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是怎麼形成的?

史海閒聊


這個問題我來說說我的看法


石油資源究竟是如何生成的呢?

目前有兩種說法:

1.很多科學家都曾經提出石油資源的形成,可能是依賴於動物以及植物的屍體,隨著時間的流逝被掩藏在土壤之中,然後再跟有機物進行反應,慢慢的經過了千萬年的時間才生成了珍貴的石油能源。這是現如今最受人推崇的一種說法,也就是所謂的生物成油理論、

而依照各國目前對於石油資源的消耗程度來說,自然可以稱石油是不可再生的能源,石油跟我們的煤和天然氣都是一樣的古代有機物,而且也是三大不可再生能源。所以對於這三種能源來說,可以說用一點就少一點


那麼石油真的就是這些動植物的屍體所形成的?


其實很多科學家都對這種說法提出了質疑。畢竟從古至今,有很多動植物都消失在歷史的長河當中。那麼依照這種數量來看的話,地球上應該各處都存在著石油資源才是,然而卻並非如此。


2.還有一種說法 就是石油本身就存在於地球上,是同地球一起誕生的,確實用完了就沒有了。人類可獲得油的數量跟範井的深度有關,而且現在探測的油田儲量也是越來越小

我想說的是:

其實這些說法幾乎都將人類往石油不可再生的方向所引導的,然後地球上既然有石油的生成,必然是有原因的,只不過目前人類的科技比較落後而已,暫時無法發現的



52赫茲實驗室


石油是現代社會最重要的資源,它被稱為是工業血液。我們經常說石油是不可再生資源,很多人卻認為這就是一個騙局。地球上石油到底是怎麼來的呢?它到底是不是不可再生資源呢?

關於石油是怎麼形成的,現在在科學界還是很有爭議的。目前關於地球上的石油是如何形成的有兩種理論。一種是生物成油理論,一種是非生物成油理論,兩種觀點截然相反的理論。

圖示:石油

生物成油理論

石油的生物成油理論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者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時間演化而成的。科學家發現,地球上開採的石油最古老的已經長達5億年之久。在地球上的一些特殊時期,大量的海洋動物和藻類植物死亡後,構成身體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與泥沙混合形成了沉積層,被埋在了地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逐漸形成了石油。石油形成的時間需要上百萬年的時間。

圖示:生物成油理論解釋的石油形成

非生物成油理論

非生物成油理論認為,地球上的時候不是有遠古時期的生物屍體形成的。這部分研究者認為,地球的地殼中本身就含有非常多的碳元素。這些碳很多都是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著。這些碳氫化合物就是石油。

現在絕大多數的人都支持生物成油理論。但是不管哪一種理論是正確的,石油都是不可再生資源。按照生物成油理論來講,石油的形成過程是是非常緩慢的。我們人類對石油開採和消耗的速度是遠大於石油的生成速度的。因此已有隻能是越開採越少。

圖示:石油資源只能是越開採越少

如果按照非生物成油理論來講,那麼地球上的石油也是有限的。因為地球上的碳元素就是有限的。地球上的碳元素在地殼中的含量僅佔0.0027%,並不是很多。況且地殼中的這些碳並不是全部以石油的形式存在的。因此地球上的石油儲量是非常有限的。更何況並不是所有的石油資源我們能開採到的。一些地方的石油是人類無法開採的。因此可供人類開採的石油資源更是有限的。

因此,我認為不管從哪個角度講,地球上的石油資源都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


兔斯基聊科學


石油資源是目前人類工業發展不可替代的能源,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主要是由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等組成的混合物。現在關於石油的形成有兩種觀點:一是生物化油,二是石化油。

生物殘骸沉積變油

這種方式目前是被大多數人接受的,認為現在的石油是主要是由遠古時期海洋或湖泊中生物殘骸沉積最終變成石油。遠古生物死後殘骸的有機質會不斷的囤積積壓,與淤泥一起形成混合物,在不斷的囤積中變成了沉積層,上層不斷的被各種物質擠壓。在漫長的時間裡碳氫氧等重新組合,最終生成也要的石油和天然氣。由於它們的密度原因被不斷的向上推擠,最終就形成了富含石油的的斷層。

石化油

該種理論最早由俄羅斯石油地質學家尼古萊·庫德里亞夫切夫提出,後期天文學家托馬斯·戈爾德延伸了該理論。這種理論的主要思想就是認為地殼的一些碳元素有的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最終自然形成跟生物殘骸無關,如果石油真的是這樣形成的,那意味著石油是可再生的能源。


目前最被大家接受的還是生物殘骸形成石油的理論,因為石油目前為止只在地球上發現存在,並且在地球上的分佈位置也並不是均勻的,這跟生物聚集程度就有了關係,同時石油中也發現了大量的生物有機質。因此這種石油形成理論也最被認可。

至少目前來說這種理論是最被接受的,如果隨著發展有了更多的發現,甚至是在根本不可能有生物的天體上發現石油的存在,這就足以可以推翻第一種理論了。



科學黑洞


當腐爛的植物和微生物被困在沉積物中時,就會形成石油和天然氣,在數百萬年的時間裡,它們被埋在地球深處,地下的熱量和壓力將它們轉化為有用的碳氫化合物,例如石油和天然氣。

石油和天然氣是天然存在的化學物質,僅由碳和氫兩種元素組成。基於碳和氫的化學物質稱為碳氫化合物。最簡單的碳氫化合物甲烷由一個碳原子和四個氫原子組成。其他碳氫化合物(如辛烷和十八烷)的結構更為複雜。塑料就是由碳氫化合物的聚合物製成,是複雜的很長的烴鏈交聯而成。


生物的自然結局

當生物死亡時,通常可能會有三種結局:

  • 被掠食者或微生物吃掉 ;
  • 暴露於環境空氣或富氧的水體中,生物屍體會氧化。這意味著 物質中所含的氫、碳、氮、硫和磷與空氣中存在的氧原子結合。有機物分解為水(H2O)、二氧化碳(CO2)、硝酸鹽、硫酸鹽和磷酸鹽來滋養植物。
  • 埋藏於地下形成化石。


烴源巖的形成

經有機物分解形成的含碳氫化合物的岩層被稱為烴源巖。

埋藏於地下的生物屍體有一小部分(約0.1%)會逃脫被微生物吃掉、被氧化掉的命運。如果通過水的搬運這些生物體的屍體有時會沉入海底或大型的湖泊,並在這些缺氧的環境中部分保存,並遠離水流的擾動。生物屍體中的有機物與自然界的無機物質(例如粘土顆粒和非常細的沙子)混合,甚至還可能與海洋中死去的浮游生物(微生物)的屍體混合之後,被厭氧細菌轉化為深色形成了有臭味的泥漿。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混合的臭泥漿會堆積並硬化。含有至少1%至2%有機物的泥漿有可能會轉變成烴源巖(或者源巖),最終形成油氣礦藏。

上圖:裸露在地表的烴源巖(深色層,高級碳氫化合物顯現出瀝青般的黑色)。


1%至2%,這個百分比似乎很低,這是因為該過程要能夠發生需要一些特定的條件:

  • 要有炎熱的氣候利於大量浮游生物的生長;
  • 靠近主要河流入口的位置,此河流攜帶大量植物殘骸堆積在此區域;
  • 附近沒有山脈可以限制岩石中無機沉積物的量。


源巖沉陷

大量積聚的沉積物因重量原因非常緩慢地將源巖進一步推到地殼之下,每百萬年左右就從幾米增加到幾百米。這種逐漸下沉的過程稱為沉陷,並導致沉積盆地的形成。

當沉入地下時,烴源巖將受到越來越高溫度的地熱的影響,構成岩石的有機物被堆積的沉積物的重量壓碎,平均每100米壓力增加25個大氣壓。在地下一公里處,溫度可達到為50°C,壓力為250個大氣壓。


在這樣的物理條件下,氮、硫和磷原子逐漸轉化為乾酪根 ,即由水、二氧化碳、碳和氫組成的中間物質,然後再轉化為油或氣。

上圖:烴源巖的沉陷。油氣在沉陷的過程中逐步形成。


腐爛的有機物要在源巖中轉化為碳氫化合物需要數百萬年的時間。隨著沉澱的進行,化學反應會產生構成液態或氣態烴的碳氫化合物。然後,碳氫化合物緩慢向上移動,直到被不透水的岩石捕獲,並在儲層中完成富集。

6000萬年,是石油和天然氣形成的平均時間長度。


石油和天然氣的形成方式

在地下2000米的深度處,當溫度達到100°C時,乾酪根開始釋放出某種具有防腐特性的碳氫化合物(這些防腐化學物質可能對未來形成的油氣起到一定的防腐作用,從而有利於石油的保存,否則石油也有變質的可能) :

  • 在2000至3800米之間,乾酪根可變成石油。該深度區間被稱為油窗。
  • 當乾酪根進一步下沉至3800至5000米之間時,液態烴的產量將達到頂峰。產生的液體變得越來越輕,並逐漸變成甲烷氣體,這是最輕的碳氫化合物 。該深度區間被稱為氣窗。
  • 在8至10公里深度處就不會有碳氫化合物生成了,因為它們會被高溫所破壞。

上圖:烴源巖(Source Rocks)與油氣圈閉(Trap)的關係。

  • Oil Window - 油窗

  • Gas Window - 氣窗

  • Anticline - 背斜圈閉

  • Fault Trap - 斷層圈閉

  • Stratific Trap - 地層圈閉

  • Reef or Salt Trap - 礁塊或鹽圈閉

  • Reservoir Rock - 儲集巖


以這種方式產生的液體和氣體的比例取決於烴源巖的類型。如果有機碎片主要由動物屍體組成,那麼它將產生的石油多於天然氣。如果主要由植物殘渣組成,則烴源巖將主要產生天然氣。

據估計,烴源巖每百萬年的平均沉積量為50米,死去的動物變成液態烴要花費6000萬年。因此,石油被列為不可再生能源就不足為奇了 。


此後,地下的高壓往往會將碳氫化合物從烴源巖中擠出到所謂的儲集巖中。儲集巖是某些特定類型的岩石,例如砂岩,其特徵是孔隙大到足以允許諸如石油、天然氣和水之類的流體滲透進入。由於石油和天然氣的密度低於水,因此在含水豐富的地層中它們將向上浮動。如果沒有什麼因素阻止這種遷移,那麼石油和天然氣甚至可能會滲出到達地面,成為露天油井和氣井。這些油氣井往往可以被人類發現,在古代人類就有利用天然油氣井的經驗。


如果沒有滲出地面的油氣會在儲集層的頂部富集形成油氣田,這就是現代石油工業勘探和採掘的對象。



關於油氣圈閉

圈閉有兩種主要類型:

  • 由構造板塊運動引起的地質層變化形成的構造圈閉。儲層岩石有時會變形,直到形成一個完全密封的空間。這些背斜圈閉是圓頂形的,是構造圈閉的最常見類型 。
  • 地層圈閉由未經歷構造變形的沉積層組成。在這種情況下,蓋巖完全密封了儲集巖。例如,在類型的疏水閥中,鹽丘可以充當蓋巖。

圈閉包含了碳氫化合物,但也包含了殘留水。因為碳氫化合物比水密度低,所以碳氫化合物會遷移到地下水位的上方。

上圖:四種圈閉類型構造示意。


圈閉內可包含:

  • 僅石油,但具有大量溶解的天然氣。
  • 僅天然氣,但包含被稱為凝析氣的輕質液體烴。
  • 石油和天然氣。在這種情況下,比油輕的氣體會積聚在圈閉的頂部。

如果對圈閉的油氣儲藏進行了開發,則溶解在原油中的天然氣將轉化為主要用作燃料的液化石油氣(LPG)。凝析氣將被精煉以生產石腦油(石化工業中用作原料)或煤油(航空中的燃料)。


油氣的變質

碳氫化合物一旦被圈閉,仍然有變質的危險,變質可能會損害其商業價值。

在不到1000米的深度處,源巖和儲集巖可能會被流水滲透(沉澱)。這種水包含細菌和氧氣,它們與天然氣和石油接觸,會觸發化學反應,將其分解為水和二氧化碳。

細菌和氧氣通常會攻擊輕質和中等碳氫化合物的分子。一段時間後,這些碳氫化合物會顯著降解,只剩下未降解的比油氣更難提取的粘性固體烴(例如石蠟和瀝青)。

上圖:細菌對烴源巖的分解作用,以及隨深度增加乾酪根分離出油氣。

  • Kerogen - 乾酪根

  • Oil - 油

  • Gas - 天然氣

  • Bacteria - 細菌

  • Organic Matter - 有機物


在1000米以下,大多數情況下溫度會高於50°C,那些可能導致降解的細菌無法生存。儘管不再受到細菌或氧氣的威脅,但位於地下深處的圈閉可能會受到構造活動的影響,而且有些圈閉就是通過這種方式形成的。構造活動可能會導致岩石破裂和形成斷層,破壞密封層,並使碳氫化合物洩漏出疏水圈閉。劇烈的地震對於石油圈閉的影響尤為嚴重。



總結

石油肯定是來自於遠古動植物的屍體,是地球碳循環的一個重要部分。烴源巖和乾酪根是地球碳固定和碳儲藏的主要形式之一。石油的生物起源是人類石油工業公認的常識,石油工業的大量術語都與石油的生物起源有關,諸如根據海相浮游生物、陸湖相植物等對烴源巖和乾酪根進行分類。石油之所以是不可再生是因為石油的形成速度太慢而人類開發速度太快。石化燃料是地球大氣二氧化碳的主要來源。


小宇堂


主要有2種學說:

1;有機古生生物沉積說;億萬年前,隨著地質災難的發生,伴隨著地殼的變動,古生物深埋地下,伴隨著高溫高壓的條件存在,經歷億萬年的漫長的轉化,有的演變成石油,有的演變成煤炭,這在許多煤礦中發現的琥珀裡包含著古生物原形,可以得到驗證。


2;另一種說法是,地核熔融高壓外溢,遇到外層碳沉積層,也是經過億萬年的自然合成,伴隨著地表的降溫,形成石油,但不能形成煤炭。

地球的深層,是一個高溫高壓環境,在那個環境裡含有碳,氫,氧,元素,這些分佈並不均勻元素在適宜的壓力和溫度時就發生化學反應,不同的環境生成不同的結構物質,就比如,生成石油,天然氣等並且這些反應是可逆的,也是互相交融的,當一部分這些物質形成堆積後,就會伴隨地殼的運動,改變存在位置,從而改變了存在環境,就比如來到地表淺層,通過降溫降壓,使一些反應停止而固定下來,按著那篇論文的推理,石油和天然氣還有煤,應該在地表深處(也就是理論上脫離高溫高壓環境,而又沒有漂移到人類可探測的深度)還有大量的不可探明的儲量,事實上據說寫那篇論文的人,在實驗室裡模擬地球內部環境利用石油元素人工合成了石油,按他的說法,地球油氣資源分佈不均衡,主要與地殼板塊運動有關,經過億萬年的地殼運動,就形成了今天的樣子,也就是說這些資源會再生,但再生的量和位置都是隨機的,也是緩慢的,開採大於再生,就等同於亂砍亂伐森林是一樣的道理,問題在於有無數的新探明儲量不斷出現,而且特別是頁岩氣頁岩油的新開發,更證明了他的理論的成立,那篇論文最後的結論是地球氧的消耗不可大於再生,至於比例速率是多少,留給環境學家去研究。


驛動星期六


這個問題,學習過石油地質專業的小油瓶來回答最合適不過了~~

石油的成因,在學術上有兩大流派,一個是有機成因說(大多數人認可的),另一個是無機成因說

大多數人認可的有機成因說

顧名思義就是石油是來自生物體中的有機質轉化而來的,生物體中的有機質要首先轉化成一種特殊的有機質,這種特殊的有機質叫做“乾酪根”,再由乾酪根轉化成石油,不過這個轉化需要非常苛刻的條件。

(1)不斷下沉的低窪地形條件

生產石油的有機質主要以水中浮游動植物或稱腐泥型的有機質為主,這些有機質首先做的是能夠保存下來,保存需要特定的地質條件,大家都知道水往低處流,泥沙和有機質在水的攜帶下,在低窪的地區沉積下來。

河水攜帶泥沙和有機質在低窪地區沉積

所以首先地質條件就是要有個低窪的地形,根據他的大小我們又稱他為盆地或者凹陷,並且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可能要幾千年,上萬年甚至上億年。

這個過程中如果隨著地殼運動上升,他就能保持低窪,一直接受沉積物,使得地層厚度變大(劃重點,後邊會介紹厚度大的作用),反之如果隨著地殼的運動上升,低窪幅度就變小,接受的沉積物就變少,如果升到水面之上,非但沉積物有機質得不到補充,反而被風化剝蝕掉了,因此不斷下沉的低窪地形條件才能保證有機質的保存,而這些不斷下沉的低窪地形條件就是現在石油人勘探石油的重要理念,要想找油,你得先找盆(這個盆就是指沉積盆地)。

(2)缺氧的環境

生成石油的必備條件必須是缺氧的“還原條件”,這就是要求接受沉積物後的窪地水體能保持封閉或半封閉,與氧隔絕,防止有機質的氧化和逸散。

(3)一定的埋藏深度和地下溫度

乾酪根變成石油的溫度範圍大概在100-130度,因為地下溫度從淺到深是逐漸升高的,早先的沉積物不斷被新的沉積物所覆蓋,埋藏也就越來越深,而地下的溫度是隨著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的,所以有機物質要達到一定的埋藏深度時才能轉化成石油、

(4)埋藏時間

除了溫度的因素以外,還與埋藏的時間長短有關,不過溫度和時間可以互補,如果溫度低一些埋藏時間長一些也行或者是溫度高一些,但是埋藏時間短一些。

因此,石油的生產必須滿足這4個條件,必須要有不斷堆積的有機質,然後在缺氧的“還原環境“,在一定的地層溫度、深度和合適的埋藏時間下,就能生產石油了!

按照有機成因說,由於地球不斷地演化,在地球形成後的漫長的50億年時間裡,源源不斷的動物、植物、浮游生物、都會化作有機質,在滿足以上條件後轉化為石油!

門捷列夫提出的無機成因說

無機成因說是以前蘇聯的門捷列夫為代表,他認為,地球深處的金屬碳化物在高溫下與水其反應,生成乙炔,隨後凝聚成烴,石油來源於地殼深部和地幔內的含烴類物質,目前的勘探也證實,有些天然氣來源於地幔。無機成因論者指出,有機論無法解釋巨大的石油資源量,有些油田的石油資源量遠遠超過沉積物的生烴量。

但是無機成因說有個致命的弱點,脫離了地質條件討論石油的形成,將發現的簡單烴類與複雜的石油烴類等同起來,利用這套理論,根本無法找到石油並開採!

而且按照無機成因說,石油是來源於地殼深部和地幔內的含烴類物質,那麼隨著金屬碳化物的不斷反應,來自地殼深處的含烴類物質就會源源不斷形成石油,那麼人類再也不會缺石油了。。。


小油瓶侃歷史


石油的化學成分是短鏈烷烴、環烷烴和芳香烴的混合物,比如甲烷、丙烷、乙烷。石油是現代工業應用中最重要的資源,通途多種多樣。現在很多國家為了石油而大打出手,比如中東地區戰亂和委內瑞拉局勢的背後,很大的原因都是夾雜了美國石油利益在裡面,可見石油對一個國家的重要程度。



既然石油如此重要,那麼石油又是如何誕生的呢?

一般認為石油是由古代生物的屍體經過地下高溫高壓催化脫去氧而形成的。這些生物屍體多數是海洋或者湖泊中的動物,因此我們現在開發的油氣田在古代很可能都是海洋,之後滄海桑田,海洋變成了陸地,這些海洋生物的殘骸經過上億年是沉積和變化最終生成了石油。



還有人認為石油的產生和生物沒有任何關係:地球上存在一定豐都的碳,所以這些碳經過加氫脫氧之後形成了石油。

由於人類對於地球的認知還是太少,所以真正的石油形成原因還有待進一步確定。


科學探秘頻道


石油和水一樣,是形成地球的一個組成部分,當然,煤炭也是這樣,就像鐵礦石等礦物一樣與地球同歲。關於為什麼煤裡面有琥珀和木頭的殘餘?就像頁岩裡面有魚化石一樣,屬於地殼變遷所至,緬甸等地區土壤裡面有琥珀一樣。都是偶然發生的事情,我們都知道蘑菇屬於菌類,極易腐敗,但確實有蘑菇化石存在。

請大家欣賞蘑菇化石

石友們都知道中國四大天價奇石,天價四大奇石的估價是怎麼估的,其實也就是藏品炒作的一個過程,主要依據就是一個《像》字,她們與中國傳統賞石理念並沒有多少體現,除了《東波肉》具備康熙皇帝的人文價值以外,其餘三塊奇石炒作成分就可想而知了,而《東坡肉》奇石的估價,只是專家們為其餘三塊奇石估價找一個參照而已。我們經常說一件藝術藏品的價值體現,主要看這件藏品的:藝術價值,考古科研價值,人文價值,稀缺性等等,三塊奇石與大多數奇石一樣,可以說是具備唯一性,但並不具備多少人文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藝術價值方面只有一個《像》某個物件。而《十八仙菇》奇石除了缺少人文價值以外,其餘所有價值都具備:十八朵蘑菇畫面由工筆技法,大寫意技法,淺浮雕技法等藝術形式體現,把十八朵蘑菇刻畫的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畫面佈局疏密得當,沒有蘑菇的地方好似國畫的留白,十八朵蘑菇把現實的蘑菇生長姿態體現的活靈活現,畫面的藝術水平是沒有任何人類藝術大師也無法做到的,因為她沒有絲毫人為的匠氣。到目前為止,奇石界還沒有發現一朵蘑菇畫面的奇石,這就是《十八仙菇》奇石所具備的稀缺唯一性,沒有複製高仿的可能,更沒有相似奇石出現。如此多逼真的蘑菇圖案形成,給科學家出來一個難解科研課題,不論是不是蘑菇化石是不是可以形成,還是大自然怎樣畫就出如此逼真蘑菇圖案,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科研價值。《像》字,在這塊石頭上體現的就更是淋漓盡致了,十八朵蘑菇把世間所有蘑菇生長的姿態全部體現出來,放在碗裡面用水一泡,就像一碗蘑菇。綜合上面所有描述,再看看碗裡面的奇石《十八仙菇》,你還會覺得那四塊天價奇石好嗎?她們都身價過億了,這十八朵蘑菇該定什麼價格呢?一個小雞就值1.3億,估值一朵蘑菇最起碼也值1000萬吧,十八朵蘑菇就是1.8億,大家說是不是呀。謝謝大家欣賞。











用戶106723512672


石油地質學博士來說一下這個問題。

在石油工業發展早期,油氣的來源是一個很有爭議的問題。從19世紀末提出化學元素週期表的門捷列夫第一次提出水與金屬碳化物反應可以形成簡單有機物以後,無機成因就一直在油氣成因理論中佔有一席之地。由於門捷列夫本人是俄國人,所以無機成因在俄國是一門有著悠久歷史的學科。其他的包括宇宙來源說、岩漿冷卻說、高溫高壓狀態下無機物生油說、蛇紋石水巖反應生油說等無機生油領域的主要觀點,皆來自沙俄及後來的蘇俄。

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越來越多的油氣勘探實例逐漸否認、排斥、邊緣化了俄國學者們提出的無機成因觀點,轉而成為有機生油理論的有力證據。乾酪根熱解生烴學說就是在這一時期被提出並完善了。

乾酪根生烴學說,是一門有完整理論、實驗室證據、石油碳同位素證據、石油灰分證據、石油生物標誌化合物證據、成功的油氣勘探應用、現代埋藏有機物生烴現象等支撐的完備學科。有確鑿的證據鏈條、邏輯和理論體系,並且是能夠最有效指導油氣勘探的理論。

(乾酪根生油模型)

一個地質成礦學說的生命力,正是在於人們能不能利用你找到礦物。這也是無機生油假說的死結:用它找不到油。按照一些無機支持者的觀點,岩漿岩深部應該能找到油氣,但至今找不到;他們也會拿岩漿岩儲油的現象來說事,但事實卻恰恰不是他們說的那樣,而是周邊沉積地層裡形成的原油通過各種途徑運移到破碎的岩漿岩地層裡去了:我們有大量有機地球化學的方法進行油源對比和油氣運移通道的還原,都是有定論的東西。

另外,石油和天熱氣的成因要區別對待。石油目前認為不能通過無機途徑形成,但是天然氣可以。比如甲烷,是可以通過蛇紋石化途徑形成的,而且無機成因的甲烷及其他氣態輕烴也有證實。無機成因的甲烷和少量其他輕質氣態烴類,目前已經獲得油氣勘探的證實,發現了無機成因的商業氣藏。或者,土衛六上的大量甲烷也說明這種輕烴可以通過無機途徑形成。

但是石油很不一樣,石油含有大量複雜的大分子重烴、瀝青質和膠質,無機成因目前無法在實驗室裡產生這些物質,也無法解釋這些物質如何形成。


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石油地質業內對於無機學說一點也不排斥——不管白貓黑貓,找到油就是好貓。我們排斥的,只是拿著莫須有的證據和錯誤的邏輯亂說話的做法、用攪混水的手段引導社會輿論然後試圖影響政策的做法、用對實際地質案例的錯誤解讀來試圖否認有機成因學說的做法。

畢竟,連俄羅斯的石油勘探工作者們都在運用有機生油理論尋找油氣,這些人卻還連一點實錘都拿不出來,如此海相推翻或者動搖有機生油理論,實在可笑。

本回答可以與這個回答結合起來看:https://www.wukong.com/answer/6512217893684379907/


雲舞空城


這個問題比較具有爭議性,目前科學界的主流觀點還是認為石油是由遠古生物形成的。

石油的主要成分是碳氫化合物。目前,石油的成油機理分為生物成油和非生物成油兩種學說。石油主要存在於地殼上層部分。

生物成油理論

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生物成油說被教科書採納並被廣泛傳播,認為石油是古代生物死亡後沉積,並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的,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

在這上億年的時間內,經過海陸變遷等地質運動的影響,這些生物沉積物形成沉積岩並被捲入地殼,在地殼內部的高壓下脫氧,最終形成石油,並通過向上滲透形成油田。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萬年的時間。據化石顯示,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出現於35億年前,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所用的石油都是上億年前的生物形成的。


非生物成油理論

這個理論認為在地殼內有許多碳,有些碳本身就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石油中的生物標誌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熱微生物導致的,與石油本身無關。在地質學家中這個理論只有少數人支持。

該理論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的,與生物無關,可再生,石油其實就是地球內部自然形成的礦物。不過目前該理論並沒有獲得太多的證據支持,其是否正確還有待考證。


目前最主要的爭議還在於地球上為什麼有那麼多石油,也就是石油是否可再生。地球上的遠古生物是否能夠形成這麼多石油,目前還有待確認。網傳的油田枯木逢春,則完全是謠言。石油資源之所以到現在還沒有枯竭,是因為又發現了新的油田,而且現在的石油開採逐漸從陸地轉向海洋了。

石油就算是可再生資源,也並非是無窮無盡的,當人類的消耗速度大於石油的再生速度時,石油就會面臨枯竭。這就好比水資源,地球表面70%都被水覆蓋,但可供人類利用的卻很少。我們不可能為了尋找石油,把地球表面都開採遍,那我們自己住哪兒,地球上的生態環境也會被嚴重破壞。因此,發展新型能源還是有必要的,可以減少環境汙染。


以上純屬科學探索菌的個人觀點,若有更多真知灼見,歡迎大家在評論區下方留言。一名自然科學愛好者,長期從事科普創作,歡迎關注。內容原創,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您的點贊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