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花令里读诗词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说:“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文学也,而后世莫能及焉者也。”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三座高峰,是中华文明灿烂长卷中最绚丽的华章,被奉为中华文化的传世经典而备受推崇,伟人英雄,歌以咏志;达官巨贾,诵以怡情;志者学人,习以修身。或志、或情;或不羁、或不幸;或豪放、或婉约,皆为浪漫······

飞花令里读诗词

飞花令:古人行酒令时的一个文字游戏,源于古人的诗词之趣。得名于《寒食》中“春城无处不飞花”一句诗。行飞花令时可选用诗、词、曲中的句子,但选择的句子一般不超过七个字。

在古诗词中,“一个常见的意象,带有“酒”的诗句不在少数······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月下独酌》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需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

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将进酒》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成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货试新茶,

趁诗酒年华。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做》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燕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旧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陆游《钗头凤》


随手翻开一页诗词集,迎面扑来几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脑海里浮想联翩,骚动着内心的柔软——是感情啊,是古人记录下的种种中国人的心境。甚至有人说,中国人的每一种心境,都被唐诗、宋词、元曲吟咏过了。而中国人对酒的迷恋甚至可以称为一种情怀甚至情结,如此一来,“酒”在古诗词中有极高的出现频率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里,不说李太白的酒,不提陶潜的酒,我想让易安居士李清照来做这颗栗子。

飞花令里读诗词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三首词分别是词人三个时期的作品:《如梦令》为她少女时代生活中的一幕,纯真俏皮的少女“沉醉不知归路”;《醉花阴》放在当代就是一首虐狗的情诗,此首词抒发故居独处的少妇情怀,想“佳人”,亦是“东篱把酒黄昏后”;而《声声慢》则是在靖康之变后,词人在经历国破、家亡、夫死的境遇之后,伤于人事,“三杯两盏淡酒”的日常,前人评价这首词“生生含泪,物物关情;一字一泪,满是悲愁。”更有意思的是,在知乎上还有人提出“李清照在她的词里宿醉过多少次?”的问题。

中国人的传统哲学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酒是粮食的精华,是劳动人民的汗水加上优良的粮食的精华酿制而成。这其中也体现了中国人对生活的态度。酒慢慢的成了中国人对信仰的一种赞礼。祭祀典礼上,中国人都会用一杯一杯的美酒祭祀天地,以这种深沉、透彻的魂魄回馈大地。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游山西村》


某个中国品酒员给外国人这样介绍我国酒文化:“拿起酒杯莲花指,酒比花香,持杯如捻花,杯满为礼,不溢为敬,轻举杯,先文后武,先礼后兵,谓之君子,深入喉,舒展眉,酒气如奔腾如狂涛席卷,一扫千秋,一解千愁,重掷杯,代表一饮而尽,一滴不留,痛快”。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

飞花令里读诗词

现如今,自《诗词大会》开播以来,诗词更是又进一步地来到我们身边,甚至使我们眼前一亮,更多的人惊叹“唐宋诗词”之美。

当《诗词大会》第二季擂主16岁的高中生武亦姝从中脱颖而出,一时间,诗词似乎又重新回到主流公众的视线当中。我们不得不承认“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诗”与“不读诗”的区别,或许就是“巧妙地出口成章”和“寥寥几个词汇”之间的差别。可现在的人们,被网络包围,平时说最多的是:厉害了,666······而网络的广泛普及,更是使及早也都是“社会人”······

知乎大V张佳玮说:许多东西记下来,就是在心里生根。日后触景生情,总会懂的。孩子听过的那些诗词、音韵,有些是看不懂的画面,但是存在了心里。至于诗中的那些历史和人生,理智与情感,温度和奇妙,都能将美好种在孩子们心中。成长后的某天,当他/她走到了某个风景之中,或收获了某份心情,就忽然心生感悟,自然而然的体会了它们的含义。所以,“腹有诗书”就是自己的财富,而“诗”最重要的的作用依旧如好多年一样——教化、熏染。在你孤独时为你提供一片繁华,而当你在嘈杂中时,是你保持内心的宁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