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 水深千尺,怎及你一往情深!

“尺”在古詩詞中十分常見,它既可以用作長度單位,將無形的情感化作有形的事物,又可以用以“尺素”,把心中的思念寄予遠方的人。

詩詞    水深千尺,怎及你一往情深!

《贈汪倫》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這是一首千古傳誦的告別詩,詩中用“深千尺”讚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緊接“不及”兩個字筆鋒一轉,把無形的情誼化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達了汪倫對李白那份真摯深厚的友情。

詩詞    水深千尺,怎及你一往情深!

《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

【宋】晏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

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這首詞通過高樓獨望生動地表現出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態,蘊含著愁苦之情。全詞情致深婉而又寥闊高遠,深婉中見含蓄,廣遠中有蘊涵,很好地表達了離愁別恨的主題。

詩詞    水深千尺,怎及你一往情深!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此詩運用了極其誇張的手法,描寫了寺中樓宇的高聳,表達了詩人對古代廟宇工程藝術的驚歎以及對神仙般生活的嚮往和追求之情。

詩詞    水深千尺,怎及你一往情深!

《踏莎行·郴州旅舍》

【宋】秦觀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這首詩上片寫謫居中寂寞淒冷的環境;下片由敘實開始,寫遠方友人殷勤致意、安慰。全詞以委婉曲的筆法,抒寫了失意人的悽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對現實政治的不滿。


詩詞    水深千尺,怎及你一往情深!

《蝶戀花·夢入江南煙水路》

【宋】晏幾道

夢入江南煙水路,

行盡江南,不與離人遇。

睡裡消魂無說處,覺來惆悵消魂誤。

欲盡此情書尺素,

浮雁沉魚,終了無憑據。

卻倚緩絃歌別緒,斷腸移破秦箏柱。

全詞語言樸實,清新溫婉,意境含蓄優美,情景交融,通篇不見一個“愁”字,卻能在字裡行間感受到主人公的愁怨,將主人公的一片痴情表達得酣暢淋漓。

詩詞    水深千尺,怎及你一往情深!

《蝶戀花·簾幕風輕雙語燕》

【宋】晏殊

簾幕風輕雙語燕。醉後醒來,柳絮飛撩亂。

心事一春猶未見。餘花落盡青苔院。

百尺朱樓閒倚遍。薄雨濃雲,抵死遮人面。

消息未知歸早晚。斜陽只送平波遠。

這是一首傷春懷遠之作,全詞通過暮春景象的描寫,表現了閨婦對遊子的殷殷思念之情和盼歸不能的惆悵、幽怨的心緒。通篇寫得淡雅、含蓄、和婉,體現了晏詞的一貫風格。

詩詞    水深千尺,怎及你一往情深!

《蘭陵王·柳》

【宋】周邦彥

柳陰直,煙裡絲絲弄碧。

隋堤上、曾見幾番,

拂水飄綿送行色。

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

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

閒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

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在天北。

悽惻,恨堆積!

漸別浦縈迴,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

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

沉思前事,似夢裡,淚暗滴。

這是一首自傷別離的詞,寫作者離去之愁。全詞構思縈迴曲折,似淺實深,有吐不盡的心事流蕩其中,無論景語、情語,都很耐人尋味。

詩詞    水深千尺,怎及你一往情深!

《滿江紅·暮春》

【宋】辛棄疾

家住江南,又過了、清明寒食。

花徑裡、一番風雨,一番狼籍。

紅粉暗隨流水去,園林漸覺清陰密。

算年年、落盡刺桐花,寒無力。

庭院靜,空相憶。無說處,閒愁極。

怕流鶯乳燕,得知消息。

尺素始今何處也,彩雲依舊無蹤跡。

謾教人、羞去上層樓,平蕪碧。

此詞是一首十分委婉纏綿的傷春相思詞,江南暮春,年年景色依舊,而當年此時與所思之人離別,至今蹤跡杳然,詞人登樓遠望,但所思之人已不能歸來,只能看到一片平蕪,不見伊人的倩影。

詩詞    水深千尺,怎及你一往情深!

《訴衷情·一波才動萬波隨》

【宋】黃庭堅

一波才動萬波隨,蓑笠一鉤絲。

金鱗正深處,千尺也須垂。

吞又吐,信還疑,上鉤遲。

水寒江靜,滿目青山,載月明歸。

這首詞描述漁翁垂釣寒江的情景,寄寓的是詞人屢遭坎坷後寄情山水忘卻名利的情懷。全詞創造出空靈淡遠、虛融清靜的意境,令人徹悟言。

詩詞    水深千尺,怎及你一往情深!

《訴衷情·青梅煮酒鬥時新》

【宋】晏殊

青梅煮酒鬥時新,天氣欲殘春。

東城南陌花下,逢著意中人。

回繡袂,展香茵,敘情親。

此時拚作,千尺遊絲,惹住朝雲。

此詞描寫主人公與女友相會,但願長相廝守,最終卻又分離的無奈之情。詩人以悽婉溫潤的筆調,抒發傷春情懷的同時,也流露出對時光年華流逝的深切慨嘆和惋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