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亏的有赞背后:频陷争议的企业价值观

巨亏的有赞背后:频陷争议的企业价值观

  出品 | 于见(ID:mpyujian)

  上个月底的微盟宕机事件想必很多人还记忆犹新。随着微盟团队联合腾讯云团队进行积极修复、微盟面向商家进行补偿,这一场关于SaaS企业数据安全的热点事件正逐渐降温。

  但在微盟抢救后台数据背后,一场行业内的“口水战”仍在延续。作为同行竞品,有赞在这场事件中掀起的“舆论战”、“公关战”让很多人又开始把目光聚焦到有赞的身上。

  微盟遭“人祸”,有赞“帮倒忙”

  就像微盟创始人孙涛勇在朋友圈中回应的那样,微盟在此次事件中幸免于“天灾”,却受到了更多“人祸”的打击,他更是直指遭遇了竞争对手的“造谣”。

  对此,很多人都认为孙涛勇说的就是有赞。

  在微盟积极修复数据的过程当中,作为直接竞争对手的有赞刷了一波强烈的存在感,种种行为都聚焦在如何抢夺微盟的商家客户上。

  有赞方面先是颇有“心机”地表示“有赞的商家论坛也来了很多微盟的商家咨询有赞可不可以帮他恢复生意,这些都让人挺担忧的”,随后又推出了一些优惠补贴措施来吸引客户。

  很显然,微盟的这场“天灾”被有赞当成了“撬墙角”的机会。

  更引起争议的是,有赞方面还被传出在公司内部掀起了一场公关战,在网络上流传的有赞公司内部微信群截图中,号召员工大量转载关于微盟的负面文章成为常规操作。

  虽然这些行为并未得到官方的确认,但此举还是让有赞方面被部分网友冠上了“落井下石”的评价。

  而有赞CFO桃子在朋友圈的发文似乎更加坐实了有赞内部的态度,“记得当年共和国对越自卫反击战有一句话:我们不想战争,但绝不惧怕战争”,“这张图反而说明我们的渠道团队战法不拘一格,打仗不拿出干架的气势怎么打”。

  几乎可以坐实的是,有赞在这次微盟事件中采取的是打压竞品、抢夺用户的策略。

  需要说明的是,不管是微盟还是有赞,二者都是SaaS市场上的代表性玩家。其中,成立于2012年的有赞因为帮助商家在微信上搭建电商销售平台而知名,目前,它们正在向着为客户提供独立电商系统和一体化智慧零售解决方案的方向发展。

  而对比微盟和有赞的公司业绩,我们可以发现有赞在微盟遭遇天灾时选择冒头抢用户的初衷:不论是营收还是净利润表现上,上市更晚的微盟都要压有赞一头。

  2019年前半年,微盟实现的总营收为6.57亿元,同期有赞为5.90亿元;微盟的净利润为2.89亿元,而有赞却是巨额亏损1.97亿元。

  从最新的去年三季度财报来看,有赞依然没有追赶上微盟的步伐。在去年第三季度,有赞的净利润为-0.93亿元,亏损同比持续扩大,依然在盈利之路上挣扎,这离去年就已经大幅盈利的微盟显然还有差距。

  是正常商业行为,还是“价值观”有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在商业竞争行为之外,有赞的种种举动往往“惹得自己一身骚”,其聚焦点就在有赞公司的价值观争议。

  这也不能怪网友们有所谓的“道德洁癖”,因为暂且不谈有赞此次对竞争对手遭遇的这种意外事件所采取的“落井下石”行为,有赞及其创始人白鸦的价值观问题可是有过“前科”的。

  很多人应该还记得,有赞第一次在大众范围内引起海量关注是因为一次“996事件”。

  彼时,有赞CEO白鸦直接在有赞年会上高调宣布将实行“996”工作制,这引发了一次规模庞大的关于企业是否有权利要求员工进行强制性加班的争议。

  没有额外补贴的“996”工作制是否意味着变相裁员?有赞是否公然在与中国的劳动法相对抗?有意思的是,白鸦似乎从内心深处就认为公司的制度无可厚非,他曾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公开表示,“几年后回头看,这次绝对是好事”。

  对此,他获得了“特立独行的白鸦成国内IT界公然对抗国家法律法规第一人”的评价。

  甚至还有部分专业媒体直接如此评价有赞:“员工被当成挣钱盈利的工具与手段,为了提高盈利,可以公然违反法律,践踏员工的基本权益”。

  “996事件”不了了之以外,有赞还曾在员工股权激励上遭遇争议。

  在互联网领域当中,互联网公司在上市前后为团队、员工提供一定份额的股权激励是常规操作。对应的,此前有赞在香港借壳上市期间,它也进行了相关的员工股权激励行为。

  可有赞的股权激励似乎完全谈不上激励。

  据悉,有赞的首批股权激励在2012年7月授出,公司允许高级管理人及部分核心员工以0.25港元每股的价格购买公司2600万股股票。相关财报数据显示,这一部分的股权激励已经完成了全部行权。

  但是有赞的第二批股权激励却显得有些“套路”。

  在2015年6月授出的第二批股权激励中,公司允许高级管理人和部分核心员工以1.25港元每股的价格购买公司1.94亿股。但相关财报数据显示,这一批股权激励的结果是截至2018年财报发布时不仅没有一个人进行行权,甚至还有员工放弃了近900万股的份额。

  为什么没人行权?为什么放弃?根本原因就在于这次所谓的激励似乎谈不上激励。因为从有赞的股价表现来看,其每股股价长期低于1港元,近年低点时甚至还不到0.5港元每股,这相比于第二批1.25港元每股的行权价格来说显然是差距过大。

  这代表的是员工如果行权,那么股票到手就大幅缩水,被激励的员工们当然就不干了。

  996事件、股权激励争议、面向竞品掀起舆论战......本身还处于巨额亏损阶段的有赞自身存在的问题更多。在频繁陷入争议的企业价值观之下,有赞能走多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