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白帝城托孤,对诸葛亮说“君可自取”,为何让赵云尽心保护刘禅?

大马哈鱼12


刘备“君可自取”是实实在在的态度,是出于集团利益考虑正常的托付后事的一个选项。让赵云尽心保护刘禅也是合情合理的安排,没有其他防备诸葛亮的意思。

刘备是三国当中最识人的人,他和诸葛亮可以说荣辱与共,肝胆相照17年,深知诸葛亮的人品、才能、志向都不在于世间名利权势。而自己子幼势单,材质愚钝,对集团利益来讲实际也不是最佳掌舵人选,处于这样的考虑,他的话是出自于真诚,出自于肺腑。托付赵云其实也没有太多深层次的考虑,也是希望赵云护佑好自己的孩子和家人。这从分析刘备对权势利益的态度,与诸葛亮、赵云相互关系的历史资料就可以得出答案。

一、刘备创业的态度

1、创业纲领

刘备起事开始于与关羽、张飞的桃园结义,三人盟誓的共同纲领核心就八个字“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从此一生刘备带着他的两个兄弟,不管多么艰难困苦,始终如一的为这八个字奋斗着,最后建立起蜀汉政权。他死后,他的后继者(诸葛亮)和继承者(刘禅)都继承他的遗愿,前赴后继,不懈的奋斗,直至衰亡。这在魏国、吴国就没有这样的好传承。

2、创业路径

三国中,曹操得天时,孙权得地利,刘备得人心。刘备的创业史实际上就是坚定不移的广布仁德,去赢得人心。作为有一番抱负的豪杰,在利益面前很难不动心,但刘备就是很特别,一以贯之坚持自己的主张。这从三件事就能看到他的真实作为。

刘备的前半生,居无定所,到处奔波,先后投奔的诸侯有公孙瓒、陶谦、袁绍、曹操、吕布、刘表,他们都对这个落魄的刘皇叔礼遇有加。特别是两个人,陶谦和刘表,他们连自己的家业都要送给刘备,而刘备在无立锥之地情况下,竟然固辞不受,可见刘备的仁义。

(1)固辞徐州。陶谦慧眼识英雄,心甘情愿的把自己的家业让给刘备而不是传给自己的儿子,这在群雄并起,争夺天下的情况下,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刘备一来徐州,陶谦就想把徐州送给刘备,刘备拒绝了。后来陶谦病重,与自己的心腹糜竺、陈登二人商议后事。糜竺、陈登二人建议陶谦将徐州牧让与刘备,刘备又拒绝了。后来徐州的百姓向刘备请愿:“刘使君若不领此郡,我等皆不能安生矣!”刘备才接受了陶谦的相让。

有人说刘备是个伪君子,其实将刘备一生历史详细考察,刘备其实就是真诚仁者,非常率性的一个厚德君子。至于哭荆州那些套路,是参谋人员教的,虽如此,刘备也是真诚推腹直言。

(2)固辞荆州。刘备投奔刘表,驻扎在新野七年,实实在在为刘表防御曹操。建安13年,刘表不幸身染重疾,时日无多,放心不下自己儿子,想把荆州交给刘备掌管,希望他能照顾好自己的儿子。但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刘备断然拒绝了刘表的请求。这就是刘备,坦诚率性。在后来曹操南征大兵压境的时候,诸葛亮又劝他趁乱夺取荆州,以取得容身的根据地,刘备又拒绝了。“吾不忍也!”

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三国志.先主传》《汉魏春秋》:备答曰:“刘荆州临亡托我以孤遗,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以见刘荆州乎!”

(3)取益州对策

庞统在建议刘备向西取益州时,与刘备有一段对话,从这段对话也真实的反映了刘备创业真实内心对策:

“如今与我水火不同的是曹操,曹操峻急,我便宽厚,曹操暴虐,我便仁慈,曹操狡诈,我便忠诚。凡事与他相反,就有可能得民心、有成就。如今为得益州,失信于天下,能行吗?”

其实我们更多的时候想得可能有些复杂,从这些史料看,我更认为刘备是简单、真实、率直和仁义的。他创业靠的就是人心和识人用人。

二、刘备与诸葛亮

刘备奋斗了半生,还无立锥之地,幸得徐庶推荐诸葛亮,他三顾茅庐与诸葛亮定下战略决策《隆中对》,从此刘备事业风生水起,短短几年达到了鼎盛期,坐拥两州,称王、称帝。

1、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的态度

诸葛亮隐居在卧龙岗,躬耕陇亩,自比管仲、乐毅。“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诸葛亮“天下奇才”。诸葛亮儒道兼修,受道家影响更大。崇尚盛世闭关修道,乱世出世救民。他想向管仲一样匡扶正义,向乐毅一样反抗强暴,安邦定国、匡世济民。

刘备三顾茅庐,他感恩刘备知遇之恩,“遂许先帝以驱驰”。临别隆中,还特别交待弟弟照顾好田园,待他功成名就还要回来归隐。活脱脱的一个道家进退情怀。

2、刘备和诸葛亮的合作

隆中茅庐,诸葛亮为刘备定下战略决策《隆中对》,基本上分三部分,就是取荆州,谋益州,图霸业。战略思路清晰,实施路径明确,刘备听后大喜,产生强烈的共鸣。玄德闻言,避席拱手谢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刘备找到了自己的知音。备拜请孔明曰:“备虽名微德薄,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备当拱听明诲。”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从此,刘备和诸葛亮同舟共济,肝胆相照,诸葛亮辅佐刘备17年,一起打拼下蜀国的基业。

3、刘备白帝城托孤

刘备不听劝谏,起兵征吴,大败而归,病危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对诸葛亮说:“如果你看阿斗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自行取代吧。”诸葛亮哭着说:“我一定尽我所能去中兴大汉,为了大汉竭智尽忠,直到死那一刻。”君臣肝胆相照,不忘初心,矢志不渝。

《三国志》上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禅10年,殚精极虑,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后积劳成疾,死在五丈原。诸葛亮品性高洁,谨慎谦恭,竭诚辅佐幼主,也全了君臣之道,成就了万世英名。

三、刘备、诸葛亮和赵云

诸葛亮与刘备和赵云一起奋斗了17年,早就是相知相托,患难与共。刘备与赵云患难相交,赵云对刘备忠心耿耿,两次救幼主于危难之中,奋死不辞,实际上赵云是刘备的四弟。刘备托孤给诸葛亮和李严,是国事,托付自己的四弟以后多加照顾保护自己的孩子,是家事。刘备身后事安排的大局得体,稳妥,家事主次分明,深谋远虑,不愧为高明的知人善任的政治家。

综上所述:刘备白帝城托孤,对诸葛亮说“君可自取”,他对诸葛亮的人品、才能和志趣非常了解,所以这句话发自于内心的真诚,也是对集团事业的忠诚情怀,是可信的。对赵云的托付也是合乎情理的,更多的是作为家事的安排。

这段历史给我们的启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识人、用人,知人善任是干事兴业成功的重要条件,一定要把握好识人、用人的原则,知人善任,推进事业不断发展。


晴空远望史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长久以来,刘备白帝城托孤千古流芳,被誉为君臣之间的典范。关于刘备托孤一事,最核心的一句话是,“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然后我们回头再看看刘备给赵云的遗言:“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 不难发现,后世之争主要有三点:首先,白帝城托孤刘备到底是不是在玩以退为进的把戏来试探孔明?还是像无数人猜测的那样,“五百刀斧手埋伏两侧”,只要诸葛亮有任何不臣之心,刘备一个指示瞬间杀掉诸葛亮?第三,刘备临死之前如此嘱咐赵云,把赵云当作‘四弟’,以此来保护自己的子嗣还是用赵云来制衡诸葛亮,令其不能篡位。

事实上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君臣关系堪称古代君臣的典范。两人之间君 重情重义,信任到无限放权;臣殚精竭, 虑鞠躬尽碎, 死而后已。君臣之间感情如此深厚,无疑把怀疑刘备试探孔明的的妄猜击沉的无影无踪。可以说,刘备托孤时对诸葛亮这段话,震慑了群臣、感动了丞相,也奠定了之后几十年蜀国的安定局面。而刘备对赵云的遗言更多的是对其儿子的保护。因为赵云曾七进七出长坂坡救了阿斗刘禅,并且一直紧跟刘备负责他的平时安保工作。老父亲要死了,其言也善,本性也是暴露无疑。刘备终究也是一位父亲,孩子的安危永远是他第一考虑。


史客不轻松


帝王之心,高深莫测,不是常人可以揣测的。“君可自取”这句话补全的话,应该是“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里的意思就很耐人寻味,这句话所含有的意思,就有好几种解释。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解释

“刘禅如果干不好,不行,诸葛亮就在刘备其他的两个儿子中选一个,另立新君”。

这就给了诸葛亮废立国君的大权,以安诸葛亮之心,让其可放心大胆的辅佐刘禅,同时也是给自己的儿子刘禅一种警示,这种说法主要来自于《百家讲坛》。

▲永安托孤

第二种解释

中国人都有说反话的习惯,所谓"锣鼓听声 听话听音\

廿一郎聊历史


首先看刘备对诸葛亮说的话:“君才十倍曹丕,不能安国,重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从这可以看出刘备的胸怀,诸葛亮的秦汉风骨,心胸豁达。后世都以周公、霍光摄政君主来评价诸葛亮。在三国雄才争霸中,16岁的刘禅,能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与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立足吗?知子莫如父,所以刘备托孤是诚心诚意的,没有什么试探行为,只想一心光复汉业或为汉西蜀保留一席江山之地。有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辅助刘禅,刘备也放下心走了,历史的长河中,有些人研究的是刘备试探诸葛亮,其实,这是以小人之腹渡君之心的,看不到诸葛亮的心胸豁达方面。诸葛亮最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代忠诚,这是怎么样的气概。

最后,让赵云保护刘禅,那也不是针对托孤之事的,一名虎将护着幼子,这个很好理解,当时已经没有值得托付的大将了,在刘备身边,跟随出生入死的虎将也就是赵云了。





幻笑人世间


导读

刘备世之枭雄,这是三国演义中反复提到的事实,这一性格始终贯穿刘备一生。对于君弱臣强在用与不用之间是刘备当时的心情。

前言:

面对诸葛亮,刘备临终前是矛盾的,因刘惮的懦弱与诸葛亮势力差距悬殊,而忧心忡忡,刘备这种想法不是没有先例,所以他先发制人,用言语来堵住诸葛亮的嘴,让其不敢轻举妄动,这应该是刘备的本意。

我来为大家分析刘备以下话语;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这里刘备提到了曹丕,曹丕严格的来说属于篡汉夺权,建立曹魏政权;刘备言下之意是你的能力强曹丕十倍。以你的能力做一国皇帝都做绰绰有余,我的儿子如果你帮助就帮助他;如果你觉得他很差劲,你就取代他自己做成都的主人吧!

那么听到这番话的诸葛亮是什么表情呢?


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

以诸葛亮的才华与聪明,马上就明白了刘备的言下之意,为了表示自己的忠贞,说完话后,马上叩头,而且非常用力都叩流血。

这才是刘备的真实想法!虽然他内心真的不希望诸葛亮篡位夺权,但是防人之心不可无,毕竟刘禅和诸葛亮没有什么深厚情义。为了双保险,遗诏尚书令李严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对于这样的安排刘备依然难以放心,他拿岀了他的杀手锏:赵云。

“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儿,勿负朕言”。云泣拜曰“臣敢不效犬马之劳”。

刘备对赵云的这番话语,让人意味深长,我们所疑惑不解的正是;早晚看觑吾儿,勿负朕言。从这句话里我们嗅到二个问题。

  • 第一个问题:早晚看觑吾儿,我们是知道的刘禅居住在深宫,安保问题一定做的很好,不可能出现刺王杀驾的可能。,是什么情况需要早晚都要照顾?那么问题来了,刘备言下之意是指什么呢?
  • 第二个问题:勿负朕言;刘备与赵云又有什么协议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一丝半会没有得到什么准确结果。但是在三国演义蜀汉后期我们找到了答案。那就是诸葛亮北伐中原,赵云只是建兴五年与六年以疑兵出现过一次,再无露面。

总结:

历史自有安排,不是某个人所能改变,无论是刘备将刘禅托孤于诸葛亮,都已经求仁得仁,没有留下太多的遗憾。比曹魏政权曹叡托孤曹芳与司马懿、曹爽;东吴孙权将孙亮托孤于诸葛恪的结局完美太多。


这是帝王权术使然,所谓的“君可自取”可以亦真亦假,也可以亦假亦真…


治病救人的黑山老妖


这是帝王权术使然,所谓的“君可自取”半真半假,是真也是假。

一、显示刘备对诸葛亮的无比信任

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圣谕?”

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这是显示刘备对诸葛亮的真诚不欺,“结孔明之心”。

就如有人评论的那样;“先主托孤真实不欺,即稍肫恳者,亦自感动,况忠诚如孔明乎!宜其有以报知遇之恩也。”

这是刘备的权术之道,来收揽诸葛亮彻底的忠心以辅佐刘禅。

二、也是在敲打诸葛亮

诸葛亮听完刘备这话是什么表情呢?

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

诸葛亮是听明白刘备言下之意。这是有意说给他听的,他岂敢当真了。

明代李贽曾批注道:“只此一语,便压孔明之魄。玄德真奸雄哉!”

刘备是什么人,奸雄也!

刘备托孤时,特意说“君才十倍曹丕”,曹丕是什么人?他是逼汉献帝自立的国贼,这也是值得细品的。

李贽的评论是看的很透的。

李贽最后还总评道:“玄德托孤数语,人以为诚语,予特以为奸雄之言也。有此数语,孔明纵奸如莽、操,亦自动手脚不得矣,况孔明又原忠诚不二者乎?”

甚至还有人认为,刘备在一旁埋伏了刀斧手,一旦看诸葛亮表现不容易便冲出来的。

三、最关系的还是儿子,特意嘱咐赵云

又嘱赵云曰:“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云泣拜曰:“臣敢不效犬马之劳!”

赵云曾经救阿斗,又特意嘱咐他看好阿斗,这举动也就意味深长了。

刘备托孤时对诸葛亮说的“君可自取”之言,最终还在于读者怎么看。你觉得刘备仁厚,就是真的,你觉得是刘备奸诈,便是假的。


微史春秋


刘备白帝城托孤,知道臣强主弱,对后事很担心,即想扶刘禅继位,又怕诸葛亮有二心,对诸葛亮采取怀柔政策,施一恩惠,使诸葛亮不能不辅佐刘禅,有安排赵云保驾护航,一石二鸟相当成功!




天道酬勤66


刘备在白帝城做的事情,让人细思极恐

刘备和诸葛亮一直被后世视为君臣和谐的典范。尤其是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更是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为何诸葛亮只是叹息,而无所反应有人说刘备说出这样的话是为了收买人心,封死诸葛亮的退路,让他只能一心一意辅佐刘禅;有人说刘备是为了观察诸葛亮是否有不臣之心,一旦诸葛亮同意,就摔杯为号(如果刘备还能拿得动杯子的话),五百刀斧手冲进来把诸葛亮斩为肉泥。有人还提出,刘备之所以提拔李严,就是为了牵制诸葛亮,不让他专权。

要知道李严是刘备在去世前不久刚刚封为的尚书令,这个职位在历朝历代都是拥有大权的。甚至可以说这个职位有的人可以媲美丞相。李严的厉害之处就是撑起了整个蜀汉政局,他在蜀汉拥有很大的势力,不可小觑。

历史学家田余庆先生指出,不仅仅是蜀国,三国中所有政权,他们的矛盾都在内部,而不是敌方。那么君可自取是几个意思?实际上这句话并不是说丞相或者中书令真正有决定新皇帝的权力。

这句话充满了忧患意识,让诸葛亮注意到蜀中的内部矛盾。著名的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曾经对这段史实有过这样的感慨,“势之所迫,虽圣人将奈之何哉?”

君可自取其实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让诸葛亮有特别优待和废立大权,但是这个权力也是制约李严的。让诸葛亮有足够力量控制同样辅政又可能滋事的李严。同时刘备肯定会想到,不到万不得已,诸葛亮是不会“取代刘禅自立为王的,


痞老板说电影


“君可自取”并非试探

"君可自取”很多人都认为是试探诸葛亮,其实并不是。因为在这种紧急关头试探根本达不到试探的目的,相反很有可能适得其反。

如果诸葛亮当时的回答是,“臣知道了。”就尴尬了,那个时候不管诸葛亮回答什么都不可能动他的,要是皇帝跟丞相一起“下岗”,蜀帝国就会瞬间崩塌,那么刘备只能一口老血,提前上路,刘备肯定不会亲手毁掉自己建立的基业。

或者事后诸葛亮反水,拿先主的遗诏出来说事,蜀国其他人也是没法驳倒他的。而且名正言顺。

那么刘备这么说的真实想法又是什么呢?


刘备的能力

都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有人会说他哭是能力弱的表现,遇事只能哭着献殷勤。其实不然,这正是其能力所在,他深通人性,会识人心,简单说就是懂得心理学,会看人。

这也是刘备初期,部下都忠心耿耿的原因,先有关、张异姓兄弟;又有徐庶为母赴曹营,却不献一谋;后有赵云良禽择木,舍身护主等等。

刘备临终还特意说了马谡名不符实,在这么重要的时候说这个,说明刘备对这个说法很肯定,知道如果不听他说的,一定会出状况,也说明了刘备识人的能力。哭只是他达到目的的方法。

乱世之中,为了求得名宿跪、装孙子都被视为求贤若渴,那么哭一哭又算得了什么呢?



刘备真正的目的

“君可自取”并不是一个结论,而是引导结论的一个方式。换种思维模式解读,就可以发现,其隐藏的意义。

他真的意思是想告诉诸葛亮,“不管是刘禅做皇帝,还是诸葛亮做皇帝都好,我都不在乎,但一定要完成我的目标,匡扶汉室。”

这样说即表明蜀国才是正统,也表示自己效忠汉朝江山的决心,还让臣子没办法造反,造反则背上乱臣贼子的名声,又让臣子不要因为自己的离去而放松,消极怠工。

但如果诸葛亮还是要造反怎么办呢?

这就又要说刘备会识人了,知道不管怎么样,诸葛亮在这种环境之下都不可能造反的。而且知道诸葛亮也一定能明白他话中之话。

后又让赵云保护后主,也是同样的意思,不要因为自己的离开而消极怠工,一定要协助后主完成自己的目标。

赵云是武人,所以话语就更加直白了些。

如果说刘备的目的是试探诸葛亮,不如说是提醒刘禅,做一个好皇帝,不然……


总结

出师表中诸葛亮说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也说明了诸葛亮深知刘备的用心,之后不惜一切代价出师北伐,是希望自己有生之年看到蜀国统一天下,完成自己的心愿,也算是给刘备一个交代。


赛半仙


他怎么能让诸葛亮取而代之他的儿子呢?以退为进罢了。

他深知孔明性格,诸葛亮和善、低调、谦和、情商高、不争不抢,不紧不慢,性情乖巧,两人又素来和睦相处,知己知彼,所以他才愿意托孤于诸葛亮,但是又暗地里叮嘱赵云一些私密旨意,让这位紧身侍卫,全家保姆式的大管家,多多留意刘婵不测。

希望诸葛亮辅保汉室永固,儿子长命百岁倒绝对是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