泡面,发现除了某个品牌尚有存活外,其他品牌的泡面都被劫掠一空。当时网上有段子说:这个时候我们就能辨别出哪些品牌和口味的泡面不好吃了。

汽车行业亦是同理。人力的筛选往往不如灾难的筛选有效。在疫情的牵连之下,我们反而更能看出关于买车的各个环节,究竟有哪些必要、哪些不足,又有哪些如蜈蚣之足,死不足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