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和關羽誰更忠於劉備?劉備不怕兄弟反目成仇麼?

雖然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人是結拜兄弟,但隨著劉備的權勢越來越大,兄弟之間的關係也會發生其妙的變化。那關羽和張飛到底誰更加忠於劉備一些呢?可能關羽給劉備的壓力還是會更大一些,畢竟關羽能力最強,而且不管是帶兵還是親自上陣殺敵都是三國一等一的高手。但最後關羽卻為自己的大意買單,而劉備也為了幫關羽報仇,導致自己兵敗。還沒等發展到最關鍵的一刻,三兄弟就已經陰陽兩隔了。

<center>張飛和關羽誰更忠於劉備?劉備不怕兄弟反目成仇麼?/<center>

一聲“同去”,換來一生忠誠

很多人認為張飛是桃園結義就準備一生一世忠誠於劉備的,其實不然。說他一開始就準備一輩子跟定劉備這既不符合人情世故,也不符合書中記載——你想,我們剛見面,剛結義(一個形式),之後就換取我一輩子跟定你?這未免太草率!朋友相交是要看時間,事兒上見的!

<center>張飛和關羽誰更忠於劉備?劉備不怕兄弟反目成仇麼?/<center>

另外,書中也不是這麼寫的。張飛在跟劉備後曾經有一次想著離開劉備,這就是在平定黃巾起義的時候偶然救下董卓,當董卓聽聞三人是白丁,於是十分輕慢,這時候張飛想要殺掉董卓,被劉備、關羽勸下。這之後,書中記載:“飛曰:‘若不殺這廝,反要在他部下聽令,其實不甘!二兄要便住在此,我自投別處去也!'玄德曰:‘我三人義同生死,豈可相離?不若都投別處去便了。'飛曰:‘若如此,稍解吾恨。'”

注意,在這裡,張飛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說出三兄弟分離的話,被劉備一句“同去”打動,自此之後,歷經劉備中山府安喜縣尉“署縣事一月,與民秋毫無犯,民皆感化。到任之後,與關、張食則同桌,寢則同床”等無論是時間上還是行動上真正打動了張飛,張飛才決定一生跟隨!

<center>張飛和關羽誰更忠於劉備?劉備不怕兄弟反目成仇麼?/<center>

張翼德打掉的,不僅是督郵的臉,還有劉備心中的那個妄念

很多人認為劉備從一開始樓桑村“大樹庇佑人家必出貴人”就有做皇帝夢,這也不符合事實。任何開國皇帝都是從一點一滴開始做,沒誰想一飛沖天,更何況是劉備這種皇室貴胄:這高貴的身份決定了不凡的志向,但也約束住了他的野心——

太祖皇帝斬白蛇起義,以有天下,傳至今日,是當今天子(漢靈帝)當朝,你雖是漢室宗親,但應上守國憲,下尊禮法;一句話:輪不上你做皇帝。所以一開始的劉備也就是希望能建功立業,不辱祖上漢室宗親之名,光耀門楣。

但是,後邊書中提到一個事情,那就是衣帶詔事件,劉備受詔卻率先主動溜了(馬騰是必須要回西涼),這就決定了無論他後邊多少次高呼“奉詔討賊”,但是用董承、吉平的鮮血一映襯,都是那麼蒼白無力——劉備討曹操不是要做忠臣,想自己要做皇帝!

<center>張飛和關羽誰更忠於劉備?劉備不怕兄弟反目成仇麼?/<center>

那麼,改變是從什麼產生的——張翼德怒鞭督郵開始的。

本來浴血奮戰,捨生忘死,立下大功,卻只給了中山府安喜縣尉一職;這還不說,自己勤勤懇懇,但是上任不到一個月,就來了個督郵來索賄!本來沸騰的熱血在赤裸裸的現實面前全涼了;一同涼的還有關張的心,想想張飛那句“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同樣是皇室貴胄,你漢靈帝把國家搞成這樣,我劉備為什麼不能重整河山?!

於是,劉備準備單幹了!例證之一,當時黃巾已平,天下初定,劉備不向上級請示卻私自跑了,這是多麼大的藐視國法?!只能有一個解釋,劉備不準備跟著漢朝幹了!

<center>張飛和關羽誰更忠於劉備?劉備不怕兄弟反目成仇麼?/<center>

董卓的一把火,燒掉的不只是洛陽宮,還是天下人心中的那個大漢朝

有人說,黃巾起義,天下響應。震動京師洛陽,漢靈帝害怕,就同意了大將軍何進的建議,讓天下郡縣自行招兵買馬——這就是天下割據的開始。

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畢竟割據的物質基礎是從自行招兵買馬開始的。但是,大漢朝畢竟四百載!四百年,這事一個讓任何高姓豪族都為之顫抖甚至傾倒的數字——與這樣一個厚積薄發的王朝相抗衡,不異於大逆不道,更何況,你行麼?!

所以,黃巾一出,天下討伐;後來董卓叛逆,天下震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袁紹,在董卓想要忤逆的時候,率先跳出來怒吼:“今上即位未幾,並無失德;汝欲廢嫡立庶,非反而何?”當董卓威脅說:“天下事在我!我今為之,誰敢不從!汝視我之劍不利否”時袁紹竟然亦拔劍曰:“汝劍利,吾劍未嘗不利!”完全是忠肝義膽一忠臣!

<center>張飛和關羽誰更忠於劉備?劉備不怕兄弟反目成仇麼?/<center>

然而,再後來十八路忠厚討伐董卓的最後,竟然不顧盟主身份,率先“磐河戰公孫”,只是同盟四分五裂;而且,後來當與曹操大戰的時候,當田豐提出“宜先遣人獻捷天子,若不得通,乃表稱曹操隔我王路,然後提兵屯黎陽”的尊王攘夷之策時他竟然不屑一顧嗤之以鼻!

改變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改變,不啻是袁紹心中的變化,那是群雄心中的變化,是從董卓焚燒洛陽宮室開始的。

董卓遷漢,焚燒洛陽宮室,將東漢中央——京師洛陽二百多年的建築一火焚之,留給十八諸侯的是斷壁殘垣,燒掉的,是群雄以及天下人心中的大漢的威嚴!洛陽的建築,是東漢的符號,現在符號已毀,大漢一名不文了!

<center>張飛和關羽誰更忠於劉備?劉備不怕兄弟反目成仇麼?/<center>

最突出的表現是孫堅的表現。書中道,當孫堅看到“火焰沖天,黑煙鋪地,二三百里,並無雞犬人煙”的時候,感嘆:“帝星不明,賊臣亂國,萬民塗炭,京城一空!”說完,還“不覺淚下”。但是,畢竟洛陽已經毀了,只得“於太廟基上,草創殿屋三間,請眾諸侯立列聖神位,宰太牢祀之”——只能在幾間茅草屋祭奠那斬白蛇起義的高祖皇帝和英明神武的光武皇帝。心中落差不免太大。果然,沒過多久,當孫堅見到從井中打撈出來的女屍以及傳國玉璽的時候,馬上就被“得玉璽,得天下”的預言鬼迷心竅,率軍隊脫離盟軍了!

之後,袁紹等諸侯也在“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哀裡感嘆完自己已經“盡人事”後翻身上馬,開啟了為自己的江山征伐之路!

符號被毀影響有多大?筆者多說一句,董卓跑到長安後為什麼要馬上建鎇塢?不光為了淫慾,更主要是為了要重新構建符號!

<center>張飛和關羽誰更忠於劉備?劉備不怕兄弟反目成仇麼?/<center>

一聲“軍師”,一聲“孔明”,兩種稱呼兩種心態

歷史大學堂之前有一篇文章,大概是說為什麼關羽和張飛服徐庶,卻不服諸葛亮。文章寫得極好,讓筆者深思。

結果得出一些不同結論:張飛是從博望坡後全服諸葛亮,但是關羽則不然,終其一生,不服諸葛亮!

從哪裡能看出來?

稱謂!

張飛在劉備剛得到諸葛亮後還曾說過風涼話:“(此番對曹操征戰),大哥何不引水(劉備曾說過自己與諸葛亮是魚與水的關係)去?”但是自打諸葛亮博望坡大捷後則一直對諸葛亮畢恭畢敬,言必稱“軍師”——這是屬臣的表現!

但是關羽則不同。關羽後來私下裡還是稱呼諸葛亮“孔明”:後來當劉備自領益州牧後寫信說要和馬超比武,當看到諸葛亮勸說的回信後笑著說,“孔明知我心也。”!

稱謂之差表明不服。

<center>張飛和關羽誰更忠於劉備?劉備不怕兄弟反目成仇麼?/<center>

為什麼張飛服關羽不服?這還得從性格說起。書中張飛是一個直性子,表裡如一,心裡服面上才服;關羽則是一個性格深沉的人,表裡不如一,面上服心裡不一定服!毛宗崗評價三國,說張飛因沒文化而虐待下屬,卻也因沒文化而特別崇拜讀書人;關羽則不然,關羽傲上而不欺下。

所以張飛對讀書人,只要看你有本事,就真的服氣;而關羽則看《春秋》,始終也自認為是個讀書人。正所謂同性相斥異性相吸,張飛這種真漢子與諸葛亮好打交道,關羽這種有文人相輕脾氣的半吊子武人和諸葛亮這種謀士最難打交道!

多說一句,後來張飛與鳳雛龐士元相交也是如此,開始要捆上鞭打,當知道人家有才學後馬上歎服,但最後卻死在宵小(指小人)之手;關羽卻因為傲上,多次惡語激怒孫權,被其殺死(有洩憤因素)!

<center>張飛和關羽誰更忠於劉備?劉備不怕兄弟反目成仇麼?/<center>

曹操種下的苦果自己吃,萬般莫怨諸葛亮

有人很懷疑,身為東吳六郡八十一州大都督的周瑜怎麼會被諸葛亮一句“攬二喬於東南兮”就相信曹操大舉南下為了自己的老婆?

其實,這還是曹操自己種下的苦果。還記得曹操打袁紹之後麼?袁紹的兒媳婦甄宓不就被你兒子曹丕納為妻子?征討張繡的時候,人家張繡都投降了,然後你問了句“有妓女否?”要真是妓女倒也罷了,偏偏玩弄了人家張繡已經寡居的嬸孃!筆者曾寫過一篇文章,曹操“好人妻”——看來曹操一家子從老到小是對無論半老徐年還是二八青春只要是人妻都愛不釋手!既然如此,那麼美麗的二喬自然也不在話下!

周瑜想到這個事實,自然會聯想到自己投降後的家眷待遇,不寒而慄!

<center>張飛和關羽誰更忠於劉備?劉備不怕兄弟反目成仇麼?/<center>

所以,歸根結底,還是曹操沒有處理好投降員工的安置問題——無獨有偶,孫權為什麼一聽降曹便拂袖而去?人家沒忘記荊州劉表遺孤投降後你曹操是怎麼做的(殺之)!所以,即使沒有諸葛亮智激周瑜,孫權也不會投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