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花令裡讀詩詞

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說:“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文學也,而後世莫能及焉者也。”唐詩、宋詞、元曲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三座高峰,是中華文明燦爛長卷中最絢麗的華章,被奉為中華文化的傳世經典而備受推崇,偉人英雄,歌以詠志;達官巨賈,誦以怡情;志者學人,習以修身。或志、或情;或不羈、或不幸;或豪放、或婉約,皆為浪漫······

飛花令裡讀詩詞

飛花令:古人行酒令時的一個文字遊戲,源於古人的詩詞之趣。得名於《寒食》中“春城無處不飛花”一句詩。行飛花令時可選用詩、詞、曲中的句子,但選擇的句子一般不超過七個字。

在古詩詞中,“一個常見的意象,帶有“酒”的詩句不在少數······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李白《月下獨酌》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

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需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

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李白《將進酒》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

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成花,

煙雨暗千家。

寒食後,酒醒卻諮嗟。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貨試新茶,

趁詩酒年華。

——蘇軾《望江南·超然臺做》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燕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

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

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范仲淹《漁家傲》


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牆柳。

東風惡,歡情薄。

一懷愁緒,幾年離索。

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舊痕紅浥鮫綃透。

桃花落,閒池閣。

山盟雖在,錦書難託。

莫,莫,莫!

——陸游《釵頭鳳》


隨手翻開一頁詩詞集,迎面撲來幾句,讀起來朗朗上口,腦海裡浮想聯翩,騷動著內心的柔軟——是感情啊,是古人記錄下的種種中國人的心境。甚至有人說,中國人的每一種心境,都被唐詩、宋詞、元曲吟詠過了。而中國人對酒的迷戀甚至可以稱為一種情懷甚至情結,如此一來,“酒”在古詩詞中有極高的出現頻率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裡,不說李太白的酒,不提陶潛的酒,我想讓易安居士李清照來做這顆栗子。

飛花令裡讀詩詞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如夢令》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醉花陰》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聲聲慢》


三首詞分別是詞人三個時期的作品:《如夢令》為她少女時代生活中的一幕,純真俏皮的少女“沉醉不知歸路”;《醉花陰》放在當代就是一首虐狗的情詩,此首詞抒發故居獨處的少婦情懷,想“佳人”,亦是“東籬把酒黃昏後”;而《聲聲慢》則是在靖康之變後,詞人在經歷國破、家亡、夫死的境遇之後,傷於人事,“三杯兩盞淡酒”的日常,前人評價這首詞“生生含淚,物物關情;一字一淚,滿是悲愁。”更有意思的是,在知乎上還有人提出“李清照在她的詞裡宿醉過多少次?”的問題。

中國人的傳統哲學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酒是糧食的精華,是勞動人民的汗水加上優良的糧食的精華釀製而成。這其中也體現了中國人對生活的態度。酒慢慢的成了中國人對信仰的一種贊禮。祭祀典禮上,中國人都會用一杯一杯的美酒祭祀天地,以這種深沉、透徹的魂魄回饋大地。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陸游《遊山西村》


某個中國品酒員給外國人這樣介紹我國酒文化:“拿起酒杯蓮花指,酒比花香,持杯如捻花,杯滿為禮,不溢為敬,輕舉杯,先文後武,先禮後兵,謂之君子,深入喉,舒展眉,酒氣如奔騰如狂濤席捲,一掃千秋,一解千愁,重擲杯,代表一飲而盡,一滴不留,痛快”。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曹操《短歌行》

飛花令裡讀詩詞

現如今,自《詩詞大會》開播以來,詩詞更是又進一步地來到我們身邊,甚至使我們眼前一亮,更多的人驚歎“唐宋詩詞”之美。

當《詩詞大會》第二季擂主16歲的高中生武亦姝從中脫穎而出,一時間,詩詞似乎又重新回到主流公眾的視線當中。我們不得不承認“腹有詩書氣自華”。

“讀詩”與“不讀詩”的區別,或許就是“巧妙地出口成章”和“寥寥幾個詞彙”之間的差別。可現在的人們,被網絡包圍,平時說最多的是:厲害了,666······而網絡的廣泛普及,更是使及早也都是“社會人”······

知乎大V張佳瑋說:許多東西記下來,就是在心裡生根。日後觸景生情,總會懂的。孩子聽過的那些詩詞、音韻,有些是看不懂的畫面,但是存在了心裡。至於詩中的那些歷史和人生,理智與情感,溫度和奇妙,都能將美好種在孩子們心中。成長後的某天,當他/她走到了某個風景之中,或收穫了某份心情,就忽然心生感悟,自然而然的體會了它們的含義。所以,“腹有詩書”就是自己的財富,而“詩”最重要的的作用依舊如好多年一樣——教化、薰染。在你孤獨時為你提供一片繁華,而當你在嘈雜中時,是你保持內心的寧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