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為何青睞年度好書評選

□本報記者 劉蓓蓓

出版社为何青睐年度好书评选

在今年的北京圖書訂貨會上,讀者在中文傳媒年度好書展牆前駐足。

本報記者 左志紅 攝

閱讀能給我們帶來什麼?武漢方艙醫院那位躺在病床上安靜看書的年輕讀者,告訴了我們答案:閱讀能為我們打開一扇門。那麼,我們應該讀什麼?宅家的時間是寶貴的,要讀就讀經典、讀精品。

近幾年來,每到歲末年初,不少出版機構都會自評年度好書,同時面向社會公佈,這是出版人辛勤工作一年的答卷,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這家出版機構一年來出版的最優秀的書。從這些書單中進行選擇,不失為一個好辦法。這些年度好書是如何評選出來的,有什麼樣的流程和標準?為什麼近年來出版機構越來越重視年度好書評選?《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為此採訪了一些出版集團、大社、名社。

三家百年老社引領評選風潮

不少名社的年度好書評選開始較早,社會影響也比較大。尤其是3家百年老社,其評選出的年度好書,經常入選各大媒體年度好書榜,是許多愛書人心中的年度書單。

據商務印書館營銷中心副主任王永康介紹,“商務印書館人文社科好書評選”是國內首個出版機構獨立榜單,自2013年開始舉辦,至今已有7年的歷史。

中華書局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都是從2014年開始年度好書評選。中華書局評的是雙十佳,中華書局總編輯顧青說,這主要是根據中華書局圖書的特點劃分的,一類是面向學術界和專業圖書市場,即古籍學術類十佳圖書;還有一類是面向大眾和公共圖書市場,稱為大眾人文類十佳圖書。

作為當代文學出版重鎮,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近年來在原創長篇小說出版上獲獎不斷,許多文學愛好者對於該社的年度書單頗為關注。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自2015年開始評選年度好書,每年評選的好書總數並不固定。少時10種,多時15種。該社第一編輯室主任陳玉成告訴記者,因為評選的過程很艱難,充滿著選擇障礙,即便這樣一個靈活變化的種數,依然不能完整概括當年出版的優秀作品,遺珠之憾總是在所難免,“我們希望儘可能給讀者呈現出當年最具藝術特色的好書。”

每年年初的北京圖書訂貨會上,以集團名義發佈好書的並不多見,其中中文天地出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據瞭解,中文傳媒年度好書的評選活動於2015年創立,一般評選10本正式獎、10本提名獎。

大學出版社中,浙江大學出版社年度好書評選較早,始於2015年。浙江大學出版社營銷中心主任胡志遠告訴記者,2015年9月,浙江大學出版社新成立了營銷中心,組織開展年度好書評選和宣傳推廣,成為這個新成立部門的重點工作。初評入圍書目一般從每年千種新書中精選出50種左右,競爭非常激烈。經過幾年來的探索、改進和經驗總結,基本確定下來最終評選出年度好書20種。

創新方式開通多種評選渠道

出版社为何青睐年度好书评选
出版社为何青睐年度好书评选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出版機構對於年度好書評選都有比較規範的評選程序,有的出版社還邀請來自高校、媒體、研究機構等多個行業的專家擔任評委,保證評選的權威性。隨著互動手段的增加,有些出版社還在本社微信公眾號開通投票渠道,歡迎讀者參與評選,並將此作為重要評選依據。

據王永康介紹,商務印書館全館上下高度重視每年一次的好書評選工作。評選需要經過編輯薦書、評委評書、TOP20投票、TOP10投票等環節,最終評出本年度“十大好書”。中華書局年度好書是由中華書局編輯委員會評選。顧青說,在評選古籍學術類十佳圖書時,更傾向於多聆聽學者、老編輯的意見,因為從事研究的專業閱讀者,更加了解每本書下的功夫。評選大眾人文類圖書時,則會綜合參考來自各領域的專家評委的建議,同時也會注意收集大眾讀者的聲音。

三聯的評選則更注重出版者、讀者、作者之間的碰撞與交流。三聯書店數字出版與營銷拓展中心主任詹那達告訴記者,三聯首先是自我選擇——從400多種當年新書中選出60種左右圖書進入候選書單(店內投票初選),並根據出版規劃,分為“人文閱讀”“學術思想”“文化藝術”“大眾新知”4個大類。其次是讀者選擇,在微信平臺發佈60本書的候選書單,邀請讀者在線投票,比如2019年度好書有1500位讀者參加投票。再次是專家意見,2019年由33位特約評委組成的專家(學者、作者、媒體)評委會參與投票。最後是綜合讀者和專家投票,評選出“三聯書店年度十本好書”。“這樣評選出來的書單可以看作出版者、作者和讀者共同的選擇。整個選書過程,其實是將我們的出版理念,與讀者、作者、業界進行交流、印證和碰撞的過程,也是我們不斷髮現問題、重新界定自己的出版活動的過程。三聯一直致力於將嚴謹紮實的學術研究轉化為能為大眾分享的精神產品,因此這種印證非常重要。”詹那達如此表示。

浙大社年度好書根據圖書內容質量、社會影響、市場表現、口碑、特約專家評委團和讀者微信投票結果等因素綜合評審選定。浙大社2019年度好書初評書單推文後收到近2000份投票、上百個留言,編輯、作者和讀者參與評選的熱情高漲。據胡志遠介紹,因為在社內評優評先、崗位評聘上,所編輯圖書入選本版年度好書是重要參考,所以,編輯對圖書推薦入選較為重視,會發動作者方和朋友圈參與評選投票及轉發推薦。

中文傳媒旗下出版社較多,其年度好書評選主要分為:材料申報、合規性審查、複評以及終評4個階段。第一階段由各出版社填寫《中文傳媒年度好書申報表》《編校質量檢查記錄表》等申報材料,相關數據需提交第三方數據證明;第二階段由中文傳媒出版產業部初步遴選;第三階段以中文傳媒品書會形式邀請各出版社骨幹編輯投票評選;第四階段為終評會,由中文傳媒編輯委員會成員以及外請專家根據複評結果投票評出。對入選的年度好書,中文傳媒會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並在評優評先活動中優先對出版物進行推薦。

頭部出版社評選形成閱讀風向標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頭部出版機構開始進行年度好書評選,此前媒體統計2019年就有30多家。出版機構也會充分利用全媒體對年度好書進行宣傳推廣,儘可能擴大其傳播力度,彰顯本社打造精品好書的態度。

在陳玉成看來,出版社作為圖書生產單位及整個出版行業鏈條的源頭,應當樹立起“社會公器”的社會責任意識。作為一線生產者,因為熟悉所出版的作品,所以出版社的年度榜單在遴選有價值的好書上也許更具發言權。

“商務印書館人文社科好書評選”被中央電視臺等媒體稱為“年度圖書榜單風向標”。每每公佈後,央媒及主流媒體都會予以報道,同時在新媒體平臺也會進行系列宣傳,比如2019年的好書評選人民日報官方微信發佈後一天內的閱讀量便超過了888萬。

在顧青看來,出版機構年度好書評選是非常積極的事情,對圖書銷售量提升有一定作用。胡志遠則認為,年度好書評選是實施精品出版、打造出版品牌、強化營銷運營的重要抓手,希望通過年度好書評選,強化優秀編輯、優秀作品的標杆引領作用;同時也努力為好書佳作提供更好的推薦平臺,投入更多的宣傳推廣資源。

當越來越多的頭部出版機構來做年度好書評選的事情時,如同詹那達所說,這樣的評選,綜合起來就有了一定閱讀“風向標”的作用,會被大家強烈關注。因為現在不僅書多,閱讀的方式也多,讀者需要專業建議來幫助選擇,而年度書單,恰恰能夠提供這樣的幫助。“就三聯來講,每一年讀者選書的最終結果,對我們都是一種激勵,讓我們堅信:不管技術怎麼迭代,人們永遠需要知識與思想。”

而大家之所以不約而同地進行年度評選,詹那達認為有三方面原因:首先是技術的進步讓這事變得簡單可行,過去很難讓這麼多讀者投票;其次是讀者的層次、閱讀口味越來越多元,需要對自身的出版工作與讀者直接做及時印證、獲取反饋;再次是精神產品越來越豐富,需要出版社來做一個閱讀引導的工作,而年度盤點是其中一個有效的辦法。但他也提到,近年來,由於盤點越來越多,讀者對類似事情的熱情似乎也在下降。因此,提升出版物質量,進一步加強與讀者互動,是出版社需要思考的問題。

從集團層面來說,年度好書評選更具有企業練兵和引領發展方向的作用。中文傳媒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集團年度好書,是全集團產品的標杆。在最重要的場合對最優秀的產品進行表彰,這種激勵遠勝於其他的手段。同時,評選出來的出版物,本身也代表著公司的出版導向與精品思維,為下一年度的出版工作指明方向。此外,通過評選活動,各社的編輯隊伍,尤其是各社分管出版業務的班子成員、各社骨幹編輯之間獲得最直接的學習交流,在公司內部營造起互相學習、勇於創新的學習氛圍,也能進一步貫徹公司創新發展、積極奮進的工作理念,全面激發編輯的創造力和積極性,是一項一舉多得的練兵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